草根人生

第292章 彭记者提出问题,直指厂里的要害

字体:16+-

第二百九十二章 彭记者提出问题,直指厂里的要害

彭记者在采访本上一边记着,一边不时打断主任的话,提出一些问题。有时甚至问得很细、很深,比如职工多大年龄,菌种的优化选育,发酵罐的温度等等,这些都让志军感到惊讶和赞佩。志军心想不就是采访吗,何至于问得这么细致呢,这些问题和经营承包责任制没多大干系啊。面对不断提问的彭记者,志军甚至怀疑他是不是以前在厂里呆过或工作过,他的问题非常专业和务实。连主任也不得不叹服。

几十分钟采访完毕后,彭记者拿起桌上的茶杯喝了一口,抿了抿嘴,然后赞道:“好甜,不错,沁人心脾啊。”

主任连忙回应:“要不给您几斤,捎回去慢慢品尝?”说着,主任便去开柜子取糖去了。

闻言,彭记者连忙站起身趋前几步拦住主任说:“主任啊,这可使不得。我们是有纪律的,不能收受礼品的。”

“不就是几斤糖嘛,没事的,没事的。”主任依然要去取糖。

“主任,您听我说,您的好意我心领了。我不是在品尝吗?喝了就行了,不用这么麻烦。”彭记者拉回主任。

“真是的,很小的事啊,彭记者真够谨慎的啊。”

“下来采访够麻烦你们的了,真的不用费心,谢谢主任。这样吧,主任,我想下班组看看,行么?”彭记者用征询的眼光看着主任。

“行啊,行啊。只怕下面潮湿、嘈杂,担心您......”主任欲言又止。

“我当过兵的,什么环境都适应过的,没事的。”彭记者坚持道。

“那好吧。我陪您一起下去吧。”说完,他们一行离开办公室,往楼下发酵组走去。

在去发酵组的路上,志军从心里佩服彭记者,他觉得彭记者工作不仅认真投入,而且作风正派,不拿不要,是一个非常敬业的新闻记者。他甚至觉得记者这个行当也是很辛苦的,不像以前想像得那样,是那种“无冕之王”的印象。人家是大报的记者,这种雷厉风行、务实廉洁、脚踏实地、亲力亲为和深入基层的工作作风,值得他这个厂报的“编辑“效仿和学习。

“彭记者,注意头!”主任的喊声,把志军从冥想中唤了回来。

志军赶紧走在前面彭记者前面,引导行进路线,避开那些时隐时现的管道和阀门。

这时前面出现一个黑乎乎的人影。

“谁在那里?”主任问道。

“是我。”黑影回道。

“哦,是老王啊。今天你值班啊。”

“是啊,主任。他们是......”黑影渐渐清晰起来,是一个中年男性工人,同时他也看清了来人。

“他们是来班组看看的。这位是《江城日报》的彭记者,这位是厂宣传科的小王。”主任介绍说。

“哎哟,稀罕啊,大记者跑到我们这里来了?真是难得。这儿环境多糟啊,又闷又热的,难为你了,彭记者。”老王赞佩地说。

“王师傅,您辛苦啊,成天跟这些罐子交道。我只不过是‘大年初一翻黄历——头一回啊,呵呵。”彭记者打趣地说。

“您这都不容易了。我几十岁的人了,平生还是第一次看见大记者,何况还是这样的环境下,真是难得,真是难得。”

“王师傅,您在忙什么呢?”彭记者问道。

“我啊,在消毒呢。”

“消毒?”彭记者不解地问。

“是这样的。王师傅正在给罐子升温,罐温达到一定120度时,就可以给罐子消毒,主要是杀灭罐内的细菌什么的,为下一个发酵周期的生产做好前期准备工作,主要目的是控制菌种染菌,保证菌种能够正常发酵。”主任替王师傅作了答。

“哦,是这样。那么什么是染菌呢?”彭记者继续问道。

“我们边走边说吧,这里太热,光线也不好。”主任建议说。

“那好,那好。王师傅,您忙着啊,打扰您呐。我们出去了。”彭记者跟王师傅握了握手。

离开王师傅,他们来到楼梯口,这里要亮堂许多,干燥许多。

“这个染菌啊,主要是发酵生产过程中污染了生产菌株以外的杂菌。这些杂菌包括球菌、杆菌、放线菌、霉菌、酵母菌和病毒。染菌原因有几种:1、种子带菌,最多的是带球,就是球杆菌。2、摇瓶向种子罐移种时,环境不好或操作不熟练带入杂菌。3、培养基灭菌不彻底。4、高效过滤器损坏失效。5、罐体、降温盘管或夹套或阀门泄漏(很轻微的泄漏都可能引起染菌)。6、补料罐染菌。7、发酵罐泡沫高,逃液,发酵液接触轴封等污染杂菌。”主任边走边说。

志军虽然进厂几年了,对于厂里的发酵生产工艺,也不是那么熟悉和明白。只知道染菌啊,种子罐啊,消毒什么的,仅限于慨念上的意会而已。至于什么叫染菌,什么叫消毒,志军心里也是一知半解,不明其里。眼前的彭记者深入基层,善于抓住细节,不明就说,不懂就问,孜孜以求,甚至是刨根问底,定要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的敬业精神,让志军觉得汗颜,觉得羞愧。同时让志军感受到作为党报记者的彭老师,以及他的这些言谈举止带来的震撼和触动。志军瞬间意识到一个好的记者不仅仅表现在文笔之上,更多的是要脚踏实地,深入基层,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只有这样,反映出的事物才是鲜活的、现实的、真实的和典型的。

上了楼之后便是看罐组的工作区域了。这里可以看见一排排罐顶,像一只只巨型的倒扣的铁锅。有几个工人围着罐子查看着、记录着。

彭记者在主任的引导下和工人们打着招呼,工人们惊讶的同时,也热情地回应着。彭记者一边和工人们攀谈着,一边指着罐子询问着。

志军一边露出敬畏的神色,一边和主任一起陪着彭记者。

彭记者接着问了发酵的生产工艺,生产周期以及生产成本之类的话题。工人们一一作答。

通过他们的交谈,志军算是廓清了发酵生产的基本过程,大致是从菌种沙土堆开始,随后是斜面培养、摇瓶、母瓶、小罐、中罐和大罐这样一个顺序。发酵周期生产周期大约二十天左右,从五十五吨大罐出来的发酵液经过管道转到下一个工序,也是下一个生产车间——提炼车间,经过板框压滤出来的湿成品,再经过烘干后成为粉剂,套入塑料袋,然后装入五十公斤的铁桶,大约有一吨左右。这样一个土霉素的生产周期才算全部完成。一吨这样的土霉素半成品,市场销售价格是一吨十二万元左右。志军先前知道,现在比起一二十年前还是逊色多了,当时每吨土霉素的价格比黄金来还要贵。厂里福利好,名气大,一时“洛阳纸贵”,外面好多人找关系,走路子,拼力想把自己的子女弄进来。志军在读技校的时候,就已耳闻,也为自己以后能进厂里感到欣慰和自豪。至于这个厂如何生产,如何成名,志军始自今天才得以全部弄清。

看着彭记者边询问,边拿着本子专注地记录,志军心里对彭记者由然升腾出一番感激之情。倘若不是陪着彭记者下班组,他志军对厂里的情况恐怕还是一知半解,甚至是不明不白。深入基层,贴近群众,上面经常在说,孙科长也经常在叫,只是光打雷不下雨,没见谁认真执行过,认真实践过。志军知道,他们以前下班组充其量不过是走马观花,耍耍花架子罢了。人家彭记者,大老远跑来,不仅隔行隔山,甚至未曾来过厂里,但是人家那种工作作风,敬业精神,实在是令志军敬佩不已,感慨不已。

在回车间办公室的路上,彭记者重点问了主任如果染菌会有多大损失,是不是经常染菌。主任当时惊愕地看了看彭记者,不知如何作答。对于主任的惊讶和沉默,志军不知就里,还以为是主任没听明白。

后来彭记者再次问了一次,主任始才竖起大拇指感慨地说:“彭记者啊,我真是有点佩服你啊。说实话,以前厂里也来过记者的,都没有问过这么专业的问题,您呐,是第一个,佩服!”

“呵呵,我专业吗?”彭记者有些不信,“我只是顺着我的思路问问,没有过多的探究啊。”

“您很专业。”主任再次说道。

“这就怪了。那您说说,我怎么专业,专业在哪呢?”彭记者又拿出刨根问底的架势来了。

“走吧,我们先回办公室我再跟你细说吧,呵呵。”主任神秘地笑笑。

回到办公室,主任为彭记者续上糖茶。

主任笑着问志军:“小王啊,你知不知道染菌这档子事情啊?”

志军一愣,继而如实回道:“呵呵,跟您说实话吧,我也是今天才搞懂什么叫染菌呢,至于其他吗,还......”

主任打断志军的话,对着彭记者说道:“看看,咱们小王都还没您清楚呢。看来您真不愧是大报的记者啊。”

“哪里哪里,人家小王是谦虚啊。我哪有那么大的能耐啊,您太过奖了。”彭记者边喝茶边摇手。

“您也别谦虚了。您今天啊,问的这个问题,问到我们厂的要害上了。”

彭记者放下茶杯,认真地看着主任:“那您跟我说说,什么样的要害啊?”

志军觉得主任话中有话,而且神秘莫测,于是把椅子往他们身边挪了挪,好听清主任到底会说出什么要害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