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色战旗

第543章 后勤之要有成熟的条件

字体:16+-

第五百四十三章 后勤之要有成熟的条件

1933年1月,希特勒上台执政时,他许下了一个坚定的,但含义不清的诺言:实现德国生活的现代化和机械化。

从经济上和战略上看,这是有好处的,甚至是必不可少的,但单纯从功利主义的角度而言,人们就难以充分理解了。

国家社会主义党一贯对汽车极感兴趣,在他们的集会、检阅和示威游行中大量使用汽车,他们甚至成立了一个专门的汽车驾驶员组织——纳粹汽车团。希特勒本人酷爱汽车,对汽车工艺和结构相当在行,对汽车发动机、开车的人、行车的路,都显示出强烈的兴趣,远远超出了一个国家元首的正常表现,因为汽车毕竟只是他的国家运输体系中的一种手段,而且不是最重要的手段。

白色的高速公路和甲虫状的国民牌汽车,作为国家社会主义的展览品,显得格外突出,汽车远远不只是第三帝国手中的一种工具,它在很大程度上成了第三帝国的象征。

从德国陆军的观点来看,特别是从负责补给与运输的有关部门的观点来看,这种事态是既可喜,又可虑的。

主要的问题是,希特勒在这个方面,如同他在所有其他方面一样,毫不重视行政上深入细致的安排,也没有耐性来实现长期的计划

。而只有实行长期的计划他才有可能最终建立起一支均衡发展的摩托化军队。他所追求的是外表上的富丽堂皇,而且急于求成。

因此,他渴望能够两全齐美:既要装点门面,引人注目,又要在战术上得到好处。

国社党执政几年后,这种政策的效果几乎每天都可以从无穷无尽的军事检阅和夜间军事操练中看得出来,在载着纳粹要人的车队驶过之后,随之而来的就是坦克和其他战车排成密集队形的装甲部队与摩托化部队。这些表演确实叫人眼花缭乱,但在迷人的魅力之后却隐藏着可虑的问题。

有些问题是错误的政策所致,有些则来源于各种根深蒂固的困难,使得德国国防军此刻开始进行的这番事业,前景十分暗淡。

最重要的结果也许是把公路的地位提高到了与铁路并驾齐驱的程度,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德国充分发挥了内线铁路的作用,从而能够同几乎是整个世界的联合力量抗衡。正是因为后来肯定了这个成就,格罗纳才能从执行施里芬计划的铁道处长变成魏玛共和国的陆军部长。

但是,1914年的经验,以及尔后整个战争中双方在西线发动的每一次进攻战的经验都证明,铁路过于死板不灵,难以保障战场上的机动作战,即便实现了战术突破,补给品也送不上去。

所以,希特勒及其将领们既然把未来成功的赌注押在自行装甲战车的战术之上,他们就必然要寻求一种更灵活的后勤手段,而这种手段只能是汽车。

要在未来战场上取得成功,实现补给部队的摩托化的确是十分重要的,甚至是必不可少的,但从战略上看,其好处却大可怀疑。

根据1939年的技术条件,1600辆载重汽车的运载能力才抵得上一条双轨铁路,此外,从实际载重量加以比较,汽车在一切方面(燃料、人力、备件、维修)的消耗都大于铁路,因此,当运输距离超过200英里时,铁路仍有优越性。这就是说,从战役或战术的角度看,实现摩托化实有必要,但它对战略的影响并不大。

而且,无论作多大的努力,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汽车也不可能改变火车作为德国主要运输手段的状况,更不用说取而代之了

事实上,希特勒实现军队摩托化的决心弄得他两头落空,从投资情况看,铁路被忽视了,结果机车和车厢的总数在1933至1939年间有减少的趋势,同时,汽车工业的发展又不足以兼顾民用需要和新建立的摩托化军队的需要。

1939年9月1日,在德国的公路上,各种类型的四轮汽车还不到100万辆,按人口平均计算,每70人才有一辆,而美国是每10人一辆。

最后,摩托化需要的不是德国拥有的煤和钢,而是德国所没有的橡胶和石油,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还有人质问,这种依赖进口原料的政策究竟是否明智。虽然进行人工合成,并大胆地采用各种应急办法,但筹措橡胶和石油的困难贯穿于战争的始终。

这样,尽管实现摩托化可能是从1914-1918年的战术死胡同中走出来的唯一途径,但从后勤角度看,其优越性仍然是可疑的。

从希特勒开始重建武装的1933年到1939年,事实证明德国的汽车工业根本保证不了陆军需要的装备。

战争前夕,在实有的103个师中,只有16个装甲师、摩托化师和轻型师实现了完全的摩托化,因而无论战术行动或战略行动均能在某种程度上摆脱对铁路的依赖性,其余部队均靠步行。

虽然每个步兵师在编制上有942辆汽车(不包括摩托车),但其补给品大部分仍由1200辆马车载运,更糟的是,所有这些车辆在建制上均属于作战部队,主要只用于在作战地带内进行运输。

至于在基地仓库和铁路终点站之间,全军只有3个汽车团,这被称为重型运输队,以别于部队的轻型运输队,共约9000人,6600辆车,但其中在修的估计经常为20%,总载重量19500吨,将这一运载能力同消耗数字作对比是毫无意义的,因为德军的所有部队不可能同时行动。

然而,我们可以作另一种比较:1944年同盟国为保障在法国作战的47个师,虽拥有69400吨的汽车运载能力,仍然感到运力严重不足。

由于筹措汽车极为困难,因而很大一部分车辆不得不直接取自民间经济部门,结果,车辆的型号多得不堪设想,所有型号的车辆又都要供应备件,而且,供应的速度因战争的需要必须大大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