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帝国雄风录

牧守辽东 第七节 大雪

字体:16+-

通常人们常说,商业是政治的延续,这话一点不差。

高句丽回归大汉后的第一个月,跟随着李云来淘金的商人们就把手上的货物全部出手了,大汉的丝绸,临邛特产的铁器,草原上最好的调料食盐,这一切都令高句丽人发狂。

而高句丽人用来当主食的牛羊,廉价的战马以及奴隶也同样令大汉的商人着魔。

作为第一批吃螃蟹的商人,徐岩率领的商队怎么也想不到在大汉根本花不多少钱的一斤食盐竟然可以和高句丽人换上一只羊,甚至一头牛!

这些牲畜拉回大汉内地,至少可以赚取几十倍纯利润。

至于奴隶的问题,大草原上最不缺乏的就是蚂蚁般廉价的奴隶,特别是青年男性奴隶,因为没有哪个部落会在征服他人后还留下壮年男子,通常是杀掉,将头颅割下来当成个人勇敢的见证,但是李云来了,这位大汉的高官一边挥舞着手中的钱财,一边大肆购买高句丽人手上的奴隶。

仅仅一个月,受到大汉物资诱惑的高句丽骑兵就出动了十次之多,共消灭了七个扶余人的附庸部落,抢来了七千多俘虏以及二十几万牛羊,战马,全部被高句丽人换成了汉人的东西,丝绸,食盐,铁器,军械等平常高句丽贵族才用的起的东西,纷纷涌入了高句丽战士的家中,而贵族则深深的迷恋上了临邛最新地主打产品。 水晶杯以及烟花。

当李云派遣的军队护送第一批商人从辽东返回大汉时,奴隶们赶着二十多万头牲畜引发了整个长安城的**,虽然战马早已经被边关驻军买走,但是如此多的牛羊依然引起了长安贵族们的眼红。

这些牲畜被长安的商人一抢而空,特别是耕牛,这种大汉国最最缺乏的战略物资,仅仅几万头根本不能填补它巨大地缺口。 所以相对于长安羊肉价格的下滑,耕牛地价格根本没有下跌的趋势。 反是因为临近春耕时节,其价格向上涨了七十钱。

新登基的天子刘彻见了区区几百车丝绸以及其余物品就换来如此多的牲畜,心里大为高兴,下令重重褒奖了这些将耕牛带回长安的商人,要知道本来大司农估计,明岁耕牛价格将上涨一半,刘彻正愁怎么缓解因为耕牛紧缺带来的农业危机。 这下可好,几万头耕牛进入长安,而且看样子以后陆续的还会有更多牲畜从辽东运回来,大汉再也不用缺乏耕牛而烦恼了。

从这一天起,大汉国地有识之士正式感觉到了草原对于大汉的重要性,以至于许多年后,大汉国丞相在朝会上向天子提出了“帝国的利益在于草原,危险亦来自草原。 是以大汉不可有一日放松对草原的控制。 。 。 。 。 ”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草原奏折,经此之后,大汉帝国更加把大草原看成自己的私人物品,任务人不得把势力cha进来。

但是在汉元七十四年的八月底,李云却想不了那么远,当务之急。 他必须在冬天还没来临之前,拆掉辽东城简陋的城墙,并建立起完善地水泥生产体系。

现在的辽东城全然是在一片繁忙之中,一千名辽东驻军从军营中走出,按照李云的命令,他们必须扔下武器,拿起鞭子驱赶那些廉价买来的奴隶,争取在冬天来临前拆掉城墙,并构筑起新的城防体系。

李云始终认为,资本完全是血腥而肮脏的。 一如后世历史上欧洲人地贩奴运动。 奴隶注定将成为大汉崛起的垫脚石。

但是李云到底不是欧洲的贩奴头子,传统的道德理念深深的扎根在他脑海中。 所以他并没有欧洲人那种将奴隶身上最后一点利用价值榨干的狠劲。

事实上李云永远也没有欧洲人那么狠,他仅仅是命令奴隶们限期完工,他并不吝啬食物,也并未死死的限制住奴隶们的自由,至少他们并不需要一天十四小时的工作,至少李云承诺在完成这次拆迁工作后,给予这五千奴隶自由,准许他们加入大汉国,成为大汉的子民。 当然是地位十分底下地隐官,并且他们必须承担起沉重地赋税,直到他们为大汉立下足够的功劳,才可正式得到承认。

在这之前,他们有两个选择,一是加入大汉军队,在战争时期按杀敌数计算功勋,二是成为大汉帝国天子地私人牧民,按每年贡献和驯养的牲畜数目计算。

之所以这样,除了李云道德上的顾及外,最重要的原因依然是来自他心底最深处的资本主义情节,事实上这些奴隶都是优秀的牧民,人人熟悉弓马,而且都是来自大草原,他们生在草原,了解草原,思想单纯,容易控制和洗脑。

所以那一千名士兵除了监督奴隶的施工速度外,他们还必须承担起将大汉至上,成为大汉人光荣的理念灌输给奴隶。

按照李云的说法是,这些士兵必须一手拿着鞭子,一手拿着肉饼,鞭子抽过之后再奖赏几个听话的人,给他们肉吃。

毫无疑问这项工作是艰巨而复杂的。 假如这些士兵无法完成任务,李云并不会感到惊讶,毕竟他们是第一次干这种事情,令人惊讶的是他们几乎是完美的完成了任务。

在鞭子和食物的刺激下,奴隶们分为两班日夜施工,在付出了仅仅七死十伤的代价后,整个辽东的城墙被拆掉了,与此同时一座座按照临邛标准建造的水泥生产作坊拔地而起,在残酷的寒冬来临前,在大雪封住辽东的道路前,五千高句丽人买来的奴隶出色地完成了他们的任务,到来年只要有足够的水泥。 那么一座冷兵器时期几乎不可攻破的要塞就将落成。

作为奖赏,李云兑现了他的承诺,他命令士兵砍断了奴隶的枷锁,并向奴隶们提供冬天必须的御寒衣服,燃料以及食物,更动员士兵帮助他们盖好过冬地房屋。

对于这位仁慈的主人,本来以为必死地奴隶们感激不尽。 要知道即使在草原上,一旦冬天来临。 他们的部族也绝不会如此阔绰的对待他们,他们只能挤在牛羊的身边,哆嗦着颤抖着企求老天可怜,而事实上老天通常是残酷的,零下十几度甚至几十度的寒冻通常每年都要带走一大批族人的生命,在自然面前,人类通常是渺小而脆弱地。

但是现在。 汉人给他们搭建木制房屋,使得他们不需要再担心风雪刮到身上,汉人给他们食物,使他们不需要挨饿,因此汉人教他们忠诚于大汉,教他们说汉话,并鼓励他们努力工作,争取早日成为帝国的合法子民。

草原上的人。 通常是容易感动的,哪怕对方仅仅是在利用他们,但是一想到成为汉人后,就可分到土地,就可住进汉人坚固的房子,就可舒服的过着小日子。 许多年轻的奴隶一夜未眠,他们在火笑着幻想着自己成为汉人的那一天。

大雪终于还是来了,庚子年十一月地大雪特别大,也特别的厉害,呼啸的北风刮的整个辽东无人敢出门,深达半米的积雪令李云感到害怕。

由于事先采取了大量的措施,这一年,辽东无人冻死,但是在大草原上,忽然而来地大雪造成了各个游牧民族巨大的损失。 高句丽人被迫退入长城。 凭借李云提供的住所和房屋抵御这百年难遇的寒冬。

尽管如此,残酷的自然天气依然造成了高句丽数十万头牛羊冻死或者被大雪掩埋的惨重损失。 更有至少四百人死于雪灾,假如不是李云允许他们退入长城,并且积极为他们提供食物和燃料的话,这一损失还将无限的扩大。

同样的扶余人的损失也十分地大,尽管这个部族在雪灾之年就已经意识到了问题地严重,准备好了足够的帐篷以及食物,并全面收缩了自己地活动范围,但是据高句丽人估计,这次雪灾至少给扶余人的战马和牲畜造成了不可磨灭的打击,损失至少是高句丽人的十几倍。

在高句丽人安顿好后的第二天,大雪再次来临,这一次下的比上次更大,也更猛烈,即使是待在房子里,坐在火堆边,李云依然感到彻骨的寒冷,幸亏在雪灾之前,他发动奴隶和士兵采集了足够数量的燃料,否则这个冬天辽东势必难以度过。

如此大的雪灾,如此频繁的大雪,令韩鲍感到恐惧,也感到害怕,李云也十分担忧,明年受到如此大规模损失的草原民族,势必按照惯例来中原抢掠,对于目前的渔阳和右北平的防线的安全,李云不需要担心,他担心的是扶余人的反噬,受到如此大损失的扶余人势必在开春雪融之后进攻高句丽,甚至极有可能进攻辽东,以填补他的损失。

不过李云从来就不是喜欢防守的人,他的性格注定了他永远喜欢进攻,既然扶余人肯定会在明年进攻辽东,那么在他还没有缓过气来,准备妥当的时候,高句丽的军队必须对其发动猛烈的攻击,主动出击,御敌于国门之外,将隐患消除掉。

不战则已,一战消灭,这是李云的想法,而再没有比现在这种天气更不会令扶余人怀疑的了,在大雪过后,面对厚达数尺的积雪,根本不可能想到会有军队袭击他,而这个时候也是他们最松懈,最没有战斗意识的时候,想到这里,李云忙令人去叫来韩鲍以及卫青,准备商量这次行动。

..........

下节就是**了,大家想到怎么进攻米,嘿嘿....其实进攻方法很简单的也很实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