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学60年

第5节:第二节 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2)

字体:16+-

1956年,孙冶方提出把计划和统计放在价值规律基础上的鲜明主张。参见孙冶方《把计划和统计建立在价值规律基础上》,《经济研究》1956年第6期。

1957年,顾准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可以设想让价值规律自发调节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即通过价格的自发涨落调节生产。参见顾准《试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经济研究》1957年第3期。

1959年,于光远认为,凡是加入交换的产品(只要在交换中要比较产品中所包含的社会必要劳动,依据等量劳动与等量劳动交换的原则进行),都是商品,社会主义经济中存在的几种交换关系,都是商品交换关系。参见于光远《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生产问题的讨论》,《经济研究》1959年第7期。

1962年,卓炯(于风村)提出,商品经济是由社会分工决定的,只要存在社会分工,就存在商品经济;商品经济与社会主义不矛盾,还可以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有力工具。参见于风村《论商品经济》,《经济研究》1962年第10期。

1963年,孙冶方提出,千规律,万规律,价值规律第一条。利润的多少是反映企业技术水平和经营管理好坏的最综合的指标。社会平均资金利润率是每个企业必须达到的水平,超过平均资金利润率水平的就是先进企业,达不到这水平的就是落后企业。参见孙冶方《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中的利润指标》,《孙冶方全集》第2卷,山西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

需要指出的是,这一时期,党和国家领导人也曾提出过一些有积极意义的观点和政策主张。如陈云在1956年提出在社会主义经济中要有市场调节作为补充;参见陈云《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的新问题》,《陈云文选》(一九五六-一九八五),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3页。毛泽东在1959年提出价值规律"是一个伟大的学校,只有利用它,才有可能教会我们的几千万干部和几万万人民,才有可能建设我们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否则一切都不可能。"参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传(1949-1976)》,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936页。

好景不长。在史无前例的"**"中,所有过去经济学界对计划与市场关系的探索,均被说成是反党反社会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大毒草,受到无休止的口诛笔伐。与此同时,"左"的一套经济理论也在发展,比如,毛泽东1975年初在谈到社会主义制度时说:"总而言之,中国属于社会主义国家,解放前跟资本主义差不多。现在还实行八级工资制,按劳分配,货币交换,这些跟旧社会没有多少差别。所不同的是所有制变更了。""我国现在实行的是商品制度,工资制度也不平等,有八级工资制,等等。这只能在无产阶级专政下加以限制。所以,林彪一类如上台,搞资本主义制度很容易"。参见《人民日报》1975年2月22日。"**"后期流行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6月版),就是从经济理论上阐发一套比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还要片面的观点和政策主张的。总之,在这一时期,出现了经济理论的大倒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