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在斯大林的领导下完成的。
但斯大林对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未来社会做了一种简单的、机械的理解,并将社会主义视为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短暂历史时期,试图迅速建成社会主义并快速过渡到共产主义。
斯大林在工业领域推行国有化,在农村也掀起了建立集体农庄的运动,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实现了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领导地位。
在当时强敌环伺的严峻的国际环境下,斯大林通过行政力量强制性地推动重化工业化的发展,并建立了与此相适应的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
在这一切完成之后的1936年,斯大林宣布,苏联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基本上实现了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
在此基础上,斯大林错误地判断苏联应当尽快实现从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过渡。
在他晚年撰写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对于他领导下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进行了总结,系统阐述了他对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经济规律的一系列观点,认为尽管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统治地位已经在苏联确立,但由于集体所有制的存在,商品生产、商品流通和价值规律还将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并发挥作用。
斯大林承认它们在最近的将来也还会是有益的,但"同时这些现象已在开始阻碍我国生产力的强大发展","所以,任务就在于,通过把集体农庄所有制逐渐变成全民所有制的办法,通过以产品交换制--也是逐渐地--代替商品流通的办法,来消除这些矛盾"。
显然,斯大林设想的社会主义本质和理想模式是典型的建立在"一大二公"基础上的产品经济。
在他的影响下,1952年苏联共产党就宣布党的主要任务是从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
然而历史却无情地证明,斯大林一系列错误观念导致的错误政策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严重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使苏联社会长期处在停滞状态,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很慢,最终导致了苏联解体的悲剧。
不仅如此,斯大林及其后继者对于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社会设想的僵化理解和对社会主义本质的错误认识,也对中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造成了长时间的消极影响。
二、毛泽东对于中国社会主义本质和发展阶段问题的探索和思考
在取得全国政权以后,以毛泽东为领袖的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上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但也走了许多弯路,特别是毛泽东在晚年犯了"左"的错误,发动了"**",给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了很大的损失。
尽管他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和发展阶段的理论前后发生过很大的变化,但他对于这一问题的思考,仍然给我们留下了不少有价值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