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学60年

第53节:第三章 从计划与市场关系的争鸣到社会主义

字体:16+-

第三章 从计划与市场关系的争鸣到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论的确立

社会主义经济中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含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问题,是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经济学家讨论最多、争论最激烈、成果最突出的经济理论问题。从20世纪50年代我国有远见卓识的经济学家勇于突破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提出标新立异的创新观点,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逐步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绵延了50多年的探索和研讨,是一个曲折的、逐步接近真理的过程。1978年年底实行改革开放后,在改革大潮和国民经济迅速起飞的推动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逐步成为我国经济学界和社会其他各界的共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主要理论支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经济学界对经济科学宝库的重大贡献。

回顾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长达60年的研讨,经历了若干阶段。这些阶段都是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同实践经验的逐步积累而不断探索更好的经济体制和发展道路,同经济政策的完善相一致的。理论的本源来自实践,但理论对实践又有巨大的作用。从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讨论过程中所发表的各种理论观点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所产生的影响来看,积极作用是基本的,同时也有一些错误观点起了消极作用。

在讨论中,许多论著都能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紧密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对面临的现实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吸取外国的经验教训,对经济现象和过程的本质的剖析逐步全面、深化,从而做出了比较符合客观实际的结论,对社会主义经济实践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也对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的建设作出了贡献。

但在同时,也发表了一些有错误观点的论著。它们或者从本本出发而不顾生动的经济实践,或者跟着某些错误思潮而曲解经济实践,从而对实践起了消极的作用。在计划与市场、商品与价值问题上的错误观点,主要的和大量的是在不同程度上否定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生产的必要性、市场的作用和价值规律的作用这样一种"左"的观点。

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苏联30多年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经验,在政治经济学思想史上具有一定的意义。斯大林肯定了社会主义经济中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必要性,肯定了价值规律是一个"很好的实践的学校",等等。但同时,该书也包含一些不正确或不符合实际的论断。例如,关于全民所有制内部交换的生产资料实质上不是商品,价值规律对社会主义生产只起影响作用、不起调节作用,排斥市场机制等,它们长期禁锢着人们的思想,束缚着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我国经济学界关于社会主义经济中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的探索的步步前进,以至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就是在突破以《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为代表的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框框下取得的。

下面,拟就我国经济学界新中国成立60年来关于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的研讨,分以下几节进行简要的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