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学60年

第171节:第四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确立后重点转为发展生产要素市场(2)

字体:16+-

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有专门一部分论述"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明确提出,"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必须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大市场"。

特别提出:"当前培育市场体系的重点是,发展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房地产市场、技术市场和信息市场等。

"值得注意的是,过去党的文件中,一直是用劳务市场,这次是第一次明确使用劳动力市场。

在这个问题上,经济学家也是起了作用的,因为有的经济学家竭力主张用劳动力市场而不要用模糊不清的劳务市场概念,得到了一些同志的支持,从而使劳动力市场概念,得以开始写入党的正式文件。

参见高尚全《民本经济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2页。

经济学界对劳动力市场的研究是比较早的。

很多人认识到,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力仍然具有商品的性质,这是劳动力市场存在的根本的经济原因。

如有的经济学家指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结合,实际上还是一种交换关系,不承认劳动力是商品,就必然否认劳动力具有价值,就不能科学地说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运行规律。

而劳动力作为商品,就离不开市场,就要进入市场。

我国长期以来所实行的统包统配的劳动力管理制度,实际上就是人为地关闭了客观存在的劳动力市场。

参见何伟等《试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的全方位开放》,《中国社会科学》1986年第2期。

也有学者从劳动力市场的角度论证劳动力的商品属性。

比如说,因为我们已经确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要求主要由市场配置包括劳动力资源在内的一切资源,要求建立包括劳动力市场在内的统一完整的市场体系,要求包括劳动力在内的生产要素能够自由流动,要求劳动就业的市场化和工资数量的市场调节,这一切决定劳动力必须成为商品。

仅从劳动力市场的必要性,完全可以得出劳动力必须是商品的结论。

市场经济中所有生产要素都是商品,劳动力也不例外。

参见简新华《社会主义劳动力商品理论在改革时期的发展》,《中国经济问题》1999年第6期。

对于劳动力商品和劳动力市场的重新认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是经济学研究中思想解放的一次重要体现,是重要的经济理论创新。

因为否认劳动力市场和劳动力的商品属性,就会否认劳动力这一重要生产要素的流动的必要性和经济合理性,劳动者就不能自主选择自己的职业,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无法正常运行。

[ 书客网 ShuKe.Com ]我国拥有13亿人口,有世界上最大的劳动力市场。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尽管到2006年,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已达13212万人,参见陈锡文《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但农村剩余劳动力大约还有1亿左右,需要在工业化过程中向城市、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

这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使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

2006年,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人均月工资收入946元,外出务工已成为农民转移就业、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

可见,大力发展劳动力市场,至今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扩大就业,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

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

"还有,发展各类人才市场,对于鼓励、引导大学生面向农村、面向基层就业,也很重要。

近几年,每年有四五百万大学毕业生要就业,就业压力可谓不小。

此外,还要完善面向所有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及时帮助零就业家庭解决就业困难等。

就业是民生之本。

扩大就业,最重要的是完善市场就业机制。

所以,发展各种各类人才市场,推进劳动力市场的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建设,有利于更好地解决民生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