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瞳王项羽

第四十六章 保全自己

字体:16+-

看见没有,项羽堪称诡辩鼻祖,睁着眼睛说瞎话界的王者,几句话就让章邯不寻死了。毕竟章邯已经背叛秦朝了,从他投降那一刻起,他就是一块案板上的肉。他投降,说明他珍爱生命,是可以苟且偷生的,所以自然是好死不如赖活着,项羽的话不过是给他早已注定的命运找了个台阶。一旦选择了苟且偷生,你就避免不了成为别人的狗。只有战死沙场的将军,带着士兵投降的将军不配做将军。

尤其是战场上的投降,没有人会认为你是真心投降,他们只会认为你是形势所迫。

项羽这边快马加鞭杀向关中,自然是因为楚王曾经说过的先入关中者为王,当时是为了团结各路起义军一同反抗暴秦。可是项羽被章邯牵制住了,所以有些落后,现在遥遥领先的是刘邦。

刘邦那叫一个春风得意啊,遥想两年前,他老大叔还是个爬寡妇床的老色鬼,如今带着几个弟兄出来了没几年,手中是有兵有城,而且一路打向咸阳,自己就能封王。刘邦这一路走得顺当然是因为他的项羽小弟帮他把章邯牵制住了,他一路上也凭借他的王霸之气吸引了不少追随者。

比如说老了在家没事干的酗酒老头郦食其,这天不知道是不是喝酒喝出幻觉了,看见刘邦从城门经过,就跟旁人说,刘邦身上有祥云附体,没准将来能王上加白。旁人只当他酒喝多了,根本不信。

但是郦食其那是封建思想的狂热信仰者,当天傍晚,他酒都不喝了就去拜访刘邦。没想到,刘邦正在洗脚,旁边有两个美女服侍着,刘邦正闭着眼睛享受。郦食其看见刘邦这副样子就很不爽,直截了当地斥责道:“沛公,你如此对待长者,跟没有德行的秦朝狗官有何区别?!”

刘邦睁眼一看,这郦食其老归老,但是老而有神,两颗眼珠子会发光。刘邦立马穿好衣服鞋子,把美女请出去,让郦食其坐到主座,亲自给他倒茶。郦食其见刘邦知错能改,也就不计较了,将自己对于天下大势的看法跟刘邦进行了友好交谈,同时给刘邦指明了方向。

刘邦正为粮食发愁,睡不着觉,结果郦食其就来送枕头了。郦食其告诉刘邦,陈留那里囤积了不少秦国的粮食,而且那里守卫不是很多。

刘邦兴奋得当天晚上就部署,第二天就拿下陈留,解决了粮食危机。

刘邦这人怎么说呢,非常舍得给赏赐,郦食其立了大功,他立马就封郦食其为广野君,封他的弟弟郦商为将军,带领陈留投降的那伙兵士。郦食其没想到刘邦这么大方,当即坚定了跟着刘邦一起干事业的决心。

再来说说后来助刘邦战胜项羽的关键人物——秦汉第一谋士张良是怎么被刘邦拐走的。张良原本跟着韩王,帮助韩王复国,但是张良出谋划策厉害,打仗却不行,他率领的韩军没能取得战略性的全局胜利,往往是今天打下这边几座城池,结果另外一边又被秦军偷袭损失惨重。

张良听说刘邦来了,赶忙去拜访。张良脸皮薄,害怕刘邦瞧不起,刘邦问他最近帮韩王复国有什么进展,张良吞吞吐吐地说道:“还行,也就这样吧。”没想到刘邦是个察言观色的人精,知道张良不好意思开口借兵,但是张良是个人才,刘邦于是当即表示,宁可不入咸阳也要帮张良复国,并且说干就干,把张良感动得快要哭了。

这是一种什么精神?这是一种舍己为人的精神。尤其是在乱世,谁手头的兵不是宝贝,刘邦居然能做出如此义举,真乃英雄豪杰。于是张良的计谋加上刘邦手底下能征善战的将领,很快就把原本韩国土地上的秦军给打得落花流水,一口气攻下十余座城池,刘邦顿时声名显赫。刘邦跟张良配合后一路打胜仗,原本刘邦就有心招募张良,如今一合作发现简直是铁三角组合,那是无论如何要把张良拐走。

为了避免张良背上叛主的名声,刘邦于是首先跟韩王韩成提出借张良一用,韩王韩成见刘邦帮了这么大忙,居然没要土地,也没要权力,只是要借张良过去,当即同意。张良跟刘邦配合得如鱼得水,自然也同意了,恋恋不舍地跟韩王告别。其实韩王心里巴不得张良跟刘邦赶紧滚蛋,他生怕自己也被架空变成傀儡国君。所以说一个人的格局决定了他能站多高,刘邦把人才看得比土地都重要,并且舍得给予赏赐,所以刘邦能取得胜利是有原因的。

张良加入后,刘邦当场就给张良封官首席军师。从此以后,刘邦势如破竹,直到到了南阳这个地方。南阳太守是个缩头乌龟,跟刘邦交手几次全失败后,就干脆躲进宛城中坚守不出。刘邦正焦急,毕竟他要的是速战速决,而宛城属于战略要地,不容他放弃,因为拿下宛城他们可以依托险要地势进行埋伏进攻。刘邦于是集中兵力围城,但是围了几天,除了白费粮草外,无任何收获。正当刘邦焦头烂额之际,迷信狂热信仰者郦食其挺身而出,前往宛城跟南阳太守谈判。南阳太守吕奇没经得住郦食其三寸不烂之舌忽悠,也认为刘邦有祥云护体,将来必定王上加白。我猜测,刘邦一定故意让人传播种种奇闻来宣传美化自己,项羽就不搞这套,所以关于刘邦是什么赤帝之子、斩蛇起义的传奇故事流传到了现在。

吕奇于是就接受了刘邦的条件,刘邦封赏他为殷侯。并且刘邦一路放出风声,只要不阻挡他到咸阳当王,就统统封侯。于是沿路的那些太守郡守为了保存实力都答应了,毕竟能不打就不打,秦朝已经快凉了,没人愿意继续为秦朝卖命,都想着赶紧在乱世拥兵自立保全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