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所说的“原”与“沟”,即白鹿原、鲸鱼沟(又名荆峪沟)。60年的“沧海桑田”如同高超的整容手术,把满目疮痍的“原”与“沟”,变成了鸟语花香、瓜果诱人的都市生态农业观光示范区。根植于其中的民俗文化绽放出新的风采,吸引大批游客来此观光旅游,饱览古今胜景。
毋庸置疑,白鹿原、鲸鱼沟火了!这固然与陈忠实小说《白鹿原》的描绘有关系,但深层的原因是改革开放以来,白鹿原焕发青春,释放出潜藏的能量;鲸鱼沟揭开面纱,展现出世外桃源的诱人魅力。
白鹿原位于西安市东南15公里处,古为皇室贵胄狩猎之地,今为关中地区旅游胜地。据《后汉书·郡国志》《水经注》《太平寰宇记》记载,自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在此狩猎偶遇白鹿,“白鹿原”因而得名并沿称至今。
白鹿原西、南两端峨邻浐河,东、北两端依傍灞河,四面环水,居高临下,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原面南北宽约10公里,东西长约30公里,原上被厚达100多米的黄土层覆盖。原坡从东南向西北方向倾斜,成45度落于四周河面。海拔高出沪河、灞河、西安200—300米。朗朗晴空下,站在原西端远眺,古城西安尽收眼底。
古代的白鹿原,气候宜人,物产丰富,民风淳朴。后来兵连祸结,天怒人怨,使白鹿原在新中国成立前已百业凋敝,民不聊生。参军之前,我总觉得用钟灵毓秀、人杰地灵这类形容词比喻白鹿原,是对故乡的羞辱。笑谈皆小儒,往来多白丁,才是白鹿原的真实写照。方圆300多平方公里仅有四所中学,每所不足500名学生,而且没有一所开设高中课程。因为地表缺水,村里树木难见百株。农作物只适合种植小麦玉米,祖祖辈辈靠天吃饭。三年困难时期,家家过的都是半年糠菜半年粮的日子。好在党和政府酌情补助农民口粮,白鹿原才没出现民国十八年(1929)大饥馑时那种饿殍遍野、路断人稀的惨状。因为地下水位低,一个村子通常只有一口几十米深的水井,村民对三更半夜排队绞水习以为常。遇到井水水位下降的年份,不得不吃大涝池聚积的露天雨水,有时候还得跨村买水或下到鲸鱼沟底挑水。由于长年挑水,我12岁时双肩已经磨出茧子。
贫穷落后的白鹿原,给我留下了不堪回首的记忆。
60年后的白鹿原,把我脑子里的老印象彻底颠覆了。从西安东郊纺织城到白鹿原西端的薄姬陵,过去是45度的10里长坡。晴天徒步攀爬尚且吃力,雨雪天不摔几跤是爬不上去的。而今重新设计修建的双向四车道路面,最陡处不超过12度。公路两侧林木蔽日,满目滴翠。沥青路面上汽车、摩托车、电动车首尾衔接,盘旋而行,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
近40年考古发掘出的地下文物表明,白鹿原早在远古时期就是人类居住繁衍生息的佳境。“水上之洲”“华胥之渚”“长寿山”“首阳山”“首山”的称谓,并非徒有虚名,而是祖先对这一方丰沃黄土发自内心的赞美。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对历史文化的发掘和现代旅游文化的拓展,白鹿原文化遗存的深度与广度日益展现,旅游观光业迅速发育。时下每逢节日长假,越来越多的人参观九间房乡公王村蓝田猿人遗址,寻觅三座汉陵布局中隐藏的奥秘,探索汉代长水校尉何以在讫都村屯兵,搜寻北宋大将狄青在此安营扎寨的佐证。还有“诗佛”王维于辋川半官半隐之处、葛牌镇红二十五军军部旧址和中共鄂豫陕省委扩大会议旧址,都已成为旅游观光升温的景点与文化交流的话题。
进入21世纪以后,白鹿原新建主体景观白鹿仓,整合区域文化资源,集传统民俗风情于一体,打造了一处功能齐全、声名远播的休闲场所,成为西安知名的旅游新景点。
如果说白鹿原因神鹿而扬名古今,鲸鱼沟则因神鲸传说而令人叹为观止。这一传说有多个版本,其中之一说道:白鹿原古代风调雨顺,物产丰富,皆因地下有两条神鲸暗助。秦始皇兴建阿房宫时,欲在白鹿原另建离宫。神鲸恶其大兴土木,劳民伤财,怒而迁之。雄鲸自西北破土游入浐河,后由灞河经渭河回归东海。雌鲸于白鹿原中部穿裂地面,挟土带石,跃过浐河,在长安城西南今鱼化寨化龙升天,身后留下今天的鲸鱼沟,即荆峪沟。秦始皇的离宫梦,因白鹿原开裂而成一枕黄粱。
鲸鱼沟自蓝田县城南发轫,顺着合原的发育走向,在近中部切成一条长达30公里的“V”字形深谷。切割深度上游为80—100米,下游深达210余米。从空中鸟瞰,鲸鱼沟把肥沃的白鹿原分成北原和南原。北原世称“狄寨原”,因宋将狄青在此安营扎寨而得名。南原世称“炮里原”,其名来历需觅典籍再考。
我家的祖宅在离鲸鱼沟北沿不到千米的西车村。过去这段锦绣沟壑,植被几乎被破坏殆尽,水土流失严重,加上地质灾害频发,其貌令人目不忍睹。而今的西车村经过休养生息,被奉为沟内黄金地段,是八方游客趋之若鹜的景点。沟底荆河长年不断,清流潺湲。河长约30公里,源头水脉虽不算丰沛,但经沿途千眼泉水注入聚集成河。其水质纯净,清爽甘洌,富含多种天然有益矿物质。
鲸鱼沟自然风光秀丽。沟内壑谷时而弯曲,时而开阔。侧面几十条夹沟均有小瀑悬壁,恰似一幕幕水幔。随着河床起伏,河水时缓时急,时弯时直,时隐时现。沿河四座大水库及数座小水库,波光潋滟,涟漪层层。飞舟湖面,但见鱼翔浅底,游艇穿梭,蓝天白云倒映,百鸟啼声不绝。高处飞流直下,水雾弥漫,形似银幕,响似春雷,有如万马奔腾,场景蔚为壮观。夏末秋初,沟内风光旖旎,花木色彩斑斓,蝉声唱晚,烟雨空蒙,宛若人间仙境。
鲸鱼沟一年四季景色各异。阳春山花遍野,争奇斗艳;炎夏浓荫蔽日,凉意袭人;深秋红叶烂漫,如火如荼;朔冬群岭银装,玉树梨花。春夏秋冬,都会令人流连忘返。
伫立沟岸俯察,沟壑笔直,悬崖峭壁令人触目惊心。沟坡梯田叠加,绿树扶疏掩映。每到踏春时节,侧沟万紫千红,满目飞霞。被誉为“关中竹海”的西车村沟内,茂林修竹,郁郁苍苍,叶涛摇曳,宛若碧海,珍禽争鸣,野兽追逐,叫声不绝于耳。置身其中,眼前画自天成,心旷神怡,不可言状。
神鹿与神鲸的传说,为白鹿原与鲸鱼沟涂上了一层神秘色彩。这里成为上古文化遗存的宝贵资源,也延续着中华文明的重要基因。
自古以来,白鹿原、鲸鱼沟的秀美景色,深得文人骚客青睐。其中唐人吟咏白鹿原的遗诗数量最多,王维在这里写下的田园诗更是超凡脱俗,名冠古今。李白、白居易、杜牧、马戴等诗人,亦醉心于白鹿原的壮丽景色,多有诗词遗后。
李白《别韦少府》云:
西出苍龙门,南登白鹿原。
欲寻商山培,犹恋汉皇恩。
水国远行迈,仙经深讨论。
洗心向溪月,清耳敬!猿。
筑室在人境,闭门无世喧。
多君枉高驾,赠我以微言。
交乃意气合,道因风雅存。
别尚有相思,瑶瑟与金搏。
白居易在此地遗诗两首。其《城东闲游》云:
宠辱忧欢不到情,任他朝市自营营。
独寻秋景城东去,白鹿原头信马行。
鉴于篇幅所限,杜牧、马戴及宋金时期的魏野、元好问等人吟咏白鹿原的诗词此处不赘述。
纵览古人诗词,有的登高抒怀,有的愁肠百转,有的借景叙事。但比较“诗佛”王维《辋川集》20首五绝多有逊色。
《辋川集》作于天宝初年。王维中年以后,隐居辋川,过着亦官亦隐、亦俗亦佛、啸傲林泉、隐蔽消遣的山居生活。诗人十分喜爱辋川风光,每每流连,用画家的眼睛捕捉辋川的美景,用音乐家的耳朵聆听大自然的优美旋律。在这期间,诗人不但创作了一幅使人赏之心醉的《辋川图》,而且与友人裴迪唱和,为辋川20景赋诗,得40篇结《辋川集》传世。集中绝句,大都写得空灵隽永、精巧别致,展现出诗人的禅意心境与捕捉田园风光的眼力。
在王维自撰的《辋川集》序言里,诗人将集子中所描写的孟城坳等20处地名逐一罗列出来:
余别业在辋川山谷,其游止有孟城坳、华子冈、文杏馆、斤竹岭、鹿柴、木兰柴、茱萸泮、宫槐陌、临湖亭、南坨、欹湖、柳浪、栾家濑、金屑泉、白石滩、北垞、竹里馆、辛夷坞、漆园、椒园等,与裴迪闲暇,各赋绝句云尔。
由此可见,《辋川集》是诗人以这20个景点即地命题、即景赋诗的结晶。诗人的性格、心境和当时在官场上所处的特殊环境,综合投射于绝句之中。
从《辋川集》所展现的景象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喜怒哀乐的情感变化和跌宕起伏的心灵轨迹。仕途失落,处境险恶,使王维报国的强烈愿望与奸佞迫害下的内心矛盾无法止息。剧烈的心理动**,悲愤的感情色彩,被诗人竭力以清秀绝俗的辋川山水稀释。然而笼罩心头的阴影终难消弭。这使他的作品隐含欲罢不能、欲言又止的矛盾。当他在“空悲”“惆怅”“独坐”“长啸”中寻求化解而不能时,只得在潮起潮落的无奈中,由一腔怨愤转为淡然平静,进而悟出人生的入禅意境。
例如,《辋川集·鹿柴》云: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又如,《辋川集·竹里馆》云: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此类空灵飘逸而又内涵丰富的诗句,在王维的其他作品中并不鲜见。但像这样触景抒怀而富有禅意和禅趣的诗作,却仅此一集。
两年前,作者曾专程凭吊过当年王维在辋川归隐的唐苑寺遗址。虽说收获甚微,但沿辋河徜徉,《山居秋暝》中的佳句犹如一幅写意山水画在眼前展现: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当时我曾冥思遐想,倘若把王维作品中所描摹的辋川之景做成微缩景观,对于深化白鹿原的文化内涵、丰富白鹿原的旅游资源,无疑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2020年4月25日
(2020年9月14日发表于“陕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