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七章 毛衣,毛靴
武松当然不满足于女真只买了这些东西,毕竟这些东西带来的利润很大,但是能将其他的东西销售给女真也是极好的。
这样即消耗了女真拥有的钱财,还不会增强女真的力量。
所以武松对着完颜卜说道:
“完颜兄,可是不知道这些武器的产量我们大宋也有点吃紧,不过我们还有一些东西可以帮助完颜兄。不知道完颜兄感不感兴趣!”
说完武松掏出了一个厚厚的厚靴子和厚毛衣,对着完颜卜说道:
“这个鞋子和毛衣都是加了东睦的绒毛制作而成的,能保证女真哪怕在冬天对辽国发动战争,也不会因为天气原因而产生的人员的伤亡。”
要知道到现代的人所生活的时候可是比古代人舒服很多,现代人在冬天有暖气有空调,甚至还因为了温室效应,所产生的的二氧化碳含量太高,导致了很多冰川融化,所以严格意义上来讲,现代是没有古代冷的。
要知道古代因为冬天冻死的人,可是不尽其数。
当然也有人认为古代的冬天没有那么冷,不过到底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但是被所有人普遍接受的则是,冬天因为缺少了取暖的手段,所以导致了冬天死的人在古代太多了。
所以武松早在寒冬来临的时候就已经开始考虑这些了,毕竟前几次冬日,武松可是被冻的不轻。
至于那些说古代不冷的,武松真想给他们一巴掌,把他们拉过来,让他们看看古代到底冷不冷!
古代的取暖手段虽然有各种各样的,但是归根到底还是不适合战争的时候使用,但是厚毛衣和厚靴子则可以用在很多的场合,毕竟虽然行动不太方便,但是冬日能打仗的不被冻死就是万幸了,还在乎是不是动作不方便?
简直就是痴心妄想。
关于古代的取暖手段,自然每个时期有每个时期的特点
早在旧石器时代,燧人氏发明了钻木取火,用火堆来烧烤食物、照明和取暖。人们告别了茹毛饮血的生活,可以自由的支配火种。
从半坡、姜寨等遗址发掘来看,原始房屋中放在门口附近的灶炕叫“火塘”,是做饭与取暖相结合的一种设施。它既能吸收室外吹入的氧气以助燃烧,又能阻挡冬季吹入的寒风。
到了春秋时期,开始使用器具烧炭取暖,用具的名称叫做“燎炉”。通过连续烧炭,使室内保持温暖,但这种方法只限于贵族,平民很少享受这种奢侈的取暖方式。
秦朝时,平民百姓冬天只能靠烧草取暖,而王公贵族靠的是“火墙”和“壁炉”。火墙的原理是把房屋的墙面砌成空心墙,里面通有火道,直通睡觉的炕头,屋内通热取暖。
壁炉里主要是用烧炭来御寒,并且将出烟孔放在室外,避免炭烟中毒。壁炉使用的燃料是木炭。木炭没有较大的火焰,燃烧的时间比较长,可以使室内温度长时间保持稳定,可以说是暖气的雏形。
汉朝时,冬天可以调节室内温度的房间已出现,时称“温调房”。东汉科学家张衡《西京赋》里说道:“朝堂承东,温调延北”一语,“温调”就是温调房。 后来,人们发现花椒不仅可以用来做饭用,还能用来保温房子 。
据《汉书·车千秋传》记载:“椒房殿名,皇后所居也,以椒和泥涂壁,取其温而芳也。”古代只有皇后的寝宫内才能以花椒和泥涂壁,起到保暖的作用,殿名也就是“椒房殿”。
唐代时,室内取暖,有专用的“暖炉”。皇宫里多用铜质暖炉,做工精致华美。民间多用陶土或铁质暖炉,更看重实用功能。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句,“暖阁春初入,温炉兴渐阑。晚风犹冷在,夜火且留看”,说的正是暖炉。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煤炭,并利用煤炭生火做饭、取暖的国家。唐宋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到了鼎盛阶段,经济和科技都达到了一定高度,因此在取暖设备上也有了较大改进。
唐《开元天宝遗事》中记载了帝王、贵族冬日的取暖方式:“西凉国进炭百条,烧于炉中,无焰而有光。每条可烧十日,其热气逼人而不可近也。”明确记载了烧炭取暖的过程。
汉代发明了纸,到了唐代,造纸术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贫苦的老百姓就发明了新的御寒之道。他们用厚而坚的楮皮纸缝制成衣服,质地坚韧,揉皱之后非常耐穿,还可以抵挡风寒,透气性也相对较好,加上造价便宜,简直是贫民士子出门必备首选之物。
宋朝 时,出现一种特殊的保暖用具——脚炉。一般是由锡或者铜制成,椭球状或南瓜状的瓶子,上方开口带有帽子,从口部灌进热水,临睡前放在被子里使用。直到清朝甚至现代,依然是百姓家的“取暖神器”。
当然取暖的手段在不断的革新,但是随之的问题也还是不少的,毕竟很多古人可是贫困到无法想象的地步,自然就没有精力去做这些,只能依靠身体和火坑去抗过冬日。
路有冻死骨,从来都是诗人的有感而发,因为古代的事实就是如此,在古代很多人完全不能称之为人,他们光是活着就已经用尽全力了。
这也是武松创造出这个的原因,毕竟武松也想让大多数人都穿上好的衣裳,这个毛衣和毛靴自然定价不高,毕竟其他费用,武松都准备捋一下别的国家的羊毛,毕竟大宋都是如此,对于其他国家的人更是如此了。
就比如辽国也知道用动物毛皮可以保暖,但是却从来没有想过像武松这样加工,可以更加容易的抵御寒冷。
不过也不奇怪,毕竟这可是千年智慧的积累。
当然至于武松怎么能研究出来这些东西,这当然不是武松所研究的,而是武松给了一个大致的方向,让工部的能工巧匠制作出来的。
六部里面和武松关系最好的完全站在武松这边的可能就是工部了,毕竟武松对工部太重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