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之开局截胡潘金莲

第二百七十五章 北方的崛起

字体:16+-

第二百七十五章 北方的崛起

此时辽国的使者已经吓破了胆量,他们一直以为只有女真能够和自己等人打一打,还是依仗着神兵利器,谁知道到最后自己等人竟然连宋朝人都打不过,要知道这可是难见的事情。

况且从来都是说女真依靠兵器,此时看到宋朝人竟然不用弩箭那种神兵利器就将自己的人打败了。

虽然有句话叫十骑等一步兵,但是现在大宋的人就相当于以一抵十个,就这样自己的人竟然连伤都没有伤到别人。

大宋的军阵太奇怪了,明明人数少,却给了辽国使者像在和一只军队对决的感觉。

此时辽国使者已经是在不怀疑了,女真和大宋确实有灭亡辽国的实力,不过每次都被自己的等人想办法拒绝去想这个,毕竟这种事情谁愿意去想呢,承认自己的军队不如别人,这可比杀了他们还要让他们难受。

其实在武松看来很多事情也没有那么难。

要知道金辽战争之前,女真族原附于辽,受辽统治,并承担着对辽王朝纳贡的义务。但女真族在反辽斗争中逐步强大,直至摆脱辽的统治。建立了金国,并在金辽战争中,连战皆胜,直到灭亡辽朝。

相反,辽国面对日益兴盛的金国,在金辽战争中屡战屡败,连连败逃,直至被金朝所灭。

在这种强弱转化之势中,辽国所以由强变弱,直至被自己统治的女真政权所灭,根本的原因就在于辽王朝的朝政日益腐败,不修武备,府库空虚,军队毫无斗志,无战斗力,在金军的猛烈进攻下,不战自溃。而金国却逐渐形成了以完颜部为核心的强大统一的军事联盟,并在对辽作战中建立起一套具有女真族特色的国家制度,军队也组织严密,战斗力强,特别是反辽斗争适应了当时女真族社会发展的要求,因而在金辽战争中,逐步由弱变强,由受辽统治,到灭亡辽国,并将辽国境土全部纳入金国的版图。

在金辽战争中,完颜阿骨打充分发挥金军骑兵快速机动的优势,主动出击,出奇制胜。在攻克宁江州,大战出河店,攻占黄龙府以及攻占东京、

上京、中京和南京的战争中,金军都是主动出击,掌握战争的主动权,多次打败辽军主力。在辽军每战败逃的情况下,金军乘势主动追击,形成咄咄逼人之势,致使辽军不战自溃,连连逃退。在辽军屡屡败北,金军连战皆胜的形势下,金军绐终能抓住战机,乘势攻辽,步步紧逼,逐一夺取辽朝重镇,终于攻灭辽朝。

既然女真作为一个附庸国家都能做到,更别说现在有武松的大宋了,武松身居高位,还是武官之首,自然在军队方面有着很高的主动性。

这种主动性,随着宋徽宗的放任,武松也将其转化为力量了,这些力量的堆积一时半会看不出来,可是现如今虎魄军已经训练了一年之久了。

战斗力都提了上来,也能适应各种情况了,现如今唯一在练习的就是马术了,因为要和辽国开战,马术还是十分重要的。

况且武松也从来不是骄傲自满的人。

毕竟宋朝之后就是元朝,这一个时期也是北方民族崛起的时刻,想要维持大宋的统治自然需要更加强大的力量。

唐朝在严格意义上来讲不是单一民族的政权,开朝的太原李氏一族就有着浓厚的鲜卑血统,而唐朝初年的臣子中更是不乏异族人士。

唐朝可以说是胡汉交融的顶峰,它的起点是秦汉时期的胡汉势不两立,而它的终点则是北宋以后的胡强我弱。唐代以后的胡人彻底扭转了被碾压的局势,逐渐分庭抗礼甚至是反客为主。

五代十国时期崛起的辽国、宋仁宗时期建立的西夏乃至南宋时期的金国,无论大小,都使得宋朝低头求和。

可以说,宋朝就是一部被打压的屈辱史,即便是当时的经济和文化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也无法掩盖整体战斗力下降的事实。宋朝汉人士兵战斗力的下降,不能简单地归结于宋太宗赵匡胤制定的“重文轻武”政策,更不能盲目地责怪宋朝历代皇帝求和的态度。

宋朝之所以在400年间都被异族欺辱,其背后有着更为深刻的历史原因。当然了,宋朝的基本政治制度和文人至上的风气也是一个重要的原

宋朝几百年来战斗力低迷的历史原因,和宋朝的骑兵不强有着重要的关系。马这种动物在古代是相当重要的,早在汉武帝时期就有关于它的记载:《史记》里面曾经记述了卫青将军的话:“汉朝人不爱惜自己的马,汉朝是没有希望的。”

可见马在汉朝就成为衡量国家实力的标准之一,而马匹的背后体现的正是骑兵的力量。

从汗血宝马到赤兔马,中国人从来都不掩饰对于骏马的热爱,而这事实上也是胡汉两家斗争的重要砝码。因,是不容忽视的

中原的骑兵文化从汉代开始一直在弱化,而边陲异族本身就善于骑射,在经历了无数次对抗之后更是把骑射作为根本。反观中原地区,从最早的“伯乐相马”、“九方皋相马”演变到杜甫的“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马匹资源在中原逐渐失去了优良品种。

农耕文明立身的我们,注定走得是一条安土守居的道路,而边陲荒漠的游牧民族在恶劣的条件之下只能选择四处游走掠夺,这种差异注定了骑兵文化最终会成为他们的武器。

中原虽然经历了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然而作用毕竟有限,绝大多数的中原人还是“温良恭俭,以和为贵”,机动性极强的游牧民族一旦打开了边关的缺口,就将**,一往无前。唐朝的胡汉杂居是中原抵御异族的最后一道防线,在宋太祖赵匡胤建立了宋朝之后,这道防线便**然无存了。

“攘外必先安内”是赵普提出的建议,这是宋朝初年的无奈之举,正是这一点使得北方的辽国有了发展的机会,而后成长为宋朝不可控的势力。

中央集权的逐步加强使得民间的尚武精神不断弱化,汉武帝时期那些痛饮敌血的壮士消失在中原大地,留下的只是咿咿呀呀的文人。

这些人再也无力抗击异族的袭扰,哪怕是他们咬紧牙关拿起武器,也无法抵御强大的骑兵,最终只能走上议和这条道路。宋真宗签订的澶渊之盟是中原弱化的标志,仁宗一朝更是墨守祖宗之法,任由西疆的党项人吞并回鹘、吐蕃而后一家独大,最终成为了辽国之后第二个与宋朝分庭抗礼的异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