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之开局截胡潘金莲

第二百八十三章 大宋的御史

字体:16+-

第二百八十三章 大宋的御史

此时杨御史看到了朝堂之上也没有人帮助自己,哪里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不过杨御史虽然心中有怒火,但是也不敢发泄,毕竟现如今他一个要走的人,又能得罪了谁呢,如果被人记恨了,那么像高俅那样死在半路也不一定。

此时杨御史留下来的只有对武松的恐惧,因为高俅的死自然让他们知道了得罪什么人都不要得罪武松。

不过因为当时想着自己怎么也是个御史,又怎么可能因为这种事情被拔下来官位呢,毕竟御史那个皇帝都被喷过,但是那些御史还是做的好好的,现如今自己竟然因为弹劾一个人而被罢官了,实在是可笑至极。

当然杨御史之所以那么做习惯了,自然是因为宋朝独特的制度。

宋朝的时候,御史台有制度规定,一百天内要交一次弹章。也就是一百天内要写奏章弹劾别人,否则就可以卸任离开了。乍看起来,一百天交一次作业,还挺宽松。

实则不然。

弹劾别人是要得罪人的。对普通的御史谏官来说,这种事情真的很麻烦。那些立志名留青史的人是不怕的,而且不但不怕,真的能够在史书上留下一笔的御史谏官,无论看起来多么不堪或者可笑,他们在当时肯定属于最有能力的一批——至少有过人之处。

而对普通的御史谏官来说,这并不容易。这是因为被弹劾者不是单独的个体,他代表着一张关系网,对方的亲朋故旧,师生同年,这是一种现实压力,不是很有能力的人是扛不住的。对普通御史来说,风闻奏事只是一种缥缈的权力,不想被人报复,肯定要有真凭实据才行。毕竟谁都有父母亲戚,要是一次弹劾不能终结对方的仕途,那将来说不好会遇上什么。

那些敢真的风闻奏事的御史,虽然我们会觉得他们有些“傻”,但实际上他们敢风闻奏事,那是真的有底气、有胆色的。

普通人不敢任性。

不过也难得说,毕竟杨御史还是弹劾武松来说,不过最重要的是杨御史也算是蔡京一脉的,自然要为他们谋福利,所以才想着弹劾武松,结果这一次竟然将自己搭上去了,毕竟这种事情不要说杨御史了,连武松都想不到,毕竟御史台的作用就是弹劾人,要知道为了弹劾人他们可是费劲心机,才有了一个搞笑的故事。

那就是曾经宋仁宗有位御史,名字叫做王平。

听起来平平无奇,历史上重名的很多。但宋仁宗时期,是少有的太平岁月,而王平是个普通人,并不是立志青史留名的豪杰。因此王平就任御史后,将近一百天也没递交弹章,也感到焦急。如果因为百日不弹而离开御史台,那既丢脸又会影响仕途。

王平新任御史,别人也不了解,但看他一直没交弹章,就有官员分析一番:王御史百日不弹,怕是一弹就是个大案。这是要搞个大新闻啊。

所有的人都很期待。

没几天,果然听说王平上章弹劾了。看热闹不嫌事大,有关系的官员纷纷打探弹章的内容,准备看一场大戏。

结果得知内容后目瞪口呆:王平弹劾的是宫中御膳不卫生——皇上吃的饭菜里有头发。

一时间传为笑谈,取笑他是“弹发御史”。

其实这事也怪不得王平,做御史总是要有消息来源的,他刚刚上任,没有充分准备也在意料之中。

后来的王平做御史自然不能只靠弹发交差,我们之所以知道他,也是因为他弹劾庆历名臣余靖,理由是余靖出使契丹时用契丹语作诗,有失国体。

虽然也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但因为和名人扯上了关系,他的事迹也登上了史书,流传下来。这就是普通御史的日常生活,他们没有多少国家大事可以“纠正”,只能找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按时交作业。

所以说像电视里面演的那样的情况还是少数,大多时候对于御史来说没什么可以弹劾的,但是如今武松杀死辽国使者的事情,御史台自然觉得大有可为,不过在了解到事情的原有也有些犹豫,毕竟得罪了武松就等于说是站队蔡京乐,这可是一件大事情,一旦做了决定就没有反悔的余地了。

要知道武松现如今的权势可谓是滔天了,这次的事情自然被早早呗蔡京拉拢的人所接下来了,而这个倒霉蛋就是杨御史。

现如今事情就发展到了现在的局面,双方都僵持不下。

当然御史也没有那么牛。

宋朝的主流就偏好文官,所以在宋朝的监察方法主流还是文臣监察——也就是御史制度。御史们作为官员,权力由天子授予,虽然他们具有风闻可奏的权力,但其实生杀予夺全在皇帝一念之间。

天子建立御史制度,其实就是希冀能形成一种封建制度特色下的君臣共治。这种背景下的君臣共治,臣子和皇帝并没有权力和地位上的平等可言,也没有权威的法律,是带有浓重的皇权主导色彩的。

其本质就是皇帝自我威严威慑下对于臣子价值的剥削和掠夺,达到一种平衡却并非良性的政治稳定局面。

宋朝御史制度使得其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了一套严密的监察网, 进一步强化了中央集权和皇权。御史台里面的官员作为皇帝自己的耳目,被赋予“上可规谏君主,下可督察百官”的权力。

毫不夸张的说,在历任皇帝心目当中,御史制度绝对是最为重要的官制之一,社会的稳定、社会秩序的井然有序、政治系统的有效等都得益于御史监察的作用发挥。

宋朝时期的御史制度其背后的体制是大一统皇权政治,所以其出发点理所应当便是服务于这种政治体系和背景的利益,故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局限性。

宋朝御史制度下的一些官员代在做地方监察官常常演化为新一级地方行政官,这不仅容易滋生监察系统内部腐败的发生概率,还直接导致了两个行政系统里面官员难以做到“有的放矢”,从而致使了行政效率的低下。

所以说有的时候御史制度也不是那么完美,毕竟本质上是皇权做主,当然除了那些想青史留名的人,自然是真的不畏惧千辛万苦。

简直就是把御史的责任发挥到极致了。

当然在宋徽宗事情御史也挺清闲的,毕竟大全都在别人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