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在家守孝,却心系天下之事。
局势对大清非常不利,太平军起义以来,势力扩张得很厉害,所到之处,势不可当,连克州县。和太平军比起来,清军则是不堪一击,一触即溃,实在是丢尽了咸丰帝的脸面。
(咸丰二年)4月5日,太平军自永安突围,北上围攻省城桂林,不克,继续北上,在全州蓑衣渡遭遇清军江忠源部拦截,冯云山被清军炮火击中,后伤重死亡。5月19日离开广西进入湖南省,克道州、郴州。
各地的地主富豪及湘中名宦也纷纷带着家眷四处逃难。其中,郭嵩焘兄弟和左宗棠兄弟也逃到了玉池山梓木洞。
太平军西王萧朝贵闻长沙兵力空虚,率偏师进攻长沙,9月12日在攻城时战死。曾国藩得知太平军围攻长沙的消息,急忙写信派人日夜兼程送给江忠源等几个朋友,要他们带兵前来救援长沙。当洪秀全、杨秀清率主力来到长沙城下时,长沙周边已经是重兵云集,而且都是能打战的“募勇”(招募的兵勇,不属于朝廷正规军),太平军在长沙纠缠了近三个月仍未能成功,于是撤围,一窝蜂北上,攻克岳州和武昌,势力发展到近三十万人。水陆并进,“帆帜蔽江,所过城镇,望风披靡”。
对各地的军事战况,曾国藩当然是非常关心的。武昌陷落,曾国藩的朋友、湖北巡抚常大淳在城门上吊死,他的妻子、长子和大孙女一并自杀,二儿子儿媳皆被太平军掠去。常大淳也是湖南人,和曾国藩很熟,两家来往很密切,八年前曾国藩还一度想和他结为儿女亲家。因此曾国藩闻听这个消息自然不胜惊悼,说:“恐常氏遂无遗类矣。惨哉!”湘乡虽然地处偏远,但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如果王朝覆灭,曾氏家族也不可能独完。
按理他应该挺身而出。
他的好友郭嵩焘到了湘乡,郭嵩焘与他相识多年,相知甚深,力劝他出山:公素具澄清之志,今不乘时自效,如君父何?
郭嵩焘说得很清楚:你以前总在信里抱怨在朝廷按部就班,死气沉沉,没法兴革,你的政治理想没法实现。乱世出英雄,现在天下大乱,岂不正是你建功立业,施展自己的才华,实现人生理想的大好时机?你成天抱怨上天不给机会,现在 ,不正是上天给的机会吗?
曾国藩也想出山啊,可是他不能冒然出山,因为皇帝批准了他守孝,如果他就这么出去,一旦皇帝追究责任,说他抗旨不遵,等于把自己的头往皇帝的刀下去凑,作死!
他可没有这么笨,要出山也要师出有名,要皇帝特准才行。
所以当天就开始起草奏折,对太平军的发展和清军作战不利的事情,洋洋洒洒说了一大通,接着学诸葛亮隆中对的样子,提出了几条建议:一、允许地方官员和豪绅办团练,以抵挡贼寇;二、调派能征善战的官员;三、改革吏治;四、重用汉官;五、适当时机,对贼寇进行招抚,而后图之;六……
曾国藩的这几点,切中了大清朝廷的要害,特别是第一和第五条,如果实施得好,确实能够剿平太平军。日后他围攻南京,正是用了第五条,先假意招抚,等人家放下刀之后,再择机屠杀以绝后患。不得不说,曾国藩确实是个心狠手辣的人。
对于曾国藩的奏折,咸丰皇帝看了一眼就扔到一边去了:朕知道大清八旗军队不行,也用不着你来指手画脚的。
肃顺和端华他们也看了曾国藩的折子,哥俩向咸丰皇帝出主意:他们要办团练,就让他们去办好了,反正朝廷不出钱,由着他们去搞,汉人打汉人,保的是我们满人的江山,何乐而不为呢?
咸丰皇帝一听有道理:准了。
咸丰二年(1852)年底,曾国藩终于等来了上谕,是湖南巡抚衙门遣人送来的:前任丁忧侍郎曾国藩,籍隶湘乡 ,闻其在籍,其于湖南地方人情自必熟悉,着该抚传旨,令其帮同办理本省团练乡民、搜查土匪诸事务。伊必尽力,不负委任。
老狐狸要出山了。他在出山的时候,写信给在翰林院中任职的李鸿章,让李鸿章设法回来,一起办团练建功立业。
李鸿章接到老师的信之后,怂恿工部左侍郎吕贤基上奏,并代为捉刀连夜赶写奏章:办团练好啊,替皇上分忧解难。咸丰帝诏谕工部左侍郎吕贤基前往安徽,任安徽团练大臣,办理团练防剿事宜。
咸丰皇帝在同意曾国藩办团练的同时,任命刑部尚书陈孚恩为江西团练大臣,第二年,任命广西巡抚周天爵为团练大臣。让人吃惊的是,在1853年初的一个月之内被任命团练大臣的就多达四五十人。 一时之间,全国上下掀起了一股办团练的热潮。
曾国藩到了长沙与湖南巡抚张亮基商办团练事宜,同时写信给江忠源,希望得到江忠源的支持。江忠源所率领的部队强过清兵十倍,虽然他们没有清兵丰厚的俸禄和先进的武器,但他们却比清兵更勇敢,更善战。可以说,他们是地方武装力量的表率和先导。在江忠源闻听曾国藩准备出山办团练之后,他写信给曾国藩表示大力支持,并会鼎力相助。
要办团练,要得有钱有人才行,曾国藩这才显露出他在北京积攒的人脉出来了,不仅仅是他的老师唐鉴和老友郭嵩焘,还有刘蓉、左宗棠、罗泽南、李续宾、李续宜、蒋益沣等名流。这些人有不少是他的门生和朋友,日后都成为湘军的将领。
特别是左宗棠,在太平军围攻长沙、省城危急之际,他在郭嵩焘等人的劝勉下,应湖南巡抚张亮基之聘出山,投入到了保卫大清江山的阵营。左宗棠在炮火连天的日子里缒城而入,张亮基大喜过望,将全部军事悉数托付给左宗棠。左宗棠“昼夜调军食,治文书、区画守具”,建议大都被采纳并立即付诸实施,终于使太平军围攻长沙三个月不下,撤围北去。左宗棠于是声名鹊起。
他不出山则已,出来就想大干一场,所以一到长沙,就设置了一个“协办团练大臣公馆” ,以个人名义向全省发布公文,要把全省的社会治安工作管理起来。
太平军已经挥师湖北和江西,湖南虽暂获喘息,形势却依然危急。湖南历来是会党之渊薮,太平军一走,串子会、红黑会、半边钱会、一股香会等名目繁多的会党土匪势力不断发难,试图步太平军后尘以求一逞,各地地痞流氓、散兵游勇,也跟着兴风作浪,因此湖南境内风声鹤唳,人心惶惶。稳定社会治安成了当务之急。
所以出山伊始,曾国藩即以剿匪为首要任务。一到长沙,他就展现出雷厉风行的办事风格,他认为治乱世要用重典,就在馆内设了一个审案局,实际上就是成立了一个湖南省社会治安严打指挥中心。他把全省各地民间团练武装召集到一起,加以训练,然后四出搜剿土匪。他在审案局内发布了一道《与湖南各州县公正绅耆书》,宣示除了土匪外还要严办三种人。
第一,素行不法,惯为猾贼造言惑众者。
第二,逃兵、逃勇,“经过乡里劫掠扰乱者”。
第三,匪徒、痞棍,“聚众排饭(即吃大户) 持械抄抢者。
曾国藩说,这几类人,行为恶劣者,可以“格杀勿论”,“就地正法”。这道盖着“钦命帮办团练大臣曾”的紫花官钤的布告,遍布湖南大小城市的大街小巷,曾国藩可不只是吓唬吓唬人,他是真敢动手。每日杖毙者不下数十人,斩首者多达上百人,有时候连小偷小摸的人都给杀了。
一股恐怖气氛在湖南全省曼延开来,杀人太多,他得了一个“曾剃头”的外号。
在给老友冯卓怀(树堂)的信中,曾国藩也解释说:……应杀不杀之人充满山谷,遂以酿成今日流寇之祸,岂复可姑息优容,养贼作子,重兴萌孽而贻大患乎?
也就是说,现在土匪横行,正是因为过去那么多年,地方官杀的人太少。那些应该严惩的人得不到惩处,反而四处游**,所以才酿成了太平军起义。所以他才要对那些人痛下杀手,防止再酿成另一次大祸。
曾国藩对咸丰皇帝汇报说:今乡里无赖之民嚣然而不靖,彼见夫往年命案、盗案之首犯逍遥于法外,又见夫近年粤匪、土匪之肆行皆猖獗而莫制,遂以为法律不足凭,官长不足畏也……臣之愚见,欲纯用重典以锄强暴,但愿良民有安生之日,即臣身得残忍严酷之名亦不敢辞。
但也就是说,现在各地土匪之所以很嚣张,是因为以前的命案 盗案首犯多年逍遥法外,现在太平天国势力又横行天下无法对付,所以乱民们以为法律和官府都不足畏。在这种情况下,要树立官府的威信,就要实行恐怖统治。如果天下能太平,我不怕大家骂我残忍残酷。
咸丰皇帝一想,有道理,只要大清长治久安,朕准你杀。
曾国藩杀到后来,恐怖政策确实收到了一时之效,各地土匪不敢再轻举妄动,社会秩序迅速安定下来。
但是,关于他的非议也渐渐浮起。曾国藩勇于任事,湖南全省的地方官不但不感激他,相反都开始厌恶他,认为他过于残酷。出山几个月后,谤名满城,“曾屠户”、“曾剃头”之类的绰号流传开来。长沙城中“文法吏大哗”,都视他为仇敌。甚至当时的一些老朋友如李瀚章(李鸿章的哥哥)、魁联、朱孙诒、郭嵩焘、欧阳兆熊等都给他写信,表示了对他种种作为的不理解和担心。李瀚章为此专门写信给他,“劝其缓刑”。
曾国藩是为了大清的长治久安,他没有做错,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其实这种情况在他的预料之内,他已经想到怎么应付了。(预知后事,请看下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