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计划非常好,但忽略了一个人,那就是高高在上的咸丰皇帝。
对于曾国藩的计划,咸丰皇帝向来都反感的,从来没有一次支持过,这一次也不例外。他故意封胡林翼为湖北巡抚,其实就是对曾国藩的打压,当看到曾国藩的折子后,立即回复:你只管打好你九江的仗就行,湖北和江南江北大营,由朕亲自指挥,无需你指手画脚。
咸丰皇帝也错了,还以为自己真是雄才大略的老祖康熙皇帝呢!亲自指挥平三藩打台湾破葛尔丹。
曾国藩是想打游击拖住太平军,可咸丰皇帝不答应,他没办法,一面部署塔齐布、罗泽南两部陆师进攻,一面尽量拖延时间。
由于九江城占据水路两边的地势,城高坚固,陆师的火力无法正常发挥,所以攻打了一两个月,还是攻不下来。八月,曾国藩帐下得力大将塔齐布因为九江久攻不下,“日对坚城,徒增焦灼巷,吐血而亡,年仅三十九岁。”曾国藩顿失依恃,抚尸大哭。
关于塔齐布的死,很多史料上都说他急火攻心暴病而亡。我分析了一下,塔齐布跟随曾国藩后,两人意气相投,相处得很好,对于曾国藩拖字的战略,塔齐布不可能不明白,他怎么会急火攻心呢?塔齐布是个勇将,一路打战都身先士卒,身上带了伤,旧伤未愈又添新伤,虽然这些伤口都不致命,但是别忘了,那是七八月的九江。九江河流众多,天气炎热之时,蚊虫滋生戾气横行。所以我怀疑塔齐布应该是伤口感染了,救治无效而死的。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破伤风。
塔齐布一死,折曾国藩一股,他怎么能不伤心?
就在塔齐布死后的第三天,内湖水师统领萧捷三在湖口中炮阵亡,所率领的水师战船近百艘,尽数折损。至此曾国藩手下能征之将,可用之兵,只剩下罗泽南一部。
就在曾国藩伤心的时候,进攻武昌的胡林翼受挫,来信请求让罗泽南前去支援。此时曾国藩手下就只剩下罗泽南一员战将了,罗泽南一走,他怎么办?
一番犹豫之后, 曾国藩还是派出了罗泽南。因为从当时天下大局看,武汉确实更为重要,自己的安危则为次之。曾国藩不但同意派出罗泽南,而且从塔齐布的军中抽调彭三元部、普承尧部,交给了罗泽南,以增强其实力。听到这一安排,曾国藩的手下纷纷反对,连曾国藩的好朋友刘蓉都坐不住了。
由此可见,曾国藩在关键时刻之顾全大局的胸怀,实为普通人之所不及。他所想的,是置于死地而后生。用自己剩余的这点力量,死死拖住石达开,然后好让胡林翼稳定湖北的局势。
九江攻克不下,曾国藩带着残兵退到了南昌,与江西巡抚陈启迈合兵,共同抵御太平军。
石达开不亏是名将,一面增兵湖北,与胡林翼周旋,一面加大力度以农村包围城市的军事计划,携胜利之威在江西展开进攻。在打败了周凤山之后,又直逼南昌城。
曾国藩写信给胡林翼,让罗泽南回来帮忙一下,可是十天之后,他等来了一个消息,但这不是好消息,而是一个几乎要他命的噩耗一一罗泽南在围攻武昌时身负重伤而亡。曾国藩闻讯欲哭无泪,他不明白,上天为什么对他如此不公,让他痛失了一位爱将之后,紧接着又痛失一位爱将。要知道,他的两位爱将就等同于他的左膀右臂,所以他的伤心至极也是可以理解的。
此刻,南昌城内人心惶惶,如果石达开再加上最后一把劲,南昌城破,曾国藩可能就在江西殉国了。
但是上天夺走了曾国藩的两员爱将之后,又给了他希望,天京事变的大好时机来了。
如果太平天国没有这场惨烈的内耗,失去了最佳时机,这满清的天下还真要改姓,可是世间没有如果这两个字。
石达开接到洪秀全的密信,只留下少量的军队在江西和湖北一带,却带着大部分的军队回天京,这给了曾国藩和胡林翼喘息的机会。
我前面说过,曾国藩让他弟弟在老家招募兵勇,加紧练兵,为的就是以防不时之需。曾氏兄弟五人,曾国藩居长,下面有四个弟弟,大弟曾国潢,二弟曾国华,三弟曾国荃,四弟曾国葆。
曾国藩在江西陷入困境,与家中不通信息,生死不明,曾家人非常焦急。一贯有主见的曾国华带了几个人,到湖北找胡林翼想办法去援救大哥。胡林翼对曾国藩胞弟的到来非常重视,尽管武汉现在正是胶着之际,回援江西会让湖北兵力单薄,但胡林翼还是慷慨拨出四千军队,交给曾国华统领,开赴江西。
这四千人都是久经战场考验的精锐。咸丰六年( 1856 )三四月间,曾国华率领这些湘军将士,先后攻陷咸宁、蒲圻、崇阳、通城、新昌、上高等地,打通了江西与两湖的通道。
就在曾国华离开后,另一个弟弟曾国荃也来了,率领一千余人前往江西救援。咸丰六年( 1856)十月,曾国荃广招罗泽南、李续宜旧部及新募之兵,共计三千人,会合湘军老将周凤山部,进军江西吉安。此军名字就定为“吉字营”。
天京事变,在江西和湖北的太平军毫无斗志。曾国藩命彭玉麟和李孟群将藏于洞庭湖的战船拉出来,横扫长江和鄱阳湖,并配合陆师一举拿下了九江和湖口。至此,湘军完全控制了长江中上游和湖北江西绝大部分地区,只有部分地区的太平军还在顽抗。
士兵多了,又要粮饷了。这时候,曾国藩与江西巡抚陈启迈的矛盾冲突很快体现出来了。
湘军出省作战实行的是“就地筹饷”,按道理,江西省官僚系统负有供饷之责。而陈启迈,其人气度狭隘,寸权必争。在他眼里,曾国藩不过是一个办团练起家的在籍官员而已,地位等同绅士,湘军不过是民团,跑到江西来,是他的额外负担。他认为,你湘军在江西吃我的喝我的,就要听我的话。
可曾国藩是个听话的人吗?他连皇帝的话都不听,会听你巡抚的话?
曾国藩不听话,陈启迈就不给钱,眼看军饷不到位,军心要变,曾国藩火了,一道折子给了咸丰皇帝:以陈启迈“劣迹较多,恐误大局”,上奏参劾。
曾国藩这次打了胜仗,稳定了江西和湖北的局势,咸丰皇帝正不知该怎么赏赐呢,一看这个折子,当即同意,下旨立刻将陈启迈革职查办。
曾国藩为了军饷,仍用湖南的那一套,可是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却又重复了他在湖南的经历,这次参劾不但没有使其他江西官员束手,反而让他们变本加厉。接替陈启迈任江西巡抚的文俊行事一如陈氏,江西官员在他的率领下,合起伙来处处给曾国藩下绊子、设障碍。曾国藩为了筹集军饷,其难度一点都不亚于湖南。
曾国藩严格治军,不允许部队劫掠百姓,违令者斩首示众。湘军没有军饷,买不到吃的,一个个面有饥色。为了吃到一口军粮,甚至有湘军部将冒险而死。
曾国藩再次上书给咸丰皇帝,陈述了湘军在江西的遭遇,请求朝廷给与他节制权,但咸丰皇帝的来信却说:你的湘军在江西作战,人生地不熟,不如直接交给当地官员指挥,那样军饷就有了。
这不明摆着欺负人吗?
我打了胜仗,你不嘉奖,还要趁机剥夺我的兵权,打散我的兵勇。行啊,你不是让我把兵勇交给江西管辖吗?我给就是!
曾国藩同意了咸丰皇帝的旨意,与江西官员办理了交接事宜,军饷问题很快得到了解决。诸不知他使了一招偷梁换柱之计,兵权是交了,可是江西的官员根本调动不了湘军的一兵一卒。
原来湘军是曾国藩一手带出来的,从上到下的官兵只听他的话,谁的话都不好使。曾国藩为了防止江西官员耍手段,还特地忽悠了咸丰皇帝:为了对付太平贼寇,湘军与湖北清军一同作战,特准许让湖北巡抚胡林翼统一指挥作战机宜。
咸丰皇帝认为,只要湘军不在你曾国藩的控制就行,朕本来就看好胡林翼,交给他,朕也放心。
一道圣旨下来,江西官员醒悟过来的时候,才知道接了一个烫手的山芋,连后悔药都没得吃。花自己的钱,替别人养着孩子。
没多久,传来了一个让曾国藩备感意外且痛心疾首的消息一一他的父亲已于咸丰七年(1857年) 二月四日离世。闻此噩耗的曾国藩一阵痛哭,之后,他向咸丰皇帝陈报丁忧,来不及等皇帝的批准,便在其弟曾国华的陪同下赶回了湖南老家。
在走之前,他命令部下不轻易出战,湘军营寨要固若金汤。他想和太平军拼实力,拼时间,拼消耗。因为他分析,太平军靠的是一时的锐气,只要坚守下去,太平军就会不战自乱。
回到家乡的曾国藩等来了咸丰皇帝的批复,内容令他非常意外和吃惊:批准他在家守孝三年。
咸丰皇帝为什么敢这么做?因为江南大营被太平军攻破后,朝廷将向荣夺职拿问,授江南提督和春为钦差大臣,重新建立江南大营。
和春是一个比较有头脑的人,他走马上任之后,向皇帝推荐长于理财的浙江巡抚何桂清为两江总督。何桂清不负所望,理财有方,当上总督后每月拨解大营的军饷多达四五十万两。在源源不断的饷银支持之下,和春大肆扩充军队,使所部兵力由向荣时期的不足万人,迅速增加到八万余人。同时在上海购买了大量洋枪洋炮,使武器装备大为改善。接着,和春抓住太平天国内讧导致力量衰弱的大好时机,积极进攻,不久成功收复镇江,在南京城外扎大小营盘一百三十余里,把南京“困如铁桶一般”。
曾国藩的湘军崛起之后,虽然在长江中游屡立战功,但是在咸丰眼中,始终只是为协助正规军队镇压太平军而兴办的、临时征召的汉族“民兵”,一直不过是“外人”,顶多算是偏房生的孩子。
江南江北大营才是咸丰皇帝眼中的嫡系,是大清江山的支柱,也是国家正规军的脸面。由汉人建立的私家武装立下拯救王朝之全功,以后国家正规军的威信何在?皇帝的如意算盘是让曾国藩游击野战,歼灭太平军的有生力量,最后仍由盘踞在南京脚下的正规军将领收功。
此前虽然江南江北两座大营作战并不给力,但对这两个亲生子,咸丰皇帝还是一直非常偏爱。然而烂泥扶不上墙,两座大营建立后,表现非常差劲。两座大营分峙南北,花了上千万两的银子,不但不能迅速拿下南京,也阻挡不了太平军北伐和西征的步伐。
大清江山开始摇晃了,咸丰皇帝不得不对曾国藩这头犟驴予以安抚,毕竟湘军坚忍能战,能够替朝廷分忧。
如今眼看大清的嫡系部队这么给力,咸丰皇帝迫不及待地要卸磨杀驴,不,应该是赶驴才对。
没事,曾国藩似乎早料到了咸丰皇帝会这样,他早就想好了应对的招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