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焕是四川人,曾入向荣幕襄赞江南大营军事,在何桂清的提拔下任江宁布政使。薛焕和王有龄一样,都是欺上瞒下很会钻营的家伙。江苏巡抚徐有壬被杀死后,薛焕继任江苏巡抚,驻守在上海。
按理说,湘军已经紧逼天京了,太平军已经死守城才对,可是不知怎么回事,太平军居然要寻找出路突围。
就这样,咸丰十一年(1861)十月,太平军突然进攻上海,上海的官绅一看,太平军打来了,那就请求支援吧!
面对上海官绅的求救信和朝廷的旨意,曾国藩想出了一个办法,我湘军前阵子无法去救杭州,现在也没有办法去救上海,但是李鸿章筹建的淮军,帮臣打了很多胜仗,是一支劲旅,他去才合适。
慈禧和奕訢一看,有道理,别让你的湘军去上海,那样的话,上海就成了你的天下,你湘军一支独大可不行。朝廷管理天下,讲究的是平衡之术,行,那就让李鸿章去。
不久,曾国藩上奏,指责薛焕不称江苏巡抚之职,要求以“劲气内敛,才大心细”的李鸿章替换:江苏巡抚薛焕驻扎上海,陆续募勇四万余人,每月糜饷二十余万,不能专办一路之贼。 (上海)地少员多,人浮于事,每有差委,不能不由营求而得。……薛焕设立书画局,多延画工,购买名迹。谕旨所询“日享安富、娱情古玩”者,与臣之所闻相同。……
结论是巡抚薛焕用兵无能,吏治又复腐败,“不能胜此重任”。因此同治元年( 1862 )三月二十七日,李鸿章到了上海后才十七天,清廷就正式任命李鸿章署理江苏巡抚。
大清的江山还得依靠曾国藩这棵大树撑着,无论他提出什么样的建议,慈禧和奕訢都一一照办,毕竟现在形势严峻,还没有到卸磨杀驴的时候。
在拿下了薛焕之后,曾国藩又把报复的目标对准了何桂清集团的中心人物何桂清。
何桂清和曾国藩是两种类型的人,何桂清以才干敏捷闻名,能言会道,一表人才,尤其善于和各方搞关系,是各方公认的办事之才。曾国藩其貌不扬,不善言辞,做事拙笨。所以朝中公论一直是何优于曾。
江南大营崩溃时,何桂清本应在常州组织力守。按清代律法规定,大员如果弃城走,是死罪。但何桂清是一个奸狡之人,他在逃命的时候,给找了一个借口,那就是带兵去苏州防守。
在何桂清弃城逃跑后,朝中仍然有人反对以曾国藩取代何桂清,持之最力的是汉军机匡源。他的理由是何氏远比曾氏“明练”:何较曾尚明练,宜留任以观后效。
好在咸丰皇帝不昏庸,在即将离开人世的时候,把何桂清革职拿问,把两江总督的大权给了曾国藩。据我推断,那时候生病的咸丰皇帝应该不管朝政了,做出这个措施的,应该是慈禧。何桂清虽然被革职拿问,可是人一直躲在上海的租界中,这个家伙想借用外国人来保他的性命。
对于这样的一条狗,外国人才不稀罕。
李鸿章带兵打退了太平军进了上海,就任江苏巡抚,立即拿着恭亲王奕訴的命令,与上海租界巡捕房洽谈,逮捕了藏在租界内的何桂清,解送北京。
何桂清是个精通潜规则的人,被捕以前,已经下令心腹带着很多财物到了北京,只要能够说得上话的,统统有礼。他自认为有人替他说话,就没事了,所以放大胆去了北京。入刑部狱的时候,他仍然信心满满,不久会重新出山。
他这么想是有道理的,因为慈禧太后当时垂帘未久,要缓和各方势力的矛盾,对于前朝罪臣,一般都意思一下罚点款,不会杀头的。二是他的另一位好朋友祁雋藻,已经重新出山,再掌大权。
祁雋藻也是与曾国藩尿不到一个壶里的人,早在咸丰四年( 1854) ,祁蕉藻因不得咸丰欢心,抽身引退,告老还乡,在家做了六年寓公。慈禧和小叔子政变成功,祁雋藻作为前朝元老重臣,又是肃顺的老对手,在新政局中具有不可忽略的影响力。立足未稳的两宫皇太后为了安定局面,笼络人心,于咸丰十一年( 1861)十一月重新起用他,做了年幼皇帝的领班师父,让他再次进入权力中心。
敌人的敌人就是战友,祁雋藻不看在礼物的份上,也会看在共同对付曾国藩的份上,所以何桂清入京后,他就急着为营救何桂清上折子。他的行辈甚高,影响力非同凡响。在他的率领下,“救何派”一下子纷起,上疏申救何桂清者共十七人:“工部尚书万青藜,通政使王拯,顺天府尹石赞清,府丞林寿图,九卿彭祖贤、倪杰,给事中唐王森,御史高延祜、陈廷经、许其光、李培祜等,或一人自为一疏,或数人合具一-疏,其余五人则余忘之矣”。
可见何桂清在朝廷中的势力,还是很雄厚的。
但是另一方面,要求杀掉何桂清的人势力也很强大。何桂清逃亡情节残忍卑劣,江南籍特别是苏常籍的官员必欲杀之而后快,所以也是接连上疏,力争不让,称“不杀何桂清,何以谢江南百万战难生灵”。
看到这两股势力在角逐,慈禧和小叔子不动声色,先以旁观者的姿态,看一看热闹再说。
何桂清一案的一一个关键点,是弄清他当初为什么由常州逃跑?如果是只为逃命,当然要杀。可是如果有证据能证明他确实是为了外出组织更有效的抵抗,就可能不死。刑部审问他时,何桂清拿出一份薛焕等人所具的公禀,说是薛焕等数名部下请他退到苏州,以保饷源重地,以此证明他本心并不打算弃地:“退至苏州,从江苏司道之请,欲保饷源重地也。因引薛焕等四人享牍为证。
曾国藩在京师的耳目众多,对何桂清一案的发展当然了解得清清楚楚。他一定要斩草除根,置何桂清于死地。为了冤死的罗遵殿,也为了那些得不到粮饷而屈死的湘军弟兄。
曾国藩的奏折很有特点,一向不大肯说题外之话的他,复奏措辞,如老吏断狱,犀利无比。
首先他说,我在外统兵多年,知道督抚位高权重,下面的人为了逢迎,都是按上面的意思去办,这道公禀是出于当时的实情抑或事后伪造,调查起来很复杂,也根本没有必要查究。
接着,他又说,他掌握有何桂清造假的前科。咸丰十年( 1860)七月,嘉兴大营将弁数十人联名上帖请求挽留何桂清在江苏,暂时不要解往京师,求曾国藩代为转奏。曾国藩通过调查发现,此事只不过是军中几个人所为,因此没有为他转奏。所以薛焕等四人禀牍不足为证。
他这番话,暗示了朝廷,我统兵在外面打战,为大清卖力呢,你可不要让我失望。何桂清这家伙不管是不是真的出去调集军队,都不重要了,更何况,我还有他作假的证据。
接着他又说出一段非常关键的话:疆吏以城守为大节,不宜以僚属之一言为进止; 大臣以心迹定罪状,不必以公禀之有无为权衡。
也就是说,因为封疆大吏要死守城池,这不光是朝廷的要求,更是一个读书人的大节,朝廷大臣为了逃亡枪杀百姓,就凭这一条就足以处死,不必追究有没有这个公禀。
换句话说,如果何桂清不死,那么,接下来湘军剿贼不利,朝廷就会出现第二个第三个何桂清,大清的江山还要不要了?
曾国藩的这道复奏,高屋建瓴,理直气壮,无法反驳。慈禧和奕訢看了折子,叔嫂二人嘀咕了一阵:不管何桂清是不是去搬救兵,也不管何桂清到底是不是忠臣,可是他离城之际,枪杀百姓确是事实。若是为了安抚朝中的一部分大臣而保住何桂清,反而失去了大清江山,就太不值得的。大不了将来扳倒了曾国藩,再追加何桂清的荣耀。
眼下,大清的江山社稷要紧。
圣旨下,何桂清斩首弃市。
曾国藩得到消息后,终于痛痛快快出了一口气。当晚,他亲设祭坛,祭奠罗遵殿,还有那些战死的湘军弟兄。
在阅读祭文的时候,他放声大哭,此刻,他哭的不仅仅是罗遵殿和湘军弟兄,还有这几年来的憋屈。
接下来,他的对手不是太平军,而是身居皇宫大内的那个女人。(预知后事,请看下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