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小安被李梅儿的样子逗的哈哈大笑,尤其是李梅儿小脸通红,那娇媚的容颜,看着让人欣喜。
这一顿饭,两人吃的眉来眼去,美滋美味。
等到回到客栈,两人共处一室。气氛一时有些尴尬,又有些暧昧。
这时,店伙计来给送开水。这才把静谧的气氛打破。
“小安大人,我给你洗脚吧?”李梅儿娇羞的说道。
潘小安摇摇头,“梅儿,暂时先不要了,等救出里长再说吧。”
李梅儿感激这个男人的暖心,她扑倒潘小安的怀里,嘤嘤的哭起来。
一夜无话,第二天,两人便回到村子。
潘小安把李梅儿送家以后,便开始着手他的挣钱计划。
一连几日,他都在靠近大黑河岸的河岸地上探查。
潘小安发现这些河岸的黑土地,很适合种植杞柳。
只要把它们归置平整,引一道水渠过来就好。
但现在潘家村没有里长,他想要承包这片河滩地,还需要等里长出狱,或者重新再选一个里长出来。
但现在凤凰郡上的县令,都还没有着落,哪还有人去管这小小的里长呢?
土地找好了,还要找种苗。潘小安在凤凰山里,找到一小撮杞柳,见其能长两米多高,粗细用来编织刚刚好。
他就去砍了一些回来,要把它们种在自己家的那一小块田里。
潘小安带着夭夭在整理田地。没有机械的时代,只靠一把破旧的锄头,去开垦田地,实在太难。
还没有刨上几米远,自己的手上就磨起了两个水泡。
夭夭见潘小安的手掌流出血,心疼的直掉眼泪。“哥哥歇歇,夭夭来干。”
夭夭在潘小安还是废柴的时候,里里外外的活都是她干。
她想不明白,哥哥为什么要把好好的地,不去种地瓜。而去种这些没用的柳条。
但她也知道哥哥今日不同往日,他想要做的,肯定是有他的道理。
就这样一连干了五天,小小的一亩地,这才归置平整。
他又把河沟里的水,引到田里,把地灌透。这条河沟是大黑河的分支,里面有很多草鱼和蒲扇鱼。
潘小安负责灌水,夭夭则拿着鱼篓在地里捉鱼。
他们中午也不回家,累了就在地头的柳树下烤鱼吃。
等到田里的水消退,地里湿透的时候。潘小安就把一段段截好的柳条插到地里。
潘小安负责插柳条,夭夭则拿着小筐子给运输。这一干又是三四天。
兄妹二人早出晚归,渡过了一段忙碌又美好的时光。
转眼间到了秋天,别人都去地里收地瓜,潘小安却去收芽柳。这土地还是很肥沃,棵棵柳条都长的有小拇指粗。
潘小安看着这一亩地的柳条,实在有点犯愁。好在有王大哥和王大嫂帮忙。
“小安,你种这么多柳条干什么?”王大哥不是很理解。
“王大哥,这些柳条可以让我们致富,让村民都能有钱赚。”
王大哥看着这些人工种植的柳条,有些不相信。他们以前编织,除了蒲草,藤草,就是槐条。
可这人工种植的柳条,要编织什么筐呢?
潘小安也不解释,“王大哥,过几天你就知道了。”
等把柳条都收回家,潘小安就用柳条给夭夭编织了一个小花篮。
这轻便的条筐,又白又简洁,尤其是那细致的花边,让人一看就喜欢。
“小安,你这小花篮编的是真不错。就是不知道郡上的人喜不喜欢?”王大嫂不确定的说。
“王大嫂,你放心吧。这个小花篮肯定会有市场的?”
“市场?”王大嫂不知道这是个啥,但她知道潘小安说的意思是好卖。
“王大嫂,从明天起,你来我家,我教你编织。编一个我给你一文钱。”
王大嫂听潘小安这样说,有点不好意思。“小安,你知道我们家的。按理说不能要钱的,可是…”
潘小安哈哈大笑,“王大嫂,我弄这个行当,就是为了让你们挣钱。不然,我早就去郡上了。”
潘小安叫上王大哥,去山上砍了一棵树。他用这些木材做了五个模具。
除了王大哥和王大嫂,还有两户同族的嫂子,也跟着潘小安学习柳编。
这样五个人编织,很快就编到了一百个。潘小安严格把控质量关,有不合格的,就剔除出去,剩下的就是那些精美的。
潘小安带着王大哥,雇上老潘头的船,运到凤凰郡上去卖。
“小安,你编制的这个小花篮倒是好看。潘家村编织时日也很久,但都是槐筐一类,很少有这么小巧精致的。
“老潘叔,你倒是很有眼光,你要是想要,我给你留两个。”
老潘头摇摇头,“那天我想要了,再问你要。你这是要去卖的产品,我可没有那么不识抬举。”
来到凤凰郡,风铃码头。潘小安的小花篮刚一搬下船,就引起了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