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里迈亚·丹尼斯·马赛厄斯·福特[60]
早在13世纪,意大利人在文学领域就开始表现出讲故事的天分,他们就这样一直保持着这一爱好,直至今日。不过,19世纪之前,他们更喜欢讲些短篇小说或小故事,而不是篇幅更长、主旨更深刻的长篇小说或传奇这样的散文体叙事小说。虽然,早在14世纪薄伽丘就写出了《菲亚美达》;早在14世纪末或15世纪初,安德里亚·达·巴布里诺就写出了《法国王室》;早在15世纪或16世纪,意大利就有了田园浪漫小说《阿卡狄亚》、冒险小说以及其他充满了色情、情感或道德教化的小说,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些作品要不然就是缺少风格,要不然就是比起散文体小说,它们更适合其他文体,比如说《菲亚美达》《法国王室》和桑纳扎罗的《阿卡狄亚》就属于这种情况。17世纪和18世纪基本上没什么可说的,19世纪初,随着福斯科洛的《雅可波·奥蒂斯的最后书简》的出版(1802年),真正的长篇小说才开始在意大利出现;随着曼佐尼的历史传奇《约婚夫妇》于1827年面世,长篇小说才成功地在意大利站稳脚跟。
曼佐尼的生平
1785年3月7日,亚历山德罗·曼佐尼(他从未使用过自己的伯爵头衔)生于米兰的一个贵族家庭,他的外祖父就是大名鼎鼎的政治家切萨雷·贝卡里亚侯爵。他的早年经历主要是在米兰求学,他从小就热爱文学,而且自己又刻苦地阅读文学书籍,使本就具备的天才的种子逐渐发芽长大。他之所以最终走上文学道路,也因他与和蔼可亲的意大利诗人蒙蒂有着密切的联系,他十分敬重蒙蒂。
1805年,他跟随母亲去了巴黎,在那里,他经常参加各种沙龙,那里的氛围完全是理性主义的和伏尔泰式的,在这种氛围里,他接受了怀疑论学说,不过没过多久,他就不再受怀疑论的影响了。在这段时间里,他与法国学者兼作家克劳德·福瑞尔建立起了友谊,此人在当时以及之后的岁月里,都帮助了曼佐尼在思想上走向成熟。1809年,曼佐尼回到米兰,并于那一年与新教徒恩里凯塔·布隆德尔结了婚。两年后,他的妻子皈依天主教,而他在妻子的影响下,加上他内心深处也隐藏着对家族世代所信仰的宗教的爱,于是也开始跟着妻子去教堂,后来一直是一个虔诚的领受圣餐者。
他一直居住在米兰地区,并于1821年写了一首值得一提的颂诗——《5月5日》,用来纪念拿破仑的死,与此同时,他也开始创作《约婚夫妇》。1827年这部书出版的时候,他举家搬到佛罗伦萨,一度深受大公爵的喜爱,这位大公爵用《约婚夫妇》中的场景装饰他的宫殿墙壁,他也赢得了政界要人和著名作家的欣赏,比如朱斯蒂、卡普尼、尼可里尼、莱奥帕尔迪等人。不久以后,他回到了米兰,却痛失爱妻和女儿朱莉娅(1833年),朱莉娅之前嫁给了小说家马西莫·达泽里奥。在这段悲痛的日子里,他的朋友们,尽管有些鲁莽却才华横溢的哲学家罗斯米尼以及小说家托马索·格罗西,给了他很多慰藉。1837年,曼佐尼再次结婚。
在1848年那段动**的日子里,他表现了自己对祖国的热爱,鼓励他的三个儿子英勇抵抗奥地利军队,当时奥地利正忙着征服他的老家伦巴底地区。但奥地利人还是胜利了,他于是退隐到马焦雷湖畔的一处乡村别墅里,直到1859年伦巴底再次解放,他才重新获得人们的关注。国王维托里奥·伊曼纽尔授予他荣誉,并赏给他一笔养老金,这让窘困中的他非常感激。1860年,他入选参议员,在宣布意大利王国建立的那届议会担任了重要角色。1864年,他又是投票支持把首都从都灵迁往罗马的国民大会成员之一。他从未到过罗马这座圣城,却于1872年被选为罗马荣誉市民,于是他写信给市长感谢这一恩惠,在信中抒发了他对意大利完成统一的喜悦之情。1873年5月22日,曼佐尼与世长辞。
诗人兼评论家的曼佐尼
曼佐尼是现代意大利诗人当中一流的,他除了写些抒情小诗和应景诗之外,还创作过《圣歌》,他在该赞美诗中用诗歌的形式完美地彰显了基督教的高贵与圣洁,着重强调了它的慈爱、希望,以及对所有人类疾苦的最大慰藉;颂诗《5月5日》前面提到过,颂诗《1821年3月》歌颂了皮特蒙德自由党的壮志和努力。他还有两部诗剧《卡尔玛涅奥拉伯爵》和《艾迪尔欣》,都属于意大利浪漫主义运动期间的杰作,是早期意大利语历史剧的典范。《卡尔玛涅奥拉伯爵》讲述了在15世纪,人称卡尔玛涅奥拉、冤死在雇主威尼斯人之手的著名雇佣船长弗朗切斯科·布索内的故事;《艾迪尔欣》讲述的是发生在伦巴底的事,故事发生在伦巴底国王德西德里乌斯和他的敌人、征服他的查理曼大帝的时代。
在曼佐尼其他的一些散文作品当中,值得留意的是一些文件,他在这些文件中探讨了能否将法国的统一体系应用于戏剧创作(《致肖维特先生的一封信》)和意大利浪漫主义流派的写作目的(《与马西莫·达泽里奥侯爵论浪漫主义书》)。在各种作品中,他探讨了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即意大利文学的真正语言形式是什么,在回答这个问题时,他非常明智地提倡半岛各地的意大利作者都使用佛罗伦萨人的语言。
《约婚夫妇》
曼佐尼的名作中,首屈一指的当属《约婚夫妇》,我们前面提到,曼佐尼在1821年就开始创作这部小说,其创作加上印刷总共花了大约6年时间;不过,由于他觉得佛罗伦萨口音才是有修养的意大利人的标准用语,所以这本书甫一出版,他就开始删除里面的方言和法语词汇,这部小说于1842年再版,用纯托斯卡纳语完美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小说的主线很简单;主要讲的是农民洛伦佐和他的爱人露琪娅之间波折的婚姻。当地的一个恶霸唐·罗德里戈一心想霸占露琪娅,于是在臭名昭著的意大利亡命徒的协助下,想方设法阻挠他们结婚;教区牧师本应不顾一切外部影响主持他们二人的婚礼,可在恶霸唐·罗德里戈和他那一帮狗腿子的威胁下,牧师不敢为他们主持婚礼。最终唐·罗德里戈患瘟疫死去,有情人终成眷属。胆小的教区牧师唐·阿邦迪奥,在接受他高贵的上司、红衣主教圣卡尔罗·伯罗米欧的教诲后,为他们主持了婚礼。
曼佐尼承认他模仿了沃尔特·司各特爵士的写作方法,把小说嵌入了历史背景,使之符合当时在文学界占统治地位的浪漫主义情感。他选择了1628-1631年这3年作为小说情节发展的背景,在这段时间,米兰被西班牙控制,并且因可怕的饥荒和瘟疫而变得了无人烟,小说中的人物活动地点就在他所熟知的科莫湖与米兰城之间。在写这部小说之前,他认真研究了与这场瘟疫以及这一时期行政事务相关的论著。然后,凭着艺术家的直觉、对历史和社会环境的详尽了解、分析人类最微妙情感的能力,曼佐尼设计出了各种各样的角色,并且通过这些角色的活动,生动地描绘了17世纪初期的伦巴底。
曼佐尼在意大利大概是仅次于但丁和阿里奥斯托的伟大作家,也广受大众喜爱。他在其他国家也很快得到认可,比如德国的歌德、法国的夏多布里昂、英国的司各特,都肯定了他的才华,而且司各特还因这样一位天才模仿了自己的写作方法而感到十分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