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公开课

注释

字体:16+-

[1]罗伯特·马特森·约翰斯顿(1867-1920),美国历史学家,生于巴黎,曾在伊顿公学与剑桥大学彭布罗克学院学习,在哈佛大学与曼荷莲女子学院任教。主要作品有《拿破仑传》(Napoleon:A Short Biography,1904)、《美国士兵》(American Soldiers,1907)、《法国大革命》(The French Revolution,1909)等。

[2]罗兰是查理曼大帝的侄子,十二圣骑士之首。他随查理曼大帝征战时受伤,临死之前吹响腰间的号角。罗兰作为一个法国的民族英雄,作为一个骑士所应效仿的模范,其故事在法兰克大地上长久流传。

[3]提尔,古代腓尼基著名港口,现属黎巴嫩。

[4]福西亚,小亚细亚半岛古爱奥尼亚地区北部城市。

[5]引自约翰斯顿《神圣基督教会》(Holy Christian Church)。

[6]引自约翰斯顿《神圣基督教会》(Holy Christian Church)。

[7]萨拉森人,原意系指从今天的叙利亚到沙特阿拉伯之间的沙漠游牧民族,广义上则指中古时代所有的阿拉伯人,也可以说萨拉森人就是阿拉伯人;狭义的萨拉森人只用来指中世纪时期地中海的阿拉伯人海盗,他们在9-10世纪时最猖獗。他们有统一的语言——阿拉伯语,有统一的文化和风俗习惯,绝大部分人信奉伊斯兰教,极少数人信仰基督教。

[8]威廉·斯科特·弗格森(1875-1954),古代史专家,哈佛大学古代史教授。主要作品有《希腊化时代的雅典》(Hellenitic Athens,1911)、《希腊帝国主义》(Greek Imperialism,1912)、《雅典娜的司库们》(The Treasurers of Athena,1932)和《雅典的部落周期》(Athenian Tribal Cycles,1932)等。

[9]默里·安东尼·波特(1871-1915),语言学家,1901年执教于哈佛大学。主要作品有《索拉布与鲁斯坦》(Sohrab and Rustan,1902)。

[10]见第一讲第一节作者简介。

[11]热月,即法兰西共和历的11月,相当于公历7月19日到8月17日。

[12]奥尔良公爵(法语:Duc d'Orléans)是从1344年开始使用的一个法国贵族爵位,以其最初的封地奥尔良命名,这一称号主要被授予王室的亲王。这里的奥尔良公爵腓力二世是路易十四的侄子。

[13]摄政王做出象征性决定——调迁政府到巴黎,并且遣散在凡尔赛的法院,他在巴黎的宫殿大皇宫(Palais Royal)里处理国事。

[14]伯克被称为“保守主义之父”。

[15]又称雅各宾派专政时期,法国大革命1793-1794年,由罗伯斯庇尔领导的雅各宾派统治法国的时期的称呼。

[16]法国皇帝路易十六的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在大革命中与路易十六一起被推上了断头台,雨果、伯克等人对其抱有深切同情。

[17]弗雷德里克·杰克逊·特纳(1861-1932),美国20世纪初最有影响的历史学家之一,在美国边境地区的研究方面造诣精深,1911-1924年任哈佛大学历史学教授。主要作品有《新西部的兴起,1819-1829》(Rise of the New West,1819-1829,1906)、《美国历史上的边疆》(The Frontier in Amerincan History,1921)和《地域在美国历史上的重要性》(The Significance of Sections in Amencan History,1932)等。

[18]托马斯·尼克松·卡弗(1865-1961),经济学家,1902-1925年担任哈佛大学政治经济学教授,并于1916年当选美国经济学会主席。主要著作有《财富的分配》(The Distribution of Wealth,1913)、《政治经济学原理》(Principles of Political Economy,1919)和《国民经济原理》(Principles of National Economy,1921)。

[19]奥利弗·米切尔·温特沃斯·斯普拉格(1873-1953),经济学家,1933年任美国财政部部长,1897年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1900-1905年任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1905年至1908年间在东京大学访学。在1908年返回美国后,一直在哈佛商学院任教,直到1941年退休。主要著作有《国家银行体系下的危机历史》(History of Crises under the National Banking System,1910)、《中央银行:罗伯茨与斯普拉格》(A Central Bank of Issue:Roberts versus Sprague,1910)、《恢复和常识》(Recovery and Common Sense,1934)。

[20]查尔斯·布洛克(1869-1941),美国经济学家,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公共财政专家,1903年成为哈佛大学经济学助理教授,1908年成为终身教授。主要著作有《1780年至1905年马萨诸塞州财政和财政政策的历史概述》(Historical Sketch of the Finances and Financial Policy of Massachusetts from 1780 to 1905,1907)、《国家财富的本质和原因探究》(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1909)、《公共财政选读》(Selected Readings in Public Finance,1920)。

[21]威廉·本内特·门罗(1875-1957),加拿大历史学家和政治学家,曾在哈佛大学和加州理工学院任教,他以新法国的司法制度和美国市政当局的研究而闻名。主要著作有《法国加拿大时期的德意志派》(The droit de banalit during the French r gime in Canada,1900)、《加拿大的司法体系:法国殖民政策研究》(The seigniorial system in Canada:a study in French colonial policy,1907)。

[22]罗斯科·庞德(1870-1964),美国20世纪著名法学家,1910年开始在哈佛任教,并于1916年成为哈佛大学法学院的院长,1948年他曾以国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顾问的名义来中国。主要著作有《法理学概述》(Outlines of Lectures on Jurisprudence,1914)、《普通法的精神》(The Spirit of the Common Law,1921)、《法与道德》(Law and Morals,1924)、《美国刑事司法制度》(Criminal Justice in America,1930)。

[23]拉尔夫·巴顿·佩里(1876-1957),哲学家,1913-1946年担任哈佛大学哲学教授。主要作品有《道德经济》(The Moral Economy,1909)、《价值通论》(General Theory of Value,1926)、《清教与民主》(Puritanism and Democracy,1944)和《人性》(The Humanity of Man,1956)等。

[24]引自弥尔顿《科马斯》。

[25]查尔斯·波默罗伊·帕克(1852-1916),古典学家,哈佛大学希腊文和拉丁文教授。主要作品有《拉丁文著作手册》(Handbook of Latin Writing,1897)等。

[26]见第三讲第一节作者简介。

[27]见第三讲第一节作者简介。

[28]H.W.霍尔姆斯,20世纪20年代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院长。

[29]欧内斯特·伯恩鲍姆(1879-1958),曾在哈佛大学教授英国文学。主要作品有《敏感的戏剧》(De Drama of Sensibility,1915)、《18世纪的英国诗人》(English Poets of the Eighteenth Century,1918)和《美国历史上朝圣者的地方》(The Place of the Pilgrims in American History,1921)等。

[30]见第四讲第一节作者简介。

[31]关于17世纪教育最好的一本书,是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阿达姆松的《现代教育的先锋》(Pioneers of Modern Education)。

[32]弗兰克·威尔逊·切尼·赫西(1877-1959),曾执教于哈佛大学。

[33]A.O.诺顿,曾任卫斯理学院教育系主任。

[34]卡尔顿·诺伊斯(1872-1950),美国作家和学者,曾任哈佛大学英文讲师。主要作品有《艺术的乐趣》(The Enjoyment of Art,1903)、《欣赏之门》(The Gate of Appreciation,1907)和《走近沃尔特·惠特曼》(An Approach to Walt Whitman,1910)等。

[35]《伊诺克·雅顿》,英国桂冠诗人艾尔弗雷德·丁尼生的诗歌作品。

[36]为了说明个体诗人的作品与民族诗歌的差别,可以比较一下丁尼生的《尤利西斯》中强烈的自我意识与荷马式英雄的直率,非常有意思。

[37]作者为威廉·夏普。

[38]来自中世纪英格兰的一首抒情诗。

[39]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的作品。

[40]引自江枫先生所译雪莱的《致云雀》。

[41]引自黄杲先生所译《华兹华斯抒情诗选》中的《丁登寺》。

[42]引自黄杲先生所译《华兹华斯抒情诗选》中的《丁登寺》。

[43]把诗歌比作一种“图案”(pattern)的联想,来源于J.W.麦凯尔教授在牛津大学所作的关于诗歌的讲座。

[44]参见弗朗西斯·B.格梅尔《诗歌的起源》(The Beginnings of Poetry)。

[45]出自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第四幕第五场,该处引用卞之琳先生的译文,参见《莎士比亚悲剧四种》,第142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

[46]来自威廉·沃森的作品。

[47]该处引用的是赵萝蕤先生的译文,参见沃尔特·惠特曼《草叶集》,第580页,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年版。

[48]本诗作者是约翰·济慈,此处引用的是查良铮先生的译文,参见《穆旦译文集》第3卷,第415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49]查尔斯·伯顿·古立克(1868-1962),古典学家,哈佛大学希腊文教授。主要作品有《古希腊人的生活》(The Life of the Ancient Greeks,1902)等。

[50]查尔斯·霍尔·格兰金特(1862-1939),语言学家,曾任哈佛大学罗曼语教授。主要作品有《但丁》(Dante,1916)、《但丁的力量》(The Power of Dante,1918)和《从拉丁语到意大利语》(From Latin to Italian,1927)等。

[51]Divine Comedy是但丁最著名的作品,通常译作《神曲》。

[52]贝特丽丝,但丁的心上人和一生的挚爱,在《神曲》中,但丁以她作为接引天使。

[53]见第四讲第二节作者简介。

[54]威廉·艾伦·尼尔森(1869-1946),作家、学者和教育家,本书主编,曾任哈佛大学校长。主要作品有《诗歌的要素》(Essentials of Poetry,1911)、《关于莎士比亚的事实》(The Facts About Shakespeare,1913)和《英国文学史》(A History of English Literature,1921)等。

[55]例如《奥多芙的神秘》。

[56]比如《傲慢与偏见》《理智与情感》《艾玛》。关于讽刺哥特式传奇小说的作品,参见她的《诺桑觉寺》。

[57]弗里德·诺里斯·鲁宾逊(1871-1966),出生于马萨诸塞州,曾任哈佛大学英文教授,最重要的贡献是编辑出版了《乔叟全集》(Complete Works of Geoffrey Chaucer,1933)。

[58]古斯塔夫·霍华德·迈纳迪耶(1866-1960),美国文学史家。主要作品有《英国诗人笔下的亚瑟王》(The Arthur of the English Poets,1907)等,编辑出版有《笛福文集》(The Works of Daniel Defoe,1903)和《亨利·菲尔丁文集》(The Works of Henry Fielding,1903)等。

[59]杰里迈亚·丹尼斯·马赛厄斯·福特(1873-1958),语言学家和教育家,哈佛大学法语和西班牙语教授、罗曼语系主任。主要作品有《意大利韵文中的骑士罗曼史》(The Romances of Chivalry Italian Verse,1904)和《西班牙文学主流》(Main Currents of Spanish Literature,1919)等。

[60]见第六讲第四节作者简介。

[61]威廉·罗斯科·萨耶尔(1859-1923),曾任《哈佛毕业生杂志》主编、美国历史学会主席。主要作品有《爱默生的影响》(The Influence of Emerson,1886)、《威尼斯简史》(A Short History of Venice,1905)、《超人的崩溃》(The Collapse of Superman,1918)和《乔治·华盛顿》(George Washington,1922)等。

[62]出自拜伦的诗剧《曼弗雷德》(Manfred)第三幕第四场。

[63]布利斯·佩里(1860-1945),美国作家、编辑和教师,著名的英美经典文学的文学批评家和编辑。

[64]见第七讲第一节作者简介。

[65]威廉·吉尔德·霍华德(1868-1960),语言学家,曾任哈佛大学德语教授及德语系主任。主要作品有《拉奥孔:莱辛,赫尔德,歌德》(Laokoon:Lessing, Herder, Goethe,1910)等。

[66]见第四讲第二节作者简介。

[67]乔治·皮尔斯·贝克(1866-1935),戏剧学者,曾执教哈佛英文系,曾当选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主要作品有《莎士比亚作为一个戏剧家的发展》(The Development of Shakespeare as a Dramatist,1907)、《戏剧技巧》(Dramatic Technique,1919)和《现代美国戏剧》(Modern American Plays,1920)等。

[68]纽约的这个小岛曾经是移民过境检查站的所在地。

[69]见第五讲第二节作者简介。

[70]见第六讲第一节作者简介。

[71]库诺·弗兰克(1855-1930),教育家和历史学家。主要作品有《德国文学中的社会力量》(Social Forces in German Literature,1896)、《现代德国文化管窥》(Glimpses of Modern German Culture,1898)、《德国文学史》(History of German Literature,1901)和《德国精神》(The German Spirit,1916)等。

[72]罗兰·柏雷奇·狄克逊(1875-1934),哈佛大学教授,美国文化人类学家。主要作品有《人类种族史》(Racial History of Man,1923)、《文化的建立》(The Building of Cultures,1928)等。

[73]摘自拉迪亚德·吉卜林的诗歌《为了去欣赏》(For To Admire)。

[74]中国西安发现了一块碑石(即“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上有颇长的碑文,以叙利亚文及中文写成,日期当在唐德宗时代(781年);碑顶刻有十字架。其上记载了一位名叫阿罗本(Olopun)的传教士,在635年自大秦国东来,带来《圣经》与圣像;又记着当时《圣经》如何译成中文,并获皇上钦准,得以公开传教;又记叙了当时教义如何传扬至各地,玄宗时期(712-756),又来了一位叫佶和(Kiho)的传教士,以后虽有佛教兴起,但教会仍得以留存。

[75]乔治·亨利·蔡斯(1874-1952),哈佛大学古典艺术教授。主要作品有《美国收藏之希腊与罗马雕塑》(Greek and Roman Sculpture in American Collections,1924)等。

[76]见第六讲第一节作者简介。

[77]威廉·贝内特·蒙罗(1875-1957),哈佛大学教授,美国政治学家兼历史学家。

[78]乔治·霍华德·帕克(1864-1955),哈佛大学教授,美国动物学家。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