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严,又名李平,字正方,南阳(今河南南阳)人,生年不详,蜀国大将,受先主器重,与诸葛亮同为辅命大臣。诸葛亮督军北伐,李严为后援,因失职被贬,终诸葛亮之世,未被起复,是蜀国政治上的一大损失。
一、弃暗投明,屡建功勋
李严年轻时任本郡的郡吏,以才干著称。刘表任荆州牧,派李严担任过一些郡县的官职。公元208年,曹操率军南下攻入荆州,李严正担任与益州相邻的秭归(湖北秭归)县令,他见荆州一带战乱将起,便弃官西行,入蜀投靠刘璋。刘璋任命他为成都县令,任职期间,李严又以治事能干闻名。公元213年刘璋提升李严为护军,派他到绵竹督促诸军抵御刘备的进攻。李严倒戈,率军投归刘备,刘备因之“军益强”。攻占成都后,刘备委任李严为犍为郡(郡治在今四川彭山)太守、兴业将军。
在犍为太守任上,李严更充分显露出他优异的才干,表现了出众的应变能力。公元218年,刘备与曹军争夺汉中,蜀军几乎倾巢出动,“盗贼”马秦、高胜乘机在郪县(今四川三台郪江镇)起事,聚众数万人,声势浩大,进军到距成都东面仅二百来里的资中县(今四川资阳),直接威胁蜀汉王朝都城的安全。当时李严手中虽只有少量的郡属治安军,但他看清汉中的战事正紧张,前线尚亟需增援,便不向诸葛亮请求援兵,果断地率五千郡士出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击破“盗贼”,斩其头目马秦、高胜。李严还注意安抚四处逃窜的余党,只要放下武器不再作乱,便均不处罚,让他们恢复民籍,回乡务农。这样,叛乱很快就平定了。
同年,越嶲郡夷帅高定出动大军包围了距犍为郡界很近的新道县。新道县自古即被称为川西地区“后户”,在当时成都与越嶲的交通上具有不可忽视的战略地位。川西地区至越嶲的交通自古由旄牛道担任,东汉后期旄牛“旧道”被阻塞后,只得改从经由安上(今四川屏山)的另一条“新道”。新道县就在这条新的交通干道上。已经占据了越嶲郡中心地区的高定,如攻取新道县,退则可以闭塞灵关,阻断道路,拥兵据险固守;进则可以挥兵直入犍为,窥视兵力空虚的川西地区,威胁蜀汉王朝的安全。李严闻讯后毫不迟疑,立即又率所部郡士星夜驰往救援,在新道县击破高定的大军,高定被迫龟缩回越嶲郡的中心地区。李严因在这两件事上卓有功劳,被提升为辅汉将军。
李严在犍为太守任上,还做过一些留名青史的好事。犍为郡城距成都一百多里,在岷江之西,因而由成都到犍为必须过岷江。过去岷江上曾修有大桥,名叫汉安桥,宽一里半,但每逢夏秋水大时桥总是被冲垮,交通中断,且需年年耗资费时进行修理。李严任犍为太守后,组织人力凿通了天社山,再沿江修筑了可通车的大道,另从上游用船摆渡过岷江。改道以后,行人、商旅大得其便,“吏民悦之”,都赞誉李严整修道路的功劳。李严还在郡城中大兴土木,把郡城整修一新,“城观壮丽,为一州胜字”。史书上评论,作为犍为郡的太守,两汉三国间没有人比李严更著名的了(《华阳国志·蜀志·犍为郡》)。
对李严治政的才干和他在犍为太守任上的功劳,诸葛亮和刘备都给予很高的评价。诸葛亮很赏识李严处理政事的敏捷和果断,曾称赞说:“部分如流,趋舍罔滞,正方性也。”意思是治政像流水一样无滞留,既迅速又恰当,这就是李严的特点。刘备也非常器重李严,公元222年,刘备伐吴兵败退回后,特地把李严召到永安(今重庆奉节),提升李严为尚书令;公元223年,刘备病重,托孤给诸葛亮和李严,让李严作为诸葛亮的副手,任命李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当然,李严得到如此殊遇,一方面因为他的才干和功劳,另一方面刘备也把他看作刘璋旧部中能效忠于蜀汉的典型。从此,李严作为顾命大臣之一,官职不断升迁,先后任前将军、骠骑将军等高级武职,地位日渐显赫。
二、弄权术误国祸家
李严权高位重之后,再也不思进取,自身的缺点和贪欲不断膨胀,非但没能有所建树,反而时时为诸葛亮完成统一大业掣肘。李严在家乡做官时,为人就薄情寡义,贪图私利。家乡人编了顺口溜说:“李严这个人切勿与他亲切,他像鱼鳞甲一样又滑又刺人。”李严在蜀汉位居高官后,更是一味追逐权力和名利,尽量扩大家产。他劝诸葛亮接受九锡(封建时代帝王对臣子的最高待遇),晋爵称王,其用意就在于随诸葛亮之后也大大提高自己的官职地位。诸葛亮婉言谢绝了,并且告诫他要以国事为重。后来,诸葛亮准备率军伐魏时,要李严将所辖部队抽调两万人去协助镇守汉中,李严想方设法推诿刁难,不但没派出一兵一卒,反而要诸葛亮从益州东部划出五郡另置江州,任命自己当了江州刺史。公元230年,曹真、司马懿等率魏国大军三路进攻汉中,诸葛亮一面率蜀军奋力出动据险以待,一面再次命李严率部到汉中增援,要他坐镇汉中。李严根本不知军情的紧急,又提出待遇问题,诸葛亮只得上表朝廷任命李严之子李丰为江州刺史。李严再也无可推诿,才前往汉中。诸葛亮几次对李严让步,均考虑到彼此都是顾命大臣,应该团结同心,完成伐魏大业,所以没有与李严计较。有人对诸葛亮提起李严年轻时家乡的人们就极难与之相处时,诸葛亮笑着说:“不可亲近,离他稍远点不就行了吗?”李严到汉中后,诸葛亮又不顾同僚们对李严的议论,让他留守大本营,把处理政事的权力交给李严。
对于诸葛亮至诚待人的行动,李严毫无感悟,不仅仍坚持追求私利,不思改悔,反而变本加厉,对诸葛亮阳奉阴违,终至贻误军机大事,并且嫁祸诬陷诸葛亮。公元231年春,诸葛亮挥军再出祁山进攻魏国的陇西,李严留守汉中并负责督运军粮。对于此役,诸葛亮精心准备了两年,并且注意弥补前此三次伐魏战役中蜀军的不足之处,如为解决屡次出现的军粮运输困难,在运输工具上就首次使用了新改制的木牛。考虑到此役时间拖长以后仍可能出现种种不利因素,诸葛亮到前线后又把自己的规划写信通知李严:战况顺利,我军就割断魏国陇西与关中之间的联系,切断陇西魏军的退路并伺机歼灭之,这是上策;敌我实力相当,我军打算在陇西作持久战,等待良机,这是中策;战况不利,如军粮运输不继,我军当采用下策,退驻黄土川水(渭水支流,在今甘肃甘谷)一带。战役进行到夏秋之际,阴雨连绵,道路泥泞,运输困难,加上李严督运不力,军粮供给出现困难。其时与蜀军对峙的司马懿所率的魏军军粮供应也已告罄。李严全不理会诸葛亮已写信通知他的战役规划,派参军马忠、督军成藩到前线去见诸葛亮,要诸葛亮将大军撤回。
当诸葛亮应李严的请求退兵时,李严却假装吃惊,说:“我给前线供应的军粮很丰足,大军怎么会撤回呢?”他企图用谎言推卸自己的责任,并把坐失战机的罪名加到诸葛亮头上。另一方面,他又向后主刘禅报告说:“诸葛亮撤退是假装的,虚张声势,是为了引诱据险固守的魏军出击,以便决战。”李严干了这些两面三刀的坏事后,自己也非常心虚,害怕露馅,便东躲西藏。听说大军快撤退到他的驻地,李严就以生病为托词跑回后方;大军快退到后方了,李严又想跑回江州,他的部属马忠等反复劝说后李严才没再跑。这时,李严还想用杀掉一两个具体督运粮草的官员来替自己顶罪。诸葛亮对李严的无耻行径十分愤怒,当众拿出李严先后亲笔所写的有关退兵的信件与他对质,充分揭露李严的犯罪事实。在铁证面前,李严再也无法抵赖,这才低头认罪。诸葛亮率臣僚向刘禅上表,历数李严所犯的罪过,建议惩办李严。李严罪责难逃,被罢免了所有的官职,流放到梓潼郡。(李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