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承父兄之业,尊礼英贤,抚纳豪右;初以诛黄祖,走曹操;然后出濡须,战合肥,北面争霸;既而忍勾践之辱,称臣于魏,袭关羽,败刘备;于是,据有荆州、扬州、交州,与魏、蜀鼎峙而立。
一、少大奇异,志承父兄
孙权,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阳区)人,初生之时,方面大口,“目有精光,坚异之,以为有贵象”(本传裴注《江表传》)。其后,善相者刘琬见了孙权也说:在孙坚数子中,只有孙权“形貌奇伟,骨体不恒,有大贵之表,年又最寿”。
孙权少年出众,性情开朗,度量宏大,仁义而有决断,好侠养士,“知名侔于父兄”。他十五岁时,即被吴郡太守朱治察为孝廉,扬州刺史严象又举为秀才,出任阳羡(今江苏宜兴)长,代行奉义校尉,即随兄孙策征战。孙权“每参同计谋,策甚奇之,自以为不及也”。建安五年(200),孙策遇害,临死,令孙权佩上自己的印绶,说“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孙破虏讨逆传》)。
孙权当时年仅十八岁,正值天下纷争之时,许多江东英豪和北方寄寓之士,“以安危去就为意,未有君臣之固”。他们不知年少的孙权能否成就霸业,有的在徘徊观望,有的拟另寻新主,而“张昭、周瑜等谓权可与共成大业,故委心而服事焉”。因而,“寄寓之士,得用自安”(《三国志·张昭传》),孙策旧部也逐渐归附,听命于孙权。
曹操本欲因丧伐吴,在朝中为侍御史的孙策旧部张纮进谏劝阻说:“乘人之丧,既非古义,若其不克,成仇弃好,不如因而厚之。”(《三国志·张纮传》)曹操从其言,表孙权为讨虏将军,领会稽太守。
于是,孙权名正言顺行使权力。他待张昭以师傅之礼,以周瑜、程普、吕范等人为将率兵。同时,他招延俊秀,聘求名士,一批本地和北方流寓的贤士如鲁肃、诸葛瑾等,受到礼用。然后,他分兵遣将,征不从命者,稳定自己在江东的统治。
庐江太守李术在孙策死后不肯臣服孙权,声称“有德见归,无德见叛”。孙权大怒,一方面上表曹操,列举李术罪行,孤立李术;一方面领兵征讨。由于曹操不救李术,郡治皖城(今安徽潜山)很快被攻破,李术被杀。收复庐江郡后,孙权开始了征讨山越和攻打黄祖的行动。
二、镇抚山越,进灭黄祖
当时,江东的会稽、吴郡、丹阳、豫章、庐陵、庐江等六郡为孙氏地盘。但是,这六郡中很多县处于深山险地,为山越占领,不从号令。山越即秦汉时代的百越,由于统治者的剥削和压迫,逃奔山林,以血缘关系群居。在汉末群雄割据时,他们拥“宗帅”自立,组成“宗部”“宗伍”,大者数万家,小者数千户,拒绝向官府纳税服役。山越人强悍好武,勇于作战,难以对付。
孙权初承兄业,即“分部诸将,镇抚山越”,但收效不大。建安八年(203)他发兵征讨,使征虏中郎将吕范平鄱阳(今江西鄱阳),**寇中郎将程普讨乐安(今江西德兴)。同时,孙权派将到山越群居,难以治理的县镇守。例如:以建昌都尉太史慈领海昏(今江西永修),别部司马韩当为安乐长,周泰为宜春(今江西宜春)长,吕蒙为广德(今安徽广德)长。韩当在乐安,“山越畏服”,周泰在宜春,“食其征赋”。这些将领镇服了山越。同时,孙权又派南部都尉贺齐征讨建安(今福建建瓯)、汉兴(今福建蒲城)、南平(今福建南平)的山越,“斩首六千级,名帅尽擒,复立县邑,料出兵万人”(《三国志·贺齐传》)。建安十年(205),贺齐又奉命讨上饶(今江西上饶)一带的山越,平定后,分以为建平县(今福建建阳)。经过两次大的征剿,山越的反抗暂时减弱。
为占据荆州,建安八年(203),孙权领兵攻打江夏郡。江夏太守黄祖退至夏口(今湖北武汉),闭城不出。孙权攻而不克,因丹阳、豫章、庐陵三郡的山越动乱而回兵。建安十二年(207),再次领兵攻黄祖,孙权因其母病故,掳江夏百姓而还。
黄祖手下将领甘宁来投奔孙权。他建策夺取荆州,以“渐规巴蜀”;而图取荆州之计,又当“先取黄祖”。他要孙权尽早起兵,不可落于曹操之后。这番话与鲁肃的见解不谋而合。张昭反对出兵远征,甘宁指责他不图进取。孙权十分赏识和信赖甘宁,向他举杯敬酒说:“兴霸,征讨黄祖之任,如同此酒,决定托付给卿。卿当勉建方略,打败黄祖,建立功勋,何必计较张长史之言?”(《三国志·甘宁传》)建安十三年(208)春,孙权亲率大军征黄祖。经过激战,击杀黄祖,夺得江夏。孙权还没有来得及继续西进,曹操就率大军南下,抢先来夺荆州了。
三、赤壁联刘,江淮抗曹
曹操大军南下,刘琮投降,刘备溃败。曹操便给孙权下战书,称“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江东君臣,震恐失色,孙权也不知如何是好。经诸葛亮、周瑜、鲁肃等人的分析和劝说,孙权决意联刘抗曹。他拔刀砍座前奏案说:“诸将吏敢复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三国志·周瑜传》)由于孙、刘联合,协力同心,在赤壁大败曹军。刘备上表孙权行车骑将军,领徐州牧。孙权承认刘备为荆州牧,“进妹固好”,发展同盟关系。
赤壁大战后,孙权分地置郡,整顿内部,巩固地盘。建安十六年(211),自京(今江苏镇江)徙治秣陵;次年,改秣陵名建业(今江苏南京)。曹操在荆州败北,转而从徐、扬攻孙权。孙权闻曹操将领来攻,采吕蒙之策,在濡须水入江口修筑坞堡待敌。
建安十八年(213)正月,曹操攻濡须口(今安徽无为),出兵攻占水中沙州失利。孙权数次挑战,曹操坚守不出。孙权乃乘船观曹军营塞。曹操令弓弩手放箭。“箭著其船,船偏重将覆,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还”。孙权为了引诱曹军出战,又乘轻便船从濡须口入曹军水寨。曹将请战,曹操不许,令军中严密戒备,弓弩不得妄发。孙权船行五六里,回转时还奏起军乐。孙权“舟船器仗军伍整肃”,曹操见了,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两军相持不战月余后各自退还。
次年,孙权纳吕蒙之言,亲征皖城。他以吕蒙、甘宁为将督众攻城,很快攻下城池,俘获庐江太守朱光及男女数万口。其后,他又领军十万攻合肥,攻而不克。孙权在逍遥津遭张辽袭击,险些被擒,凌统、吕蒙以死保卫,赖战马跨越津桥才得以幸免。两年后,曹操又领兵屯于居巢(今安徽桐城),攻濡须。双方交战互有胜负。不久,曹操引兵退去。
此间,孙、刘因荆州归属而发生尖锐矛盾。孙权为避免两面受敌,于建安二十二年(217)春,“令都尉徐详诣曹公请降”。曹操“报使修好,誓重结婚”,应允与孙氏再次通婚。孙权便把精力转向荆州。
四、谋夺荆州,忍辱附曹
据有荆州,是孙权的既定国策。但赤壁战后,他除了原有的江夏郡及分长沙为汉昌郡,无所收益。本得南郡,又不得不忍痛借予刘备,以成掎角之势,共御曹操。他曾遣使告刘备,求共取巴蜀。刘备欲独吞益州,诡称“宗室被攻,而不能自救,无面目以立于天下”,不准孙权染指。孙权派兵推进,刘备部署关、张等大将加以阻拦。后刘备自取益州,孙权闻之大怒,说:“猾虏乃敢挟诈!”(《三国志·鲁肃传》)
建安十九年(214),孙权令诸葛瑾去索回荆州诸郡。刘备说:“吾方图凉州,凉州定,乃尽以荆州与吴耳。”孙权对刘备借地不还,一再以虚假之词拖延很恼怒,便设置长沙、零陵、桂阳三郡长吏,去强行接管。不料,他们统统被关羽赶了回来。孙权即派吕蒙、鲁肃领兵攻取,自驻陆口(今湖北嘉鱼西南),为诸军节度。吴军很快拿下三郡。刘备急速从成都领兵下公安(今湖北公安)。双方剑拔弩张,大战一触即发,适逢曹操领军入汉中,刘备怕益州有失,遣使向孙权求和。孙权也因力量不足,令诸葛瑾回报。双方又重申盟好,于是中分荆州:长沙、江夏、桂阳东属孙权;南郡、零陵、武陵西属刘备。
建安二十二年(217),吕蒙接替鲁肃督荆州诸郡。他劝孙权放弃进攻徐州,转而西攻关羽,全据荆州,发展势力。孙权深以为然。于是,他放弃孙、刘联盟,向曹操请降,窥测时机,谋夺荆州。两年后,关羽重兵围襄阳,后方空虚。孙权上书曹操,求袭关羽。曹操许以事成后孙权独占荆州。孙权袭杀关羽,向曹操奉上关羽首级,同时进献贡奉。曹操表孙权为骠骑将军,假节,领荆州牧,封南昌侯。
公元221年,刘备领兵伐吴,欲夺回荆州。孙权一方面以陆逊为大都督,率朱然、潘璋、韩当、徐盛等大将拒之,另一方面向魏文帝曹丕“遣使称臣,卑辞奉章”。曹丕接受孙权的投降,拜孙权为吴王。东吴群臣以为不应接受魏国封号,孙权说:“昔沛公亦受项羽拜为汉王,此盖时宜耳,复何损邪?”并遣使称谢。曹丕乘机索求大批珠宝异物。东吴群臣又反对,说:“贡有常典,魏所求珍玩之物非礼也,宜勿与。”孙权说:“彼所求者,于我瓦石耳,孤何惜焉?”他认为,刘备大军压境,舍珍玩求保荆州,是“以轻代重”;况且曹丕为帝,自己称臣,所求不过如此,和他哪有理可讲;因此,“皆具以与之”。
孙权低声下气向曹魏称臣,一再遣使纳贡,奉献方物。曹丕受到迷惑,孙权避免了魏的攻击,得以全力对蜀。吴黄武元年(222)三月,陆逊大败刘备,最后确立了对荆州的统治权。
最初,孙权称臣于曹魏,魏国谋臣刘晔就指出,孙权并非诚心。因此,曹丕曾要求孙权送太子为人质。孙权面对魏使浩周,流涕沾襟,指天为誓,表明心迹。当孙权打败刘备后,“魏乃遣侍中辛毗、尚书桓阶往与盟誓,并征任子”,孙权一一拒绝。曹丕大怒,于公元222年九月发兵,一路出洞口(今安徽和县),一路出濡须,一路围南郡,攻打孙权。孙权慌忙调兵遣将相拒。但是,当时境内“扬、越蛮夷多未平集,内难未弭”,他不得不“卑辞上书,求自改厉”。他说:“若罪在难除,必不见置,当奉还土地人民,乞寄命交州,以终余年。”然而曹丕不再上当受骗,要见到人质太子孙登,才肯罢兵。孙权无可奈何,只得应战。
既然曹魏翻脸,而荆州已在手中,孙权就在这年十二月派使向刘备求和。次年,刘备病死,孙权又“遣立信都尉冯熙聘于蜀,吊备丧”。同时,孙权仍然表示臣服于魏,遣冯熙使魏与之周旋,继续麻痹曹魏。直到蜀国邓芝使吴,孙权才完全断绝了与魏的关系,又重新与蜀结盟,共拒曹魏。
五、发展生产,通好海外
在开展军事、外交活动和扩大地盘的同时,孙权注重发展生产,富国强兵。他接替其兄主事不久,大约在建安七八年,即开始推行屯田。东吴屯田分军屯和民屯,设典农校尉、典农都尉、屯田都尉等职官管理。屯田兵且耕且战,屯田户只需种田,免除民役。屯田地区分布很广,屯田的军民多少不等。皖城的屯田基地有屯兵数千家,而毗陵的屯田民则有男女数万口。东吴屯田的规模可观,且多用牛耕,耕作技术也较先进。
黄武五年(226),陆逊以所在少谷,上表请令诸将增广农田,拓开屯田。孙权回报说:“甚善。今孤父子亲自受田,车中八牛以为四耦,虽未及古人,亦欲与众均等其劳也。”孙权同意扩大屯田面积,并且将驾车的牛改作耕牛,亲自耕田,鼓励将吏屯垦。
孙权也注意兴修水利。他于黄龙二年(230)筑东兴堤,以遏巢湖水。又于赤乌十三年(250)作堂邑涂塘(今江苏南京六合区瓦梁堰)。此外,还开凿了几条运河,这些运河既是内河航道,又有灌溉作用。
为了恢复和发展生产,孙权多次宽赋息调。夺取荆州后,“尽除荆州民租税”,并下令诸将,要居安思危,加强武备,崇尚节俭。黄武五年(226),孙权下令说:“军兴日久,民离农畔,父子夫妇,不能相恤,孤甚愍之。今北虏缩窜,方外无事,其下州郡,有以宽息。”其后,于黄龙三年(231)正月下诏:“兵久不辍,民困于役,岁或不登。”孙权要求放宽催收农夫所欠租税,并且不要再征租赋。又于赤乌三年(240)正月,下令禁止“当农桑时,以役事扰民”,以保证春耕正常进行。
孙权为扩大势力,曾于黄龙二年(230)“遣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及亶洲”,吴军到了夷洲(即台湾岛)。孙权还进一步巩固了对交州的统治,积极派人与徼外的扶南(今柬埔寨)、林邑(今越南南方)诸国建立友好关系。以后,他又派交州刺史出使南洋诸国,与印度建立联系。
六、称帝建国,宠信奸佞
在曹丕、刘备相继称帝后,孙权也有称帝之意,但“以位次尚少,无以威众,又欲先卑而后踞之”,所以没有急于行动。黄武二年(223),群臣上孙权尊号,孙权辞让说:“汉家衰败,不能存救,亦无心去相争。”群臣称天命符瑞,固重以请。他只好对将相说心里话。他怕过早称帝,会促使曹魏征讨。魏、蜀同时出兵,吴将二处受敌,请诸君理解他的“低屈之趣”。直到公元229年,曹丕死,魏国幼子即位;吴蜀同盟已牢不可破,孙权的统治也十分稳固,他才称帝改元,正式建立吴国。登上皇帝宝座后,孙权的猜忌之性和自以为是的恶习,逐渐暴露。
嘉禾元年(232),割据辽东的公孙渊向吴称臣。孙权大喜,为之大赦天下,并派太常张弥、执金吾许晏、将军贺达等将兵万人,携金银珠宝去授公孙渊为燕王,并赐九锡。满朝文武以张昭、顾雍为首,纷纷进谏,认为公孙渊乃反复小人,不可轻信。孙权固执不听。张昭力谏,孙权竟拔刀在手,要杀张昭。后来,公孙渊斩杀吴国大臣,倒向魏国。孙权受骗后,不思自己不听规劝之过,反而迁怒于公孙渊。
孙权即位后猜疑心加重,设置校事、察战两职,监视文武官员。吕壹为中书校事时,滥相纠举,使“无罪无辜,横受大刑”,而孙权却十分宠信他。丞相顾雍无故被举罪,遭到软禁;江夏太守刁嘉被诬陷,几乎受诛。太子孙登屡次劝谏,孙权不听。大将军陆逊见吕壹“窃弄权柄,擅作威福”,无人可禁止,与太常潘濬“同心忧之,言至流涕”(《三国志·陆逊传》)。骠骑将军步骘多次上书,揭露吕壹罪行,希望孙权改变“虽有大臣,复不信任”的状况,信用顾雍、陆逊、潘濬等忠贞股肱之臣(《三国志·步骘传》)。而孙权置若罔闻。潘濬见孙权如此不听忠言,意想借宴会袭杀吕壹。孙权宠信奸人吕壹的程度,使东吴群臣无法忍受。后来,吕壹虽因陷害左将军朱据,事情败露被杀,但校事之官仍然不废。
吕壹被处死后,孙权也引咎自责,承认过失,还派中书郎袁礼去向大臣们征求对时政的意见,但大臣们不再畅所欲言了。诸葛瑾、步骘、朱然、吕岱推说不掌民事,缄口不言。而陆逊、潘濬“怀执危怖,有不自安之心”,也不愿说什么。孙权得知,下诏责备他们,替自己辩护。孙权后期的刚愎自用和日益发展的猜忌心,使东吴前期那种君臣和睦、上下同心的局面一去不复返了。
七、废立太子,残杀忠良
公元221年,孙权为吴王,即立长子孙登为王太子。称帝后,孙权又以登为皇太子。孙登不幸于赤乌五年(242)夭亡。其时,次子孙虑早亡,便立第三子孙和为皇太子,以第四子孙霸为鲁王。孙权偏宠鲁王,使他与太子同居一宫,享受同等礼遇。后因大臣上言,“以为太子、国王上下有序,礼秩宜异”(《三国志·孙和传》裴注引殷基《通语》)。于是,孙权使二子分宫,各置僚属。
孙霸觊觎太子之位,便拉帮结党,发展势力。骠骑将军步骘、镇南将军吕岱、大司马全琮、左将军吕据、中书令孙弘等阴附鲁王,潜毁太子。丞相陆逊、大将军诸葛恪、太常顾谭、骠骑将军朱据、会稽太守滕胤、大都督施绩、尚书丁密等奉礼而行,宗事太子。中朝外朝之官僚、将军、大臣举国中分,形成拥嫡和拥庶两派。孙霸谋夺太子位的野心日益暴露,陆逊、顾谭及太子太傅吾粲等拥嫡派数陈嫡庶之义,理不可夺。而孙权听信拥庶派全寄、杨竺的谗言,流放顾谭,诛杀吾粲。
关于皇太子之位的斗争愈演愈烈,孙权看到“子弟不睦,臣下分部,将有袁氏之败”,十分担心。赤乌九年(246),他不分是非曲直,幽闭太子孙和。拥嫡派朱据、屈晃、陈正、陈象等人上书固谏不止,孙权大怒,“族诛正、象、据,晃牵入殿,杖一百”(《三国志·孙和传》)。陆逊因数次上书陈述嫡庶之分,孙权也派宦官去指责,致使陆逊忧愤成疾而死。赤乌十三年(250),孙权废除太子孙和,群臣纷纷劝谏,孙权又诛杀或流放进谏的朝臣大将数十人,“众咸冤之”。同时,他又下令孙霸自杀,并且以结党诬陷孙和的罪名,诛杀了拥庶的全寄、吴安、孙奇、杨竺等人。这一事件,使得吴国一大批文臣武将先后遭到贬官、流放或诛杀。
废除孙和后,孙权立少子孙亮为太子。不到两年,他就患病死了。孙亮即位,年仅十岁。
八、英雄一生,晚年昏聩
孙权的晚年和他的前期相比,判若两人,可以说历史上有两个孙权。在创业时期,他以周瑜战赤壁,吕蒙袭荆州,陆逊败刘备,礼贤下士,任人尚计,为人所称道。对将吏,他倾心竭力,卑曲若心,体恤备至,曾“泣周泰之夷,殉陈武之妾,请吕蒙之命,育凌统之孤”(《三国志·凌统传》注引),赢得全军将士为之舍身效命。他与群臣推诚相处。有人告发诸葛瑾里通蜀汉,孙权说:“孤与子瑜,可谓神交,非外言所间。”陆逊坐镇荆州,孙权复刻自己大印一枚交他,全权委以与蜀交往事宜。胡三省不由得赞叹:“观孙权君臣之间,推诚相与,谗间不行于其间,所以能保有江东也。”(《资治通鉴·魏纪·黄初二年》注)孙权称帝时,蜀国有人主张攻伐,诸葛亮说:“彼贤才尚多,将相缉穆,未可一朝定也。”(本传裴注《汉晋春秋》)
在创业时期,孙权周旋于魏、蜀之间,忍辱求存,从中渔利。赤壁之战时,他联刘抗曹;在襄阳之战和夷陵之战前后,又称臣于曹,以对付刘备,夺取荆州;当荆州到手,又再次联蜀,对抗曹魏。他屈身忍辱,以柔胜刚,成就了鼎足江东的霸业,被称为有“勾践之奇”。
为了富国强兵,孙权广置屯田,征讨山越,开拓岭南地区,对南方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孙吴时代,江南的农业,以及瓷器制造、纺织、煮盐、造船、酿酒等手工业都得到发展。台湾与大陆的联系开始加强,南洋诸国与我国的交往也更加频繁。
东吴使臣赵咨曾告诉魏文帝曹丕,孙权是一个聪明、仁智、雄略的人主。他说:“孙权纳鲁肃于凡品,是其聪也;拔吕蒙于行阵,是其明也;获于禁而不害,是其仁也;取荆州而兵不血刃,是其智也;据三州而虎视天下,是其雄也;屈身于陛下,是其略也。”这样一位才智杰出的英雄,在立国称帝后,猜忌群臣,宠信佞人,刚愎自用,不听规劝,晚年志衰昏聩,以致残杀忠良,何等可悲,可叹!(谭良啸 赵生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