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族来袭:我为华夏守护神

第158章 冬季防护用品

字体:16+-

“我想说,这个计划如果真的实施,前景恐怕不会太好。”

下面听讲的战官们一阵**。许多人交头接耳,主持会议的少。将反复重申会场纪律,大家才慢慢安静下来。

苏海坐下来喝了几口茶,瞥见几个人焦躁不安地动来动去,才接着说:“要调动藏南敌军就必须在科斯米尔给对方足够压力。

然而,我们未必能顺利压制科斯米尔的印地亚人。这个计划过于轻视了他们的补给能力,这一点非常危险。”

他用激光笔划过地图,提醒大家注意一些公路:“请看,他们一直不停地在利用这些公路运送补给。

大部分是在国际市场上紧急采购的冬季防护用品。

分别包括:能抵抗零下40度风雪的极地帐篷、铝合金地钉、尼龙防风绳,毛毡、冬季加厚服装、雪地眼镜、手套、袜子、柴油、煤油、还有大量朗姆酒和威士忌。

这些都是公开信息,物流网上很容易查到。”

有个战官不同意他的意见,举手发言:“我们仔细计算过那些公路的通过能力。通过……”

他尴尬地跳过了如何搜集情报的环节,直奔结论:“到10月底,印地亚人的补给将出现不足。再过一个月,这个问题会更严重。会出现大量冻伤减员,他们撑不过这次严寒。”

苏海点了一下笔记本,调出一批新图片。“美丽国对印地亚提供了一批新型工程机械,你有没有把这个也考虑在内呢?”

这是一个全新的情报,在座所有人都是一凛。

看到那些图片,他们纷纷倒吸一口凉气。。。这工程机械看起来好怪异!

没有机师座舱,履带是分段式的,后部有巨大的电磁信号发射/接收装置,看起来就像……

“无人工程机械?遥控?”有人脱口而出。

“是的,最新式的无人工程机械,搭载人工智能的遥控式设计。

有了它,科斯米尔的严酷天气将不再是问题。印地亚人准备大搞基建,换人不换机器,24小时施工。

我有情报,他们已经计划要修筑一条通往前线的地下隧道。双车线,可以从列城一刻不停地向前线运送补给。”

在座战官们脸上露出了慎重的表情。有人互相嘀咕,有人拼命记录。

主持会议的少。将举手提问:“请问消息来源?”

苏海调出了一堆数据:“这是印地亚组织跟拉科托斯财阀下属某公司签订的合同。

还有工厂出货记录、装船记录、以及船到印地亚之后的卸货记录。要照片也有,这里有卫星的全程跟踪记录。”

会场气氛变得有些凝重。乐观的表情从大多数战官脸上消失。

美丽国及时对印地亚送出了一批强有力的支援,这可不是什么好消息。

这消息颠覆了作战计划的前提。为了把美丽国的影响计算在内,计划必须修改。

如果印地亚人在科斯米尔建立了可靠的后勤供应网,想打赢就很困难了。

最后,坐在摄像机边上的一名战官举手提问了。“请问,萧先生对目前的情况有什么建议?我们想听听萧先生的方案。”

这明显不是他在问,而是摄像机背后的人在问,他不过只是个传声筒罢了。

问得好,苏海想。

他点了一下笔记本,打开一个PPT:“下面是我的一个计划。”

PPT一出来,许多战官眼神迷茫。

“这不是印地亚的地图啊。”终于有个人说了:“这是免甸吧……”

“对,免甸。”苏海说:“我有一个计划,在那边搞开发。”

在座战官本来以为苏海想讲印地亚局势。谁也没想到,他突然抛出一个“开发”免甸的计划。

苏海的计划是带一批人去缅北,不经免甸重点组织许可,强行搞开发。直白一点,就是要割据缅北。

免甸组织对北方领土控制力薄弱,这个已经不是什么秘密。

缅北有错综复杂的民间地方武装,表面上服从重点组织,实际各吹各的号,都有自己的一套。

组织对此有心无力,重点军只有少数几个步兵师还行,其他部队战斗力菜得一笔。

建立统治也不成问题。这里有浓厚的华人血统,民国残兵、南洋华侨、老知青、红卫兵、以及亲华少数民族,一代代人在这片土地生根发芽。

脸就是夏国脸,语言直接就是中文,甚至有些地方还使用国内的中小学教材。

只要击溃第一波免甸军组织的讨伐攻势,势后面就好办了。站稳脚跟,理顺制度,等敌人添油送菜。

这样维持几年,甚至有可能全面肢解免甸,华人独立建国。

苏海描绘了十分美好的前景:一个对夏国全面友好的华人国家横空出世,拥有面向印度洋的入海口。

来自中东的石油可以在这里上岸,通过管道直达天南省。

马六甲再也不是运输线上的瓶颈了,节省大量运费的同时,还不必担心被人掐了脖子。

良好的深海军港也可以租借给夏国,从此夏国核舰队可以在印度洋扎根,南印度洋广袤无际,非洲,东南亚,澳洲都可去得。

真正是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甚至还能在货船掩护下进入穿越苏伊士运河进入地中海。想搞事,多了无数种选择。

战官们听完,颇受吸引的同时也挺无奈的:你管这叫搞开发?这是赤果果地准备侵略吧?

有人提出异议:“那是他国领土。我们不能干涉别国内政。”

苏海表示没问题:“我拿非洲小国护照,法律上并不是夏国人。一个外国人招兵买马,在免甸当土著军阀。

这事就算传出去,跟夏国也没有任何牵连,对不对?那边很多势力都是外来户,多我一个不多。”

有个年纪比较大的战官摇头:“掩耳盗铃,这样不行的。国际上一定会指责。”

坐他旁边的某年轻战官反驳:“为什么不行?外国人在缅北引发冲突,跟我们有什么关系。免甸组织甚至没有立场找我们调停。

事成了,藏南有希望收回。事不成,其实我们也没有任何损失,国际指责?友邦人士莫名惊诧又不是第一天了,要做事还怕他们指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