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世师表孙家鼐

#一

字体:16+-

八月初十(9月25日),慈禧以光绪皇帝的名义颁布上谕:“朕躬自四月以来,屡有不适,调治日久,尚无大效。京外如有精通医理之人,即着内外臣工切实保荐候旨,其现在外省者,即日弛送来京,毋稍延缓。”

孙家鼐一见就知,这道奏折暗藏杀机。其一,是告知天下,皇上在戊戌变法中所颁布的上谕、施行的举措,是在“重病”的情况下出的“昏招”;其二,皇上病重得连太医都治不了啦,还能执政?为废立皇帝发射探空气球;其三,皇上病入膏肓,有个三长两短也属正常,从而为谋害光绪皇帝埋下伏笔。

“求医”上谕一出,朝野震惊,流言四起。甚至连皇宫里的人也出来故意散布光绪皇帝病危、甚至死亡的消息。皇上的处境异常险恶。

作为朝廷重臣,孙家鼐很了解慈禧的心狠手辣,同治帝的皇后就是被她活活逼死的,慈安太后也死于她的毒手。孙家鼐是个聪明人,他肯定不会鲁莽地拿着鸡蛋往石头上去碰。但他的心中,却时刻向着光绪皇帝,想着光绪皇帝。他认为,皇上是一个明君,是拯救中国、振兴中华的希望,只要假以时日,皇上必能做出一番大事业。现在,在慈禧的**威之下,皇上只能是韬光养晦,卧薪尝胆。太后毕竟老了,皇上毕竟年轻。岁月不饶人啊。皇上最大的本钱就是年龄。留得青山在,还怕没柴烧?

有史料表明,为了使光绪皇帝转危为安,获得人身自由,孙家鼐悄悄找到李提摩太,告诉他问题的严重性,请他想想办法救助皇上。李提摩太多次去找英国公使窦纳乐报告情况,商议对策。窦纳乐也看出了后党制造并散布光绪病危的消息,目的在于试探列强的态度。而相对于慈禧来说,光绪皇帝是开明的,更容易沟通。慈禧重新训政,很有可能使大清再次回到1840年之前顽固不化、闭关锁国的老路上,这对西方列强的利益显然是不利的。于是,英国公使窦纳乐向总署提出严重警告:如果光绪皇帝在这个紧要关头死去,“将会在西方国家中产生一种对中国极为灾难性的后果”各国驻华使节也纷纷行动,接连到总署打探真情,询问皇上的健康状况。总署整日手忙脚乱,疲于应付。不得已,庆亲王奕劻在征得太后同意后,当面向窦纳乐郑重承诺:光绪皇帝依然健在,只是病情很重。窦纳乐则进一步要求:“你们消除社会疑虑的最好办法,是请一位外国医生进宫,为光绪皇帝做出全面的诊断。”慈禧以为废立只是自家的“私事”,没想到却引来洋人的干预,很有些不服气,一口回绝了窦纳乐的要求。荣禄的头脑还是很清醒的,他向太后进言:“顾上罪不明,外国公使将起而干涉,此不可不慎也。”⑴

九月初四(10月18日),清廷迫于社会各界的强大压力,无可奈何地同意外国使团的要求,破例允许外国医生进入紫禁城,为光绪皇帝检查身体。窦纳乐很精明,他不想英国一家单打独斗,只身与大清的保守派短兵相接,而是与外国使团一起研究,决定派法国使馆医生多德福前往诊断。法国公使当然也很乐意。不久,多德福给光绪皇帝做了全面检查,随后向外界公布的诊断结果是:“皇上血脉皆治,无病也。”⑵从而戳穿后党阴谋,对制止后党加害光绪皇帝起了重要的防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