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武:夫人,您也不想进教坊司吧?

第59章 怀疑的种子

字体:16+-

等朱无视走远,崇祯大发雷霆。

怒气冲冲地将桌案上的文书尽数扫落在地。

“老贼...气煞我也...气煞我也!”

曹正淳赶忙安慰道:“陛下,莫要气伤了身子,近年来朱无视行事愈发猖狂,奴婢迟早能找到他的罪证,将他拿下诏狱!”

崇祯强压下怒气,恶狠狠地说道:“自从父皇薨殂以后,朱无视这老贼行事就愈发激进...”

“再有几年,只怕是连朕也不放在眼里了。”

“不过是一个庶出而已,给他面子叫他一声皇叔,不给他面子,哼...”

一旁的东方正明没说话,只是心中对崇祯的好感又减了三分。

这位陛下,不光刻薄寡恩,还色厉内荏啊。

想做事,又没什么担当,出了事就想找人擦屁股,不算英雄。

“正明啊,你怎么一直不说话?”

崇祯冷哼一声,

“你是不是也觉得皇叔比寡人更适合当这个大明皇帝啊?”

东方正明赶忙解释道:“朱无视何德何能,如何能与陛下相比?”

“臣只是在想,这次的利秀公主之事,是不是跟这位皇叔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呢?”

“毕竟,他的情报实在太快,比被镇抚司衙门快也就罢了,毕竟陆文昭能力有限。”

“可他居然比东缉事厂还要快...这未免有点说不过去了。”

崇祯一激灵:“你是说他自导自演?”

“不是没有这种可能。”东方正明说道,“臣办江湖上的案子时,就刚刚见过这种自导自演的戏码。”

“皇叔自年轻的时候就行走江湖,做事的时候带一点江湖草莽的习气也很正常。”

东方正明低眉垂目,即使崇祯是坐着的,他也将视线保持在了崇祯目光之下,充分保持了对这位皇帝陛下的尊重。

朱无视的动作愈发激进,虽然东方正明摸不清他的具体计划,但东方正明隐约能感觉到,他离对曹正淳动手不远了。

等曹正淳一死,庙堂上的特务机构就是护龙山庄一家独大,到时候,只要朱无视稍加运作,也就到了他觊觎皇位的时候。

在此之前,东方正明要做的,就是在崇祯皇帝心里埋下一颗怀疑的种子,然后静静等待。

等待它随着朱无视的冒进慢慢生根发芽。

到时候,曹正淳一死,哪怕是单纯出于制衡朱无视的目的,崇祯也要大大地放权给东方正明。

南北镇抚司,东西缉事厂,将会完全成为东方正明的囊中之物。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窜时。”

“这位铁胆神侯压抑了太多太多年,不论是武功还权势,都已经到了巅峰的时期,他快要压制不住自己的野心了。”

“但我不同,我还年轻,我有的是时间,在这场巨人的葬礼上,啃下一块专属于我自己的丰厚遗产。”

东方正明低着头,用谦卑的态度隐藏着自己的野心之火。

崇祯沉思了大概一刻钟,淡淡说道:“你去看一眼那个成是非,最好能收归锦衣卫用,就算不能,也不要被皇叔收去。”

“为人臣子,有时候,太强大了并不是什么好事,寡人这都是为了他好。”

东方正明应承道:“是,只希望神侯能理解陛下的一片苦心。”

说罢,便只身退出了御书房。

等东方正明也走远,崇祯方才问道:“曹正淳,你觉得东方正明如何?”

曹正淳笑眯眯地说道:“奴婢觉得此人虽然疯了些,却是个可用之材。”

崇祯问道:“怎么说?”

“东方正明此人是个有野心的,这个奴婢看得出来。”

曹正淳解释道,

“而且他的野心非常明显,就是钱,酒,美食,女人。”

“这些都是他的功法所需,虽然对一般人家来说,已经是泼天的富贵,连想想都觉得得不到。”

“可对咱们的朝廷来说,不过是九牛一毛上罢了,用这九牛一毛,陛下就可以牢牢抓住一把能够为天下分鹿的利刃,如何不能用呢?”

崇祯略微惊讶:“没想到你一个不男不女的,竟然还有这份胸怀——可是,如果有一天,朕给不了他想要的那些东西了呢?”

曹正淳脸色并不好看。

一则是崇祯**裸打了他的脸,再则是崇祯问的问题实在是有些过于愚蠢了。

胆小得甚至不像是一个皇帝该问出来的问题。

朝堂之上,衮衮诸公如同过江之鲫。

你一个皇帝,连个正三品的锦衣卫指挥使都拿捏不住,还当哪门子皇帝?

这样愚蠢的问题,莫说是四十多年不上朝的万历皇帝,哪怕是一直深居后宫做木工活的天启皇帝也不会担忧。

当一个皇帝开始思考这种问题的时候,他就会逐渐陷入自我怀疑的怪圈,导致他的权力真的会如同他想象中一般快速缩水。

即使是一直愚忠于皇室的曹正淳,也不由得怀疑——这位陛下,真的能治理好大明吗?

曹正淳压下心中的波澜,对崇祯保证道:“如果陛下担心有那么一天,奴婢会在那一天来临之前,把他杀了。”

崇祯眼泪差点绷不住掉了下来:“怪不得我皇兄在位的时候专宠魏忠贤。”

“你们这帮不男不女的,倒是比那些士大夫可靠多了。”

曹正淳应了声是,便没再接话。

再聊下去,他怕会动摇自己对大明皇室的忠诚度。

崇祯显然还没意识到自己伤害了曹公公脆弱的内心,随手呵斥道:“下去吧,看看东方正明有没有把那个成是非收服。”

“如果不能用的话,杀。”

“不用顾虑是云罗的师兄还是师父。”

“朕的妹妹,可不是这种市井小人能觊觎的。”

曹正淳应了声“遵旨”,便消失在崇祯眼中。

只是走路的步伐,似乎缺了几分往日的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