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总得和别人打交道。与人打交道,实际上就是自己怎样对待别人和别人怎样对待自己。这件事每个人天天在做,但做的情况并不一样。有的人做得比较自觉,有的人则比较盲目,有的人做得比较好,有的人做得不太好甚至很差。人与人友好相待,给个人、家庭、社会带来了友谊、成功、进步和幸福;人与人不能很好相待,则造成了各种各样的个人悲剧、家庭悲剧和社会悲剧。这些经验与教训使得今天的人们有了一个共识,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好好对待,就是人们常说的“善待他人”。
曾在某书上看过这么一个故事,一个在外打工几年才难得回家一次的男孩,当他深夜坐车回到家乡路口,路见一陌生男子被车撞倒在地,肇事司机早已逃走。急于回家的愿望让他正想离开,忽转念一想,他的家人是不是也会像自己父母那样在等待他的归家?于是他把那人送到了医院,那人因此得救。后来,得知那人竟是他几年未曾见过一面的亲哥哥。幸亏他当时没有袖手旁观,否则到最后,于他将会是一生一世的悔恨和内疚。
还有一位朋友说起他自己身上的故事:在他刚出来社会跑业务时,经济能力有限,步行在外,也不舍得掏钱吃饭,只是在深夜回宿舍煮一点稀饭填肚子。有一次他很晚才回来,以为舍友都睡了,却见其中一好友煮好了一碗面条在那等着他……后来,经过自己的努力终于出人头地,在社会上有了挺高的身份和地位。许多年了,他依旧还记得当初那位朋友给他煮的面条,在那个时候不仅仅是解决了温饱问题,更重要的是温暖了他的心扉,给了他从未有过的勇气、信心和力量。当然,他成功后没忘朋友曾经的支持和帮助。现在,他们在同一公司上班,同住一屋檐下,好得像兄弟一样,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由此可见,你善待了别人,生活也会善待你。你无意中做了一点点的善事,有时往往可以让你得到意想不到甚至是十倍百倍于你付出的收获,这也正验证了“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道理。人与人之间是相互的,你想别人怎么对你,你就怎么对别人;同样,你不想别人怎么对你,你也就不要怎么去对别人。“已所勿为,勿施于人,以责人之心责已,以待已之心待人。”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这么想这么做,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就简单容易得多。
“瞎子点灯——白费烛”这句谚语几乎是家喻户晓,我也一直以为是这样。直到后来有一天,我读了一则很有哲理的故事,我才认识到自己的肤浅和狭隘。故事的大意是这样的:一个漆黑的夜晚,一个苦行僧人走到了一个村子的黑巷子里,他看见一盏晕黄的的灯正从巷子的深处缓缓前行。僧人走近才发现,原来是一位双目失明的盲人挑着灯在行走,他百思不得其解:盲人挑灯,岂不多此一举?于是僧人好奇地上前问道:"施主,既然你什么都看不见,为何还要挑着灯啊?”那位盲人说:"黑夜里如果没有灯光照映,那么全世界的人都会如我一样成为瞎子。所以我就点了一盏灯,既为别人照亮了路,自己也不会被别人撞到,岂不是两全其美。”“哦,施主是为了别人,同时也为了自己。”
"为了别人也是为了自己",一个瞎子能有这样精妙的大彻大悟,真是让人钦佩不已!那位盲人是不幸的,他没有健康的身体,但他却拥有博大的胸怀,他能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人们常用“瞎子点灯——白费烛”来比喻劳而无功、徒劳无益的事,其实也不尽然,“瞎子点灯”的故事不正是针对这一说法的有力批驳吗?
南北朝时,有个叫陆慧晓的人。他学识渊博,品德高尚,在当时地位显赫,重权在握。陆慧晓一向平易近人,从不摆大人物的架子。一次,他家乡的一个农夫来看望他。这个农夫衣着土气,说话笨拙。守门人想拒之门外,陆慧晓却热情地接待了他。
春秋时期有一个大家熟知的“帽带”故事,最能说明“与人方便,自己方便”的深刻内涵。有一次,楚王请了很多臣子们来喝酒吃饭,席间歌舞妙曼,美酒佳肴,烛光摇曳。同时,楚王还命令两位他最宠爱的美人许姬和麦姬轮流向各位敬酒。忽然一阵狂风刮来,吹灭了所有的蜡烛,漆黑一片,席上一位官员乘机揩油,摸了许姬的玉手。许姬一甩手,扯了他的帽带,匆匆回到座位上并在楚王耳边悄声说:"刚才有人乘机调戏我,我扯断了他的帽带,你赶快叫人点起蜡烛来,看谁没有帽带,就知道是谁了。”楚王听了,连忙命令手下先不要点燃蜡烛,却大声向各位臣子说:“我今天晚上,一定要与各位一醉方休,来,大家都把帽子脱了痛快饮一场。”众人都没有戴帽子,也就看不出是谁的帽带断了。
后来楚王攻打郑国,有一健将独自率领几百人,为三军开路,斩将过关,直通郑国的首都,而此人就是当年揩许姬油的那一位。他因楚王施恩于他,而发誓毕生孝忠于楚王。
从上述故事可知,乐于助人不仅是一种好品德,同时在帮助别人时也帮助了自己,为自己拓展了好人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