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光短浅的人只贪图眼前利益,得到好处只想自己独吞,结果往往因贪一时小利,而失去了长远的大利,真可以说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因此,无论是人情世故还是生意场上,只要涉及利益都要与大家利益均沾,这样才能保持久远的合作关系。相反,如果光顾一己之利,而无视对方的权益,只能使自己的路越走越窄。
一头生意,两头赢利,这是许多精明生意人的行事法则,也是人情法则。
1844年,德国维尔茨堡的一个名叫亨利·莱曼的人移居美国,开始在南方居住一段时间,就与自己的两个弟弟——伊曼纽尔和迈尔一起定居在亚拉巴马,并开始做起杂货生意。
当时,亚拉巴马是美国的一个产棉区,当地农民手里只有棉花,所以,莱曼兄弟积极鼓励农民以棉花代货币来交换日用杂货。这样做显然违背了生意人“现金第一”的经营原则,但莱曼兄弟的账算得很清楚,他们认为:以商品和棉花相交换的买卖方式,不但能吸引那些一时没有现金的顾客,而且能扩大销售量,同时在经物换物并处于主动地位的情况下,能操纵棉花的交易价格。经营日用杂货本来需要进货运输,现在乘空车进货之际,顺路把棉花捎去,还能节省一笔较大的运输费。可以说,这是“一笔生意,两头赢利”的经营策略。
正是通过这种方式,莱曼积累了大量资金,并创立了历经150年的美国老字号银行,现在年利润3500美元。
过去有许多公司为了赚钱,总想独霸市场,一心想着挤垮同行。他们在处理与同行的关系上,多是互相诋毁、互相攻击和欺骗。他们信奉"同行是冤家",而且坚持所谓的“七十二行,行行相妒”。
如今不一样了,现代企业提倡竞争,鼓励竞争,但竞争的目的是为了相互推动,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共同发展。在现代社会,市场形势瞬息万变,此时可能对甲企业有利,眨眼间又可能变得对乙企业有利了。所以人要“风物长宜放眼量”,不应以一时胜负来论英雄,更不可以一时失利而迁怒竞争对手。相反,倒应与同行同吃一块蛋糕,相互做人情,这样既赚得了更多的利润,还提升了双方的人脉与人情。
虽然说现代人之间的竞争有点像战场上的“敌手”,但就其本质来说是完全不一样的。人与人之间,公司与公司之间,完全可以相互帮助、支持和谅解,应该是一种和谐的关系。
奔驰汽车公司自创立以来,始终在世界汽车企业中执牛耳的位置,其公司生产的汽车有160多个车种,3700多个型号。但是令许多人不解的是,奔驰公司却严格地限制年产量——为50万辆。这些数字,比起美国的福特、日本的丰田等汽车公司年产200—300万辆的数字小得多,所以,奔驰车虽然在世界各国都有分布,但数量却非常有限,因此有许多人渴望拥有奔驰车而不可得。
奔驰的这个特点,被许多人称为“王者风范”,意指其卓尔不群。应该说这是一个策略,而且它不失为一个良策,因为数字证明了一切——在如此小的年产量下,奔驰汽车公司的营业额却高达400亿马克,令人咋舌。其产品的62%销往国外,每辆汽车的售价都在一般汽车价格的2倍以上,最高的销售价达每辆10万美元。有相关调查显示。奔驰汽车是消费者公认的"世界第一车",在“世界十大名牌”的排名中仅次于美国的可口可乐饮料和日本的索尼电器。
由此可知,利益分成的经营理念非常重要,无论是个人交际还是大、小企业,都必须遵循这个法则。因为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每一位生存在其间的个体都会受到多方面的压力,这样,就要求公司与公司之间、人与人之间必须进行多方面的合作,相互做做人情,才能成就一番事业。在这期间,要想合作顺利,最重要的就是把握利益原则,大家共同吃蛋糕,共同开闯出一片双赢的局面,同时,也只有这样做,才能促进彼此事业的发展。
其实,做朋友的基础又何尝不是共同分享呢?我想,所有的人脉无不如此。《传世言》中说:同利相救,同情相成,同恶相助,同好相趋。意思是说,共同的利益,使人互相救援;共同的情志,使人互相成全;共同的疾恶,使人互相协助;共同的爱好,使人互相亲近。
朋友往往源于共同的兴趣和爱好,而商人之间友情的基础,也是利益上的互惠;挚友之间友情的基础,是心灵的互惠。正如余秋雨所说:“我看到,最坚固的结盟,大多是由于利益。我看到,最决绝的分离,大多是由于情感。”
有一个生意场上的大赢家,曾经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我做了几年的芯片生意,有成功也有失败。总结一下,在我们这个生意圈中,必须有诚意才能成交;必须做到互惠互利,才能让生意长久。所谓互惠互利,就是把人情做得很广泛,把人情提升到了一个高度。
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的关系之所以会出现不和谐的音符,产生一些矛盾和摩擦,其中就与一方某方面的利益受损有关。也就是人情没有做到位,来而不往,或来而少往。因此,要有效化解矛盾、消除摩擦,就不能太自私,“吃独食”,而应坚持“互惠”,追求“双赢”。比如:在交际心态上,不要只想自己享受,不让别人舒服,更不能以置对方于死地为后快;考虑问题时不能只为自己着想而不为他人考虑,只顾眼前的利益而不考虑长远的利益;在双方意见不能统一时,可跳出“思维定势”,谋求一个折衷方案;对利益有争议时,双方要坐下来诚恳协商,必要时不妨都作出一定的妥协,人际关系要达到和谐,必须保持一定的平衡,任何一个好的关系都是双方受益,如果一方长期受损,这种关系是长久不了的。
在交际中,只要我们肯让自己先退一步,肯把对方的面子给足,肯在自己的底线上留有一定的弹性,肯与对方利益共享,共谋发展,肯把人情做好做足,那么,就一定能取得你所要的的最佳效果,也一定能使人际关系变得更加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