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问我:你认为什么样的生活态度最正确?如果在以前我会说:严肃,认真,正派,谦恭等等。但是现在我要说:随遇而安,并尽最大能力安居乐业。
随遇而安,遭遇坎坷的时候需要如此,一帆风顺的时候更要如此。每个人年轻的时候都会有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劲,但经历了许多磨难和坎坷之后,终会渐渐明白: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是啊,能忍则安,忍是一种生活态度,忍是一种人生境界,它饱含着一个人的人生历练,它诠释了一个人的人生内涵,那内涵就是:人,要学会随遇而安。
随遇而安,会减少许多因拼命反抗而引来的刺伤;随遇而安,会消除很多因奋力挣扎而带来的隐痛。所以随遇而安是一个人成熟的外在表现,它不是怯懦,它是柔韧;它不是愚笨,它是明智;它不是追求安逸,它是保持毅力,它不是逃避挑战,它是迎战遭遇。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无欲则刚”其实没有得到解脱,也无从超越。因为“无欲则刚”中的“欲”是一种功利性的物欲,而“刚”又是一种欲的表现,是人们心中渴望自由、表现毅力、维护信念、追求自我价值等名理之欲较强的现象。以一种欲去抵抗另一种欲,人就难免不受其困扰,要处在对立,矛盾、争执、冲突和是非纠葛之中。
一个人处在某些是非对立的特殊情况下,采取随遇而安的心态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无欲则刚就不及随遇而安。唐朝的武则天执政时,有个大理少卿徐有功经常据理直言,依法论争,有一次武则天要将一个人处死,徐有功当廷指出此人罪不致死,不可处决。为此,他同武则天越争越激烈,连君臣之间的用词语气都不顾了。武则天大怒,喝令将士将他推出斩首,徐有功转过头来大声说道,臣身可死,法决不可改。武则天被他打动了,从而赦免了他,并收回了原先处决那个人的成命。以后徐有功受到别人的诬谄,因为武则天对徐有功的信任才免于难。
这个事件说明无欲则刚的胜人之处,但是这种胜机却不是把握在自己手中,而是操纵在他人之手,对武则天来说,徐有功刚直带来的冲撞,虽然伤害了她的皇帝尊严,但与她保江山需要忠臣的大局相比毕竟是小事,因而能够容忍理解徐有功的过激,给予宽恕,但是,当徐有功以这种刚正去反对、阻碍他人的根本利益时,就不可避免地会遭到各种诬诌和打击,幸亏武则天知他为人而不去信妄言。可是,历史上因刚正不阿遭受惨死的事例比徐有功这样幸免于难的例子要多得多。
《列子》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名叫牛缺的人,在赶往赵国的路上遇到了一帮强盗,强盗把他的东西抢了个精光,他也不反抗,任凭掠夺。强盗见他知趣地配合,就放了他一条生路,让他走了。可是牛缺走时毫不沮丧,反而显得精神欢然,强盗们心里奇怪,心想,为什么他被抢劫还高兴?就追上去问他。他回答说,君子不会夺他人之需,既然遇到的不是君子,当然不必有所计较。强盗们一听,暗中议道,像他这样
的贤德之人去赵国后一定受到重用,将来可能会对我们不利,不如杀了他以绝后患。
于是一刀就把牛缺给杀死了。
有个燕国人知道了这件事后,就召集族人告诫他们,碰到强盗,不可以像牛缺那样傻。有一次,这个燕国人的弟弟到秦国去,路上也遇到强盗。他不想跟牛缺那样,于是就与强盗拼打,但寡不敌众,最后还是被抢光了,他并不甘休,再追上去向强盗索讨。强盗说,我们留你一命已经对你够意思了,你却自不量力,穷追不舍,存心要败露我们不是?我们既然当了强盗,就无所谓仁慈不仁慈了,死吧。说完手起刀落,也把他杀死了。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知道牛缺对身外之物看得很轻,固然算得上无欲,但是当他被抢之后,内心另一种欲不由自主地出来与强盗的行为相对抗,企图表现出自己的高贵贤达和不可剥夺的心志。结果第一层无欲则刚平息了强盗们内心的对立,第二层欲的表现又激起了强盗们内心更深层的对立,终于还是用杀戳来消灭这种对立。而燕国人不知牛缺被杀的真正心理奥秘,在第一种对立被强盗获胜的结局自行消解后,进一步去加剧这种对立,迫使强盗用彻底的办法来消除对立,这就更属于愚蠢了。
就现实生活而言,消除一种对立不需十分高深的智谋,但人们明白道理是一回事,实际行动起来又是一回事。许多人都明白这种道理,但做起来却受到情感的障碍。要在生活中将道理和情感融合一体,理从情出,情至理顺,这不只是一种智慧,而是智慧背后神秘功力的体现,这就需要人真正学会随遇而安,达到一种超越境界。
陶渊明说: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一个睿智之人是不会终日抱着莫名其妙的忧虑而愁眉不展的。先哲又云: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无论生活在什么环境下,聪明豁达之人都会用乐观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譬若一个长途跋涉在沙漠中的人,突然拥有了半杯水,如果他是个乐观者,他定会欣喜不已,尽情享用这半杯滋润生命的甘露琼浆,凭借乐观的信念走出困境;假如他是个悲观者,那么他定会认为这半杯水对他来说简直无济于事,从而更加烦恼,心力憔悴,走不出生命的困境了。
林清玄说:在人生里,我们只能随遇而安,来什么,品位什么,有时候是没有能力选择的。学会随遇而安,你能够轻松地挫败生活中许多看似不可战胜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