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你的演讲中,修辞是不可或缺的一个工具。干巴的描述若换用形象生动的比喻,枯燥的句子若变为气势恢宏的排比,苍白的感情若运用强烈的反问……无不体现出演讲词的语言美、情感美,使演讲更生动、更有趣、更形象、更鲜明、更感人,使听众如沐春风,更好地领悟你演讲的真谛。
中文的修辞格有比喻、对偶、排比、夸张、反复、设问、反诘、层递、回环、借代、顶针等十多种。在这里,我们介绍在演讲中常见的几种。
1.比喻
2006年,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母校乔治敦大学的一次演讲中,告诫他所在的民主党的党员,针对共和党在即将举行的美国中期大选中发动的进攻中,要求不要羞于反击。克林顿是这样说的:“政治就像是那些有身体接触性的体育运动,你不能因为受到攻击而发出抱怨,就像姚明打篮球时不应该抱怨被对手犯规一样。”
将政治对抗比喻成体育运动,而反击要像姚明打篮球时一样。克林顿的这个比喻非常有趣,同时生动而形象地表达出了他的主张。
当代著名作家秦牧说:“精彩的比喻像是童话中的魔棒,碰到哪儿,哪儿就发生神奇的变化。”可以说,比喻能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领导干部在运用比喻这一修辞手法时,要尽量做到比喻准确而又新鲜。将女人比作花朵,准确形象,但俗得不能再俗了。曾经有一个总裁,对自己的女秘书是这样称赞:“你像新洗的一块手帕。”这样的比喻跳出旧的窠臼,令人耳目一新。林语堂在一次演讲中说:“好的演讲是女人的裙子,越短越好。”这个神奇的比喻简直令人有惊艳的感觉!
2.排比
先悄悄地告诉读者,在演讲中运用排比句(段),容易给人以出口成章的感觉。特别是在即兴演讲中,要是能巧妙地设置几个排比,更是令听众折服。所谓排比,就是用句法结构相同的段落、句子或词组,把两个或多个事物加以比较,借以突出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很多时候,排比的段落或句子是以一种递进的方式排列,营造出一种雷霆万钧的气势,同时朗朗上口,富有乐感。
马丁·路德·金发表的《我有一个梦想》(摘录见本书第五章),在回顾了100年前林肯的《解放黑奴宣言》后,连用三个“一百年后的今天”,起头的句子表明“黑人仍无自由可言”;在提出这次黑人运动的目的后,又连用三个“现在是”起头的句子阐明现在是实现“自由和正义”的时刻。在演讲即将结束时,演讲者**满怀地倾诉道:“我仍然有个梦想”,紧接着连用四个段落,每段都用“我梦想着”起头构成一组排比段,诗一般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幅形象的画面,令人神往,令人振奋。
3.对比
所谓对比,就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领导干部在演讲中恰当地运用对比手法,能使主题形象突出,能较全面地表现演讲者的观点,深刻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常用的如正义与邪恶,英勇与怯懦,伟大与渺小等等。如:“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4.层递
在一些著名演讲词中,经常可以见到一种先略后详的句式,即对一种意思分层表达,先略叙主干,接着再用详述进行内容的补充强调,使语意由浅入深,而使音律和节奏形成一种由简到繁、由弱到强的层递美。
雨果在《巴尔扎克葬词》中这样说:“他全部的书稿仅仅形成了一本书,一本有生命的、有光亮的、深刻的书。”丘吉尔在《关于希特勒入侵苏联的广播演说》中这样说:“我们只有一个目标,一个唯一的、不可变更的目标。”
以上的词语,前面的是简单叙述,意思单薄,语词一般。作为后补部分的详述,内容充实详尽,语气强烈。听众如同听到了“踢踏舞”的节奏,耳膜得到了美的享受,心也随着激**起来。
5.反问
反问不是疑问,反问时的答案其实是呼之若出。既然没有疑问,为什么还要反“问”呢?首先,演讲中用反问可以发人深省。如美国政治家帕特里·克亨利在弗吉尼亚州议会上发表的著名演讲《不自由,毋宁死》中,就大量地运用了反问,从而达到气势雄劲,感情激昂的效果。如:“难道我们还要求救于原告与祈祷吗?难道我们还有什么更好的方法未被采用吗?不需要寻找了,先生,我恳求您,千万不要自己欺骗自己了。”
其次,用反问可以加强语气。美国著名人权领导人费雷德里克·道格拉斯在纽约州国庆节庆祝大会上的演说《我们需要灼热的烙铁》,也大量运用反问来增加语言的力度。如:“我还要为奴隶制度是不正当的进行辩证吗?对于共和党人,这难道还是问题吗?难道还要通过逻辑和论证的法则来解决这个问题吗?难道这个问题还要作为极难解决的问题,而不得不运用令人怀疑且艰涩难懂的正义原则来解决吗?”
再者,用反问掀起演讲**。演讲**是演讲者思想感情的爆发点,常常表现为高亢的语调和强烈的语势。因此,在充分说理的基础上,采用反问连用,这样可以很好地掀起演讲**。
此外,演讲中经常运用的还有反复,鉴于反复这一修辞手法我们在第五章之《一咏三叹,欲罢不能》一节中已经详细介绍,在此不再赘言。
事实上,各种修辞手法常常不是在演讲中孤立地出现,很多时候是同时“上阵”的。如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精良的政治家帕特里克·亨利在1775年3月23日弗吉利亚洲第2届议会上的演讲《不自由,毋宁死》中有这样一段:
但是,我们什么时间能变得越发壮大呢?下周?还是明年?莫非非要等到我们都被彻底解除武装,家家户户都被英军攻占的时候吗?优柔寡断、毫无作为能为我们积聚力量吗?我们能高枕无忧,非要等到计无所施之时才会找到退敌的善策吗?
帕特里克·亨利属于主战派,阻止向英军妥协停战,主张武装独立。以上三个反问分句组成的排比句式,力量彰显,如泉奔涌,是向议长以及其他主张停战的议员的有力反问,层层迫近,咄咄逼人,雄辩地捍卫了自己的主张。这种既用反问又用排比的修辞,使表达的情绪越来越强烈,如晴天霹雳,令人震撼。古往今来,许多大人物运用此法在演讲中取得了非凡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