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老话叫作:“说话听声,锣鼓听音。”指的是要注意说话方的“弦外之音”。你一定有这样的经历,当你表达完想法向大家征求意见的时候,大多数人会附和:“我同意你的想法。”可是,却有一个不同的声音响起:“可能吧”是的,就是这几个简单的字,你会怎样理解?
你也许会想,是他没有思考出否定的意见才这么回答吧。当然,不排除这个可能,但是大部分时候说出“可能吧”往往有言外之意。其实,“可能吧”的潜台词很明显是:“我不同意你的说法。”
我们暂时假设他有不同的意见。设想一下,在大家都对你的想法持肯定态度的时候,他往往不好意思直接提出异议。如果他直言不讳“我不同意你的说法”,这需要很大的勇气。这样的人自我防范意识很强,往往很老练,而且有很多顾虑。也许他觉得只有自己一个人提了反对意见,会招来大家的反感。然而,他又不想违心地表示赞同。在这种情况下,他懂得含蓄,知道迂回,于是只好以一句“可能吧”来敷衍。这样的人一般比较冷静,懂得以退为进,人际关系处理得都很好。所以,听到这样的话,你要充分考虑回应人心里的真实状态。在这种语言环境下,他其实很想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我想说不是这样的,但是现在提出反对意见,又好像不是时候……这正是他心里一直在纠结、在挣扎的表现。所以说,“可能吧”的心理语言等同于“我不同意你的说法”。
其实,这种碍于语言环境而不便直接对你表达否定意见的行为是受从众心理支配的。从众心理是指当个体受到群体的影响,会怀疑并改变自己的观点、判断和行为,朝着与群体大多数人一致的方向变化。这种从众心理也被称为“随大流”。一般来说有三种表现形式:一是口服心服,即表面完全服从,内心也欣然接受;二是口服心不服,即表面出于无奈勉强服从,可是内心仍怀着强烈的反对意见;三是彻底随大流,谈不上服从与不服,别人怎么样他就怎么样。
与“可能吧”类似的回应还有“好像是这样吧”“也许是吧”“大概吧”“差不多”,等等,这也是很多公司主管常用的回应语,如果你的意见得到了这样的回应,你就需要好好揣摩一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