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想一下,如果你正在和朋友聊天,你一个人海阔天空地发言,他正在倾听。当然,由于你聊兴正起,他除了时不时回应一句“这样啊”之外,根本插不上话。如果他说了三次“这样啊”,相信你的聊兴很快就会衰退,你也会感觉到朋友对你的言论不感兴趣。
如果他的“这样啊”“原来如此啊”出现的频率不高,也许你还会质疑:“他有回应,是不是代表他正在倾听?他会这样说是不是只是个人特有的语言习惯?”实际上,绝非如此,他能这样说只能说明他对你的话题已经感到厌烦了。
我们可以试着想象一下,家里的小孩子追在你屁股后面“要听故事”的情境,如果你去热饭或者做家务而使故事被迫中断,他一定会不停地追问你:“后来呢?然后呢?”也有可能是一直注视着你的眼睛,然后急不可耐地说:“到底怎么样了?快说啊!”是的,这些细节都表明他正在兴致勃勃地听你说。可是,如果只是以“这样啊”“原来如此啊”做简单的回应,这说明对你的话题他早已失去兴趣,他的内心或许很烦躁,感受着无法形容的煎熬。他心底有个声音在说,“求你了,别再继续说了,也该轮到我说了”。可是,出于礼貌,他又不得不忍受你的长篇大论,所以才会有心不在焉的反应。
如果这个时候你不能谈些让对方感兴趣的话题,又不肯把话语权交给对方,让他畅所欲言,他会因为无趣而敷衍与你的对话。倘若你问他与谈话内容相关的问题,他多半会回答你:“没什么啊”或“没怎么样啊,能怎么样啊”这也是小孩子敷衍大人的常用语。如果你是家长,你正长篇大论地教训孩子,孩子却没有耐心倾听,他像是睡着了一样,没有一点精神。这时,你问他:“听清楚没?你怎么了?很困吗?”他往往会所答非所问地敷衍你一句:“没什么啊。”收到这样的回应,你一定有点不知所措甚至气急败坏,认为孩子是叛逆。其实,是你没有读懂孩子。“没什么”的潜台词分明是“我不想回答”或是“你说的我都懂,我是有话,但我不想和你说”。这也是他不想继续倾听也不想和你继续沟通的标志。他是想表达自己的想法,但是又担心即使说出来你也不会理解,还会招来麻烦,于是直接用“没什么”来敷衍你。一般到了这个时候,你就不要打破砂锅问到底了。
不想听又不得不听,想说又不能说,的确很纠结。无论是什么原因,都是对方失去倾听兴趣的表现。你要想了解他们的内心,只能静观其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