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沟通的过程中,经常有自己说的话被别人误解的时候,那么怎样才能使自己的话不被别人误解呢?这就需要我们在措辞、语法、语调等方面多下工夫,从而使得自己的语言更容易被对方理解和接受。在这里,我们可以从广播员的身上获得一些灵感。众所周知,广播不同于电视,只是一种有声音无画面的媒体,因此,广播员在说话的时候特别注意字词音调方面的细节,避免产生误会。
有这样一则笑话,某女广播员一向以语言简洁的风格著称。某次在做播报天气情况的时候这样讲道:“各位听众,早上好!预计今天白天晴转多云有阵雨,望出行的朋友务必带上雨伞,有备无患。要知道湿身小事,淋病就麻烦了。”听了这段天气预报,大多数听众都感觉啼笑皆非,因为“失身事小,淋病就麻烦了”听起来实在有些别扭。
实际上,诸如这种现象在日常的沟通中并不少见,由于措辞的时候没有考虑周详,从而会给沟通双方带来尴尬甚至带来误解。那么,到底该如何避免听者产生误解呢?具体来说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不要随意省略主语
从现代语法看,在一些特殊的语境中,是可以省略主语的。但这必须是在交谈双方都明白的基础上,否则随意省略主语,容易造成误解。
一个星期天的上午,在一家商店,一个男青年正在急急忙忙挑帽子,售货员拿了一顶给他。他试了试说:“大,大。”
售货员一连给他换了四五种型号的帽子,他都嚷着:“大,大。”
售货员仔细一看,生气了:“分明是小,你为什么还说大?”
这青年结结巴巴地说:“头,头,我说的是头大。”
售货员狠狠地瞪了他一眼,旁边的顾客“扑哧”一声笑了。造成这种狼狈结局的原因就是这位年轻人省略了他陈述的主语——头。
2.少用文言词和方言词
在与人交谈中,除非有特殊需要,一般不要用太生僻的书面语,过多使用这样的语言,容易造成对方误解,不利于感情的交流和思想的表达。有这样一件事:
有个小伙子,年过三十仍没娶妻,他母亲非常着急。后来别人给他介绍了一位姑娘,几天后,他写信告诉母亲:“女方爽约。”母亲非常高兴,认为约会是爽快的,逢人就讲儿子有对象了。一年后母亲要求见见姑娘,儿子才把“爽约”解释清楚。母亲连连责怪儿子话没说清楚,耽误了时间,小伙子也后悔莫及。如果小伙子当初把“爽”字改为“失”字,或许早就有妻室了。
3.说话时要注意适当的停顿
书面语借助标点把句子断开,以便使内容更加具体、准确。在口语中我们常常借助的是停顿,有效地运用停顿可以使话说得明白、动听,减少误解。而有些人说起话来像打机关枪,特别是在激动的时候就不注意停顿了。
有一次下班途中,一位青年遇到一群刚看完电视球赛的学生,就问:“这场比赛谁赢了?”
有一个学生兴奋地说:“中国队打败日本队获得冠军。”
这位青年迷惑了:到底是“中国队打败日本队,中国队获得了冠军”还是“中国队打败,日本队获得冠军”呢?他又问了另一位学生,才知道是中国队胜了。
所以,我们在与人交谈时,一定要注意语句的停顿,使对方明白、轻松地听懂你的意思。
4.要注意同音词的使用
同音词就是语音相同而意义不同的词。在口语表达中脱离了字形,所以同音词用得不当,就很容易产生误解。如“期终考试”就容易误解为“期中考试”,所以在这时不如把“期终”改为“期末”,就不会造成误解了。
相信通过这些方面的锻炼,你一定能更好地向沟通的另一方传达自己的思想,从而使沟通效果达到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