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自以为口才好,话匣子一开就如黄河之水天上来,滔滔不绝。华丽的词藻、夸张的修饰、工整的排比……一波接着一波,让人“耳不暇接”。这种人往往自我感觉良好,殊不知自己的言谈其实已经背离了说话是为了交流与沟通的本来日的。听众在“享受”其高超的语言盛宴时,忽略了他语言中要表达的实质。因此,单纯从语言的角度上说,他们是聪明的,不聪明能说得那么好吗?但从效用的角度来说,未免华而不实,如同塑料花一样徒有其表。
人们在交流思想、介绍情况、陈述观点、发表见解时,为了使对方能够很快了解自己的说话意图,领会要领,往往使用高度概括、十分凝练的语言,提纲挈领地把问题的本质特征表达出来,以达到一语中的、以少胜多的效果。不少领袖人物都具有这种能力,他们善于高屋建瓴地把握形势,抓住问题的症结,且能用准确精当的语言加以概括表达,其作用和影Ⅱ向非同一般。美国第十六任总统林肯,在一次溯江视察途中与同船的船员们握手时,有一位船员却缩着手,面对总统腼腆地说:“总统,我的手太脏了,不便与你握手。”林肯听后笑道:“把手伸过来吧,你的手是为联邦加煤弄黑的。”短短一句话,听似极为平常,却高度概括,得其要领,充满感情。
事实上,不管世事多么复杂,不管产生多么深奥的思想,说到底,就是那么一点或几点经过概括和抽象了的认识。而这些要求,是精华,是核心,是本质,只要抓住它,就能提纲挈领,一通百通,产生“片言以居要,一目能传神”的效果。恩格斯曾说:“言简意赅的句子,一经了解,就能牢牢记住,变成口号。”
简洁的语言一般都很通俗明快,如果追求词藻的华丽、句式的工整,则必然显得拖沓冗长。1936年10月19日,邹韬奋先生在公祭鲁迅先生大会上,只作了一句话的演讲:“今天天色不早,就用一句话来纪念先生:许多人是不战而屈,鲁迅先生是战而不屈。”可谓简洁之中见通俗,通俗之中显真情。
要使自己的语言简洁洗练,就要使自己的语言“少而准”、“简而丰”,重要的是要培养自己分析问题的能力,要学会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并善于综合概括。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交流语言,才能准确、精辟,有力度,有魅力。同时还应尽可能多地掌握一些词汇。福楼拜曾告诫人们:任何事物都只用一个名词来称呼,只用一个动词来标志它的动作,只用一个形容词来形容它。如果讲话者词汇贫乏,说话时即使搜肠刮肚,也决不会有精彩的谈吐。此外,会“删繁就简”也是培养说话简洁明快的一种有效方法,古代有一首“制鼓歌”,原文16个字:“紧蒙鼓皮,密钉钉子,天晴落雨,一样声音。”够言简意赅的了吧?
需要一提的是,简洁绝非为简而简,以简代精。简洁要从实际效果出发,简得适当,恰到好处。否则,硬是掐头去尾,只能捉襟见肘,挂一漏万,得不偿失。应予承认,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重性。简短的语言有时很难将相当复杂的思想感情十分清晰地表达出来。与人交往,过简的语言则有碍于相互间的了解,有碍心灵的沟通。同时,简短也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邹韬奋先生在公祭鲁迅先生的大会上只讲了一句话,短得无法再短,而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演说长达15分钟,却也是世所公认的短小精悍的演讲。总之,简短应以精当为前提,该繁则繁,能简则简。
神人之言微,圣人之言简,贤人之言明,众人之言多,小人之言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