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氛围影响孩子的一生

“富二代”给我们的思考

字体:16+-

富二代,简单地说就是“富一代”的子女。“富一代”是改革开放后首先富起来的一批民营企业家,他们的子女大多在20世纪80年代出生,生活条件优越,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拥有丰富的社会资源。正因为如此,“富二代”作为一个代表性的群体,他们的成长经历备受关注。然而,闯入公众视线的“富二代”却时常纠缠在诸如“炫富”“飙车案”“调戏少女”“打人”等种种负面新闻里。

2009年5月7日晚20时,富家子弟胡斌在杭州闹市街头飙车,撞到行人谭卓。20时23分,谭卓被送进省立同德医院,半小时后宣告不治。

“富家子弟把马路当F1赛道,无辜路人被撞起5米高”。一个网帖、一张照片开始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声讨运动,矛头所指就是“富二代”。

杭州飙车案发生后仅3天,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校园内又一富家子弟驾车撞了人,一名3岁的小女孩被撞飞四五米。肇事者冲出校门离开。事后查证,肇事者是一个20岁的浙江宁波小伙子,家境富裕,当时是借父亲朋友的车在开。

“从来纨绔少伟男”“反传统”“态度骄横、不可一世”……道义审判夹杂着仇富情结,一个网民投一块“板砖”,“富二代”的头顶就下起了舆论的“陨石雨”。一时间,“富二代”似乎滑入了“纨绔败家子弟”的舆论漩涡。有评论说:“这些富家子弟,财富带给他们与生俱来的优越感,父母的溺爱导致他们中间的很多人争相炫富,藐视法律,无视生命,以为一切都是可以用钱来摆平的。”更有人认为,“富二代”几乎成了纨绔子弟的同义词,甚至比后者有更强烈的贬义。而某些“富二代”生活的糜烂和疯狂,不仅是富一代们的失败,也是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的损失。

在社会学者眼里,“富二代”们有五大“缺陷”:

第一,明显不成器,缺乏危机感与对抗压力的心理反应机制。

第二,缺乏对父辈事业所在社会环境的认知。

第三,具有在优越生活环境中形成的消费能力,极端缺乏对自我、社会关系与团队的管理期待与能力。

第四,缺乏自我节制与妥协能力,个性比较张扬。

第五,物质至上思想突出,极度缺少公德修养与道义感召力。

直面“富二代”身上的弊病,有人指出,问题首先出在“富一代”身上。经历了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富一代”所走过的道路,几乎成为国家和民族命运的缩影。他们经历过苦难也享受过幸福,历经辛酸也品味过甘甜。吃过苦的人最怕自己的孩子再吃苦,因此,对孩子的补偿心理,在客观上造成了一些“富二代”被放纵、溺爱的成长环境。没有经历过物质贫乏年代的洗礼,不知道受苦、挨饿是怎么回事,父辈的经历更像是一种遥远的传说,一些“富二代”任性、放纵、缺乏责任感,也就不足为奇。由此可见,面对着财富的突然增长,我们的一些富人还没有学会怎样做富人。

殷纣王即位不久,命人为他琢一把象牙筷子。贤臣萁子说,“象牙筷子肯定不能配瓦器,要配犀角之碗,白玉之杯。玉杯肯定不能盛野菜粗粮,只能与山珍海味相配。吃了山珍海味就不肯再穿粗葛短衣,住茅草陋屋,而要衣锦绣、乘华车、住高楼。国内满足不了,就要到境外去搜求奇珍异宝。我不禁为他担心。”

果然,纣王“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益收狗马器物,充仞宫室。……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百姓怨而诸侯叛,亡其国,自己则“赴火而死”。

中国有“富不过三代”的谚语,欧洲有“三代人木屐传木屐”的说法,南美有“做生意的老子,花花公子的儿子,要饭的孙子”的讽喻……这些类似的偈语传达了同样一个意思:家族企业培养接班人难。有关调查也显示,由第一代顺利过渡到第二代的家族企业,只占33%,只有约16%的家族企业生意可以由第二代过渡到第三代,而能从第三代过渡到第四代的家族企业仅占4%。

生来就金贵的“富二代”能担当大任吗?不光“富爸爸”们肚子里满是问号,全社会也是疑虑重重。

诚然,作为“富二代”的家长,许多成功人士确曾经历了艰难困苦的奋斗历程,因为忙于事业,对孩子疏于管教,加上“不想再让孩子吃苦”的想法,导致对孩子过于呵护。而“过犹不及”,他们错就错在对孩子只注重物质给予,却缺乏精神培养,没有注重让孩子养成一些重要的性格和品质,比如意志力、拼搏精神、责任感等。这直接导致了孩子人格上的不健全,因此才会有这些挥霍无度、有恃无恐、漠视生命的表现。

那么,面对“富足”的孩子,父母应如何教育呢?

父母应主动承担起“传道”的育人之责,要责无旁贷地开展明德尚美、恪守公德、敬重生命、回报社会的德育教育。在社会教育中,要从知识灌输向“首先学会做人”转移,同时应依靠优秀传统文化的潜移默化,形成强大的感召力,引导“富足”孩子积极向上。

“遗金不如遗经”,父母要教会孩子如何做一个德“财”兼备的人,给其灌输正确的社会道德观和消费观,要帮助孩子在人生态度、心理素质诸多方面筑牢“防火墙”,要让他们打消“有钱能够摆平一切”“钱无所不能”的念头。要让他们懂得做人的道理,培育高尚的品格。让他们有更多平等的机会去磨砺和奉献,以提升其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