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氛围影响孩子的一生

单亲家庭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字体:16+-

所谓“单亲家庭”,一般人直觉认为是离异家庭。但随着家庭、社会结构的多元,家庭可能因为各种因素而造成单亲,如离婚、配偶死亡、配偶工作居住两地、甚至未婚先孕等。

据统计,英国单亲家庭2005年比1995年增加8倍,占全国家庭总数的1/16,而到2008年则占27%,2009年占30%;英国每三个孩子就有一个孩子是单亲家庭的子女。美国每五个孩子就有两个孩子是单亲家庭的子女。

2010年欧共体所有国家新生儿统计数目之中,有24.3%为非婚生子女,其中丹麦46.3%,英国35.5%,法国38.8%,另有非欧共体成员国冰岛达最高比例60.7%,也就是平均三个新生儿就有两个是婚外生育的。

中国单亲家庭数目目前尚无明确的大规模统计数字,但据抽样调查显示:至2009年底离婚所致的单亲家庭子女在我国中学生中达到8%。

目前,公众舆论一般都认为,单亲家庭在教育和哺育子女的问题上存在重大欠缺。有人把单亲家庭的孩子直接称为“问题孩子”,这种说法虽有过头之嫌,但单亲家庭的孩子比双亲家庭孩子存在的问题要多,这是不争的事实。

“在上周刚过去的母亲节前,我们中心接到很多电话,主要是在单亲家庭中长大的子女诉说成长中面对社会压力时的烦恼的。”南京市心理危机干预中心张主任介绍,有个29岁的男子吴某,与妻子结婚已4年,婚前妻子怀孕过两次,婚后几年间连续3次怀孕,但都被吴某以“我还年轻,还没做好当父亲的准备”为由拒绝了。

今年春节前,妻子又怀孕了,她不愿意做高龄产妇,便执意向丈夫表态要生下孩子。吴某劝阻无效,春节后悄悄从家里搬了出去。已经怀孕6个多月的妻子,前几天挺着大肚子来到中心,泪眼婆娑地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希望能劝回丈夫。

中心工作人员找到了在别处租房独住的吴某,不料这个小伙子也是一把鼻涕一把眼泪讲述了自己的痛苦。原来,在他3岁时,母亲抛弃了他和父亲,他一直与从事技术工作的父亲生活、长大。多年以来,父亲常常告诫他“女人没有一个好东西”“结婚可以,不要生孩子”等家训,他对婚姻尤其对孩子有种畏惧感。他告诉心理专家:“我想到孩子就好怕,虽然我知道这是心理疾病。”

由于吴某儿童时代没有母亲的教育与照顾,对其日后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抵抗压力的能力影响很大,在无力解决现实矛盾的情况下,选择了逃逸。这是典型的“问题孩子”的问题表现。

单亲家庭的孩子同父母双全家庭的孩子相比,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的特点。因此,教育单亲家庭的孩子,除了用一般的教育方法之外,还应该采用一些特殊的措施和方法。

第一,给孩子充分的爱抚。家庭的亲人与学校老师都要给单亲家庭的孩子更多的爱护,以补偿孩子失去的爱,使孩子心灵上的创伤得以愈合,使他们身心健康。父母给孩子的爱是真挚无比的,能给孩子无限的力量。但是,单亲家庭的孩子既然已经在不同程度上失去了这种爱,那么其他的有关亲人、教师及同伴对他的爱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给予弥补,成为鼓励孩子在人生道路上迈进的动力。

第二,满足孩子必须的物质要求。单亲家庭即使经济条件较差,也应该尽量关心孩子的生活,尽量为孩子创造必要的物质生活条件,使他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同一般父母双全的家庭的孩子相差不是太大。如果稍微差些,也应该尽量向孩子说明道理,消除其自卑心理,使他们能正确对待。

第三,引导孩子积极参加集体性的社会活动。单亲家庭的孩子由于遭受不幸,往往心情压抑、性格内向,不喜欢社交。为此,家长和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他们参加集体性的社会活动,以培养其积极心态和优良性格。

第四,培养孩子多方面的兴趣和某种特长,鼓励孩子积极进取。单亲家庭的孩子由于心灵受了创伤,容易心情抑郁,而家长应该设法转移他们的消极情绪。比较好的办法是帮助他们培养各种兴趣或某种特长,如学习乐器、唱歌、画图等,并鼓励他们不断努力,力争取得好成绩。这样,孩子在生活中有了兴趣爱好,有了追求的目标,生活态度就会乐观,性格也会在活动中受到锻炼而日益坚强,以致最终会从消极、悲观的情绪中摆脱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