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氛围影响孩子的一生

重组家庭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字体:16+-

重组家庭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父母的分离或丧父、丧母已经使这些孩子经历了一次磨难,父母的再婚又使他们面临更为复杂的生活环境。

这是一位老师写的博文:

一天,我班的李力找到我:“老师,我和继父的关系不好,回到家后,我们不说话,我感到很别扭、很压抑,我害怕回家,这事已经影响到我的学习了。我该怎么办?”

我告诉他,慢慢说,不要着急。同时,观察了一下他的穿着:上穿一件新款的羽绒服,下着一条新潮的牛仔裤,脚上穿一双质地不错的旅游鞋。

接着,李力告诉我:“我原本有一个幸福的家,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很爱我,那时候,自己是一个活泼、开朗、快乐的孩子。在我12岁的时候,由于出车祸爸爸不幸去世了。”

“半年后,妈妈带着我,来到了现在的家,现在的家里除了继父,还有一个姐姐、一个哥哥。姐姐很关心我,我们姐弟俩关系很好,姐姐考上大学后,还常来信鼓励我要好好学习。”

“继父从来没有骂过我,也没有打过我,我跟他不说话,就是因为我一直都不愿意和他说话,老觉得他不是我的父亲。”

“继父对我挺好,他对我越好,我心里就越别扭。”

“老师你想啊,在一个家里,整天见面不说话,要多别扭有多别扭……”

听了李力的叙述,我分析了一下:随着年龄的增长,李力逐渐走向成熟,尽管仍然保持着与继父的抵触,不愿意接受继父,但内心早已把继父当成亲人了。这从他描述继父时的表情中,就可以体现出来,这也正是他痛苦的原因。一方面,觉得接受继父是对生父的一种背叛;另一方面,继父默默为他所做的一切,又让他感到自己的冷漠与不近人情。

在新的家庭组成时,家庭成员没有共同的家庭历史或为人处世的共同方式,他们还可能有不同的信仰。此外,孩子可能处在已离异的双亲之间备受折磨:一方是与他们生活很长时间的亲人,另一方则定期看望他们。新结婚的夫妇也可能没有时间调整,以适应他们之间新的关系。

一般说来,重组家庭的孩子或多或少都有以下的问题:

第一,有的孩子情绪很不稳定。情绪外显的孩子经常激动,无故愤怒、烦躁,对家庭及周围的一切采取猜忌、蔑视和非难的态度,甚至寻衅滋事,出现攻击性行为,主要行为特征是针对他人。

第二,有的孩子心理活动比较内隐,不轻易表现出来。这类孩子易情绪消沉、抑郁少动、少言寡语、缺乏自信心等,严重时可能发生自虐行为,主要行为特征是针对自己。

第三,有的孩子易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和不安全感,性格孤僻,交往能力欠缺,精神负担重。

第四,有的孩子主观偏激,暗恨、埋怨、忧伤、失望的情绪体验导致其心理失衡。一方面自怨自艾,顾影自怜;另一方面遇事容易由“责己”变为“责人”,把对自己的不满投射到别人身上。

对此,家长应怎么办呢?

第一,引导孩子对周围环境有正确的认识。平时,家长应注意观察孩子的言行,及时解开其思想疙瘩,努力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帮助他们正视现实。对他们多关心体贴,使孩子有倾诉之处,引导其融入群体中,孩子的群体生活一旦正常,许多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不要把孩子当出气筒,不要采取过分偏激的教育方式,多与孩子交流,关注他们的心理感受。

第二,重视对孩子进行健全人格的教育。在对重组家庭孩子进行心理疏导的过程中,要贯穿两个字,“情”和“理”,教育孩子要学会宽容,学会面对现实,如实地向孩子说清楚父母之间的事情,并告诉孩子,孩子永远是父母的至爱。引导他们学会学习、学会生活。重组的家庭从某种意义上说也给孩子提供了磨炼意志的机会,从逆境中走出的孩子,容易学有所成、有所作为。同时,家长对孩子进行教育时要关爱有度、期望有度,不要让孩子卷入父母之间的矛盾。在尊重的基础上关注孩子,避免进入情感性教育的误区和极端性教育的误区。要善于体察孩子的内心变化,避免自己的言行伤到孩子,多进行正面引导。要创造多边活动的环境,丰富孩子的精神生活。

第三,积极为孩子创造高峰体验的机会。高峰体验是一种自我实现之后内心十分满足的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高峰体验多的人,其成就感高,自信心强;反之,高峰体验少的人更容易自卑、消极、冷漠。因此,重组家庭应该注意引导孩子发展多种的技能,培养广泛的业余爱好,以便与其他人在更多方面产生共鸣,从“自卑与补偿”的角度来强化自信。

第四,多方协同教育,使孩子避免受外界不良影响。长期生活在重组家庭中的孩子对外界刺激往往具有较高的敏感性,这一点既有好处又有坏处。对此,家长应注意采取正确的引导方法,让孩子接受外界良好的刺激,避免社会压力对其造成不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