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干家庭是指家长和一对已婚子女生活在一起的家庭模式,通常包括直系亲属三代人。
有人说,生活在主干家庭里的孩子是最幸福的。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现在,许多主干家庭都害“四二一综合征”,即四个老人一对家长共爱一个孩子,溺爱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尽管报刊、广播、电视经常提醒,专家、学者一再忠告,提倡人们不要溺爱孩子,但问题并没有较好解决,溺爱仍然普遍存在。
在西方国家,孩子玩耍时,家长一般都不紧盯着。一旦孩子摔倒了,她们往往只在不远处注视,叫孩子自己爬起来继续玩,孩子也很少哭。而我们在国内常见的情况是,孩子玩时,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常常死盯在孩子后面,大声地喊叫:“别跑!当心摔着!”“别摸!那儿脏!”“别走远了,危险!”。当孩子不小心被绊倒时,他们赶快上去抱起来,又拍又哄。孩子本来并没有哭,见到这样过度的反应反倒大哭起来……
许多情况下,家长的过分照顾、担心和保护,非但没有起到保护的作用,还成了孩子沉重的负担,对孩子的成长起到负面的作用。以下的故事揭示的就是这样的道理:
故事一:
惠施和庄子都受到魏王的赏识。一次,魏王把葫芦种子给两人,要他们比比日后谁种出的葫芦大。惠施为了胜过庄子,就非常用心地管理,每天坚持施肥、除草。而庄子则比较懒,很少去施肥、除草,有时间来望两眼就走了。一段时间过去了,惠施的“宝贝”竟然一株也没活,庄子种的长得倒很“风光”,不久就丰收了,葫芦个头儿还不小呢!
于是,惠施就郁闷了,他向庄子请教:“这是什么道理啊?出力不讨好啊?”庄子说:“我不是没管理,我是在用心管理,我每次去望那两眼,就是看它们快不快乐,如果长势很好,干嘛还不停地施肥、施爱呢?如果一味地像你那样爱,还不早给‘爱’死了?”惠施恍然大悟:“是我的爱害了它们啊!”
故事二:
有个猎人在一次打猎时无意中碰到了几只刚出生不久的小老虎,猎人觉得它们很可怜,就把它们带回家中精心喂养。在猎人精心照料下,这几只小老虎慢慢长大了,它们无忧无虑地生活,不愁吃、不愁喝,自在幸福。当然,它们都被关在笼子里,猎人给它们设计的笼子温暖而舒适。尽管刚开始它们还很向往大自然,但是,时间长了,也就乐不思蜀了。
后来,有一只小老虎从笼子里跑了出去,猎人到处寻找也没有找到。而其他几只呢?还在受着猎人精心的保护。
有一天,那个猎人外出打猎后再也没有回来。结果,这几只习惯了被喂养和保护的小老虎们被活活饿死了。
而那只当年跑出去的小老虎呢?它已经变成了一只野生虎。严酷的大自然锻炼了它坚强的生存本领,它独自在野外,饿了自己找食吃;渴了自己找水喝;受了伤,它学会用舌头舔伤口;遇到敌人,它知道怎样保护自己。
这两则故事正说明,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雨。有些时候,过多的爱、过度的保护只会阻碍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使其各方面的能力不能随着年龄增长而得到相应提高,从而使他们产生自卑、抑郁的感觉。具体表现在:
第一,过度的爱让孩子性情软弱。专家认为,家长溺爱孩子,事事都帮孩子做,会让孩子软弱无能。家长在帮助孩子时,往往无形中向孩子传达这样一个信息:我做是为你好,你做我不放心。长期这样,孩子的自我价值观削弱,遇事不敢放手去做,不能在实践中获得应有的解决问题的能力,面对挫折无计可施。
第二,过度的爱使孩子不善交际。溺爱中的孩子,对自我的期望值过高,会在与其他孩子交往中遭遇不顺。在学校,由于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就没有了“小公主”“小王子”高高在上的待遇,心灵的落差使他与现实格格不人,不能很好地融入集体中。同时,因为享受着过多的爱,孩子在与人交往中也只索取,不给予,或者很少给予,这是同学、老师所不喜欢的。
第三,使孩子不懂感恩。在很多主干家庭里,孩子一诞生就成了全家的焦点,大量无私的爱汹涌而来,孩子只是接受爱,不懂付出爱,久而久之就把别人的爱当成理所当然。这种没有心灵回馈的爱直接导致孩子对社会、对家庭、对世界缺少应有的责任感。
第四,使孩子丧失价值观。在溺爱中长大的孩子,头脑中没有形成一系列正确的价值取向。因为他们成长的环境都由家长撑着,他们很少有机会“深思”,这种“深思”在其看来也常常是多余的,因为家长一直都在身边。但当孩子踏入社会后,各种问题纷至沓来,孩子面对它们无所适从,往往会价值观混乱,拿不定主意,找不准方向,走向堕落乃至犯罪。
总之,爱的无度,最终只能造成“无能”。一个无能的孩子又怎么能够幸福、快乐地成长起来呢?
以下是鹰家族的做法:
在美洲辽阔的草原上,生活着一种雕鹰,它有着“飞行之王”的美誉。它飞行的时间之长、速度之快、动作之敏捷,堪称鹰中之最。被它发现的小动物,一般都难逃脱它的捕捉。但谁能想到那壮丽的飞翔后面却蕴含着滴血的悲壮。
当一只幼鹰出生后,享受不了几天舒服的日子,就要经受母亲近似残酷的训练。在母鹰的帮助下,幼鹰没多久就能独自飞翔,但这只是第一步,因为这种飞翔只比爬行强一点。幼鹰需要成百上千次的训练,否则就不能获得母鹰口中的食物。第二步,母鹰把幼鹰带到高处或悬崖上,把它们摔下去,有的幼鹰因胆怯而被母鹰活活摔死。但母鹰不会因此而停止对其他幼鹰的训练,母鹰深知,不经过这样的训练,幼鹰就不能翱翔蓝天,即使能,也会因为飞行困难不能捕捉到食物而饿死。第三步则充满着残酷和恐怖,那被母鹰推下悬崖还能展翅飞翔的幼鹰将面临最后也是最关键、最艰难的考验:因为它们那正在成长的翅膀会被母鹰残忍地折断大部分骨骼,然后被再次从高处推下。有很多幼鹰就是在这时成为悲壮的祭品,但母鹰同样不会停止这“血淋淋”的训练。
有的猎人动了恻隐之心,偷偷地把一些还没来得及被母鹰折断翅膀的幼鹰带回家喂养。可后来猎人发现,那被自己喂养长大的雕鹰至多能飞到房屋那么高便要落下来,那两米多长的翅膀反而成了累赘。
原来,母鹰残忍地折断幼鹰翅膀中的大部分骨骼,是决定幼鹰未来能否在广袤的天空中自由翱翔的关键所在。雕鹰翅膀骨骼的再生能力很强,只要在被折断后仍能忍着剧痛不停地展翅飞翔,使翅膀不断地充血,不久便能痊愈,而痊愈后的翅膀,将长得更加强健有力。如果不这样,雕鹰也就失去了这仅有的一个机会,它也就永远与蓝天无缘。
无疑,母鹰的教育方式是明智的,它用实践告诉我们:不经历风雨,难以成才,温室的花朵没出息。因此,主干家庭的家长们应用全新的教育理念武装自己,用实际行动改变爱的方式,松开紧箍的双手,让孩子自由飞翔。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孩子健康、茁壮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