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氛围影响孩子的一生

树立威信不是让孩子害怕

字体:16+-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威信的树立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关键。家长没有威信,与自己平时的言行有着极大的关系。有威信的家长,对孩子进行教育,孩子容易接受,令行禁止;没有威信的家长,话讲的再多,孩子的心里是不服气的,是不会服从的。

威信是无形的、潜在的教育魅力,无处不在地引导着孩子健康成长。威信有着巨大的感染力量,引领孩子朝着理想的境界迈进。然而,现实情况是,很多家长片面地理解了威信的含义,他们以为,在孩子面前树立威信,就是要高高在上、让孩子对自己产生惧怕的心理。其实,这样做的结果适得其反。

我们看一组关于家长威信调查的数据:

某青少年研究所分别对美国、日本、中国内地的高中生调查统计最受他们尊敬的人物是谁。

日本:15所学校,1303名学生。第一位是父亲,第二位是母亲,第三位是坂本马龙(日本著名的历史人物)。

美国:13所学校,1050名学生。第一位是父亲,第二位是麦克尔·乔丹,第三位是母亲。

中国内地:22所学校,1220名学生。第十位是母亲,第十一位是父亲,远远落在影视歌星刘晓庆及撒切尔夫人之后。

我们再看下面一组数据:

北京市曾对3000多名小学生做过一项关于亲子关系状况的调查:6.62%的孩子惧怕家长,13.13%的孩子反感家长,19.22%的孩子对家长反应平淡,56.28%的孩子极度反感或痛恨家长,只有4.75%的孩子喜欢家长。

从这两组对家长威信调查的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家长在孩子心中的地位远远不如国外的家长。这也暴露出,许多中国家长在孩子的心目中甚至没有地位,家长正在发生威信危机。

陶行知先生某天看到一名男生正想用砖头砸同学,将其制止后,责令其到办公室。陶先生则留在现场,简单地了解了情况后回到办公室,发现那名男生正在等他,便掏出一颗糖递给他:“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准时。”接着又掏出一颗糖:“这也是奖励你的,我不让你打人,你立刻就住手了,说明你很尊重我。”该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陶先生又掏出一颗糖给他:“据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这说明你有正义感。”这时那名男生哭了:“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先生又掏出第四颗糖:“你已经认错,再奖励你一颗。我的糖分完了,我们的谈话结束了。”

陶行知对“打架事件”的处理,完全打破了很多人教育孩子的常规模式,不是采取训诫的方式,而是针对事件评议事件,不对孩子进行任何道德或品质上的指责,使孩子在轻松的气氛中深刻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这样做,不仅让孩子容易接受,而且在无形中树立起了自己的威信,可谓是一举两得。也许,很多家长做不到陶行知的“大度”,但可以尝试以下的方法——如果孩子做错了事,家长可以采取“事不过三”的原则。第一次是温和地告知,让孩子明白自己为什么错了,错在哪里,所带来的严重后果是什么;第二次是严厉的批评,除了再一次警告孩子之外,还应该好言相劝、耐心教导;第三次就要给予相应的惩罚了,惩罚一定说到做到,不让孩子有任何的侥幸心理。这三步做好了,家长的威信自己就提升了。

有关专家给家长提出了树立威信的“九字诀”,值得参考:

德——家长要加强思想品德修养,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完美的人格力量,在孩子的心目中树立起高大的形象。

能——家长要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才能,掌握真实本领。没有真才实学的家长,很难让孩子真正佩服。

严——家长要建立起融洽的亲子关系。失度的爱、扭曲的爱,都会产生亲子间的感情障碍。

尊——家长要尊重孩子的人格、权利、兴趣爱好、自主选择,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

信——家长要取信于孩子,对孩子要讲真话,讲实话,不要乱许愿,承诺要兑现。

和——家长之间的关系要和睦,对孩子的态度要和蔼。要讲民主、讲平等。

宽——家长对孩子要宽容,要体谅。要允许孩子有缺点,给孩子自省改过的空间。

看——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孩子有了进步,要及时给予表扬、鼓励,使孩子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增强自信。

听——家长要倾听孩子的心声,要与孩子多交流,时刻关心孩子的精神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