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家长误认为教育孩子必须严厉。好像家长的态度不严厉、措辞不强硬的话,孩子就不会听一样。久而久之,家长就形成这样的措词,“你今天必须”“你要”“你应该”“你不许”等。这种态度,不仅仅束缚了孩子的“手脚”,让孩子不能真正发挥自己的才能,还会把孩子变成一个“软柿子”。
故事一:
一位爸爸找到教育专家,用后悔的口吻这样说:“以前总是要儿子听话,我现在觉得太听话的孩子将来会没出息。”这位爸爸表示,他为人比较严谨,希望自己的儿子从小懂规矩、讲礼貌,不要给别人添乱,儿子也一直做得比较好,是外人眼里乖孩子的典范。然而,在与同龄人的相处中,15岁的儿子表现得过于软弱,有时大家都在讨论问题,可他总缩在一旁不敢吭声。
专家解读:胆小怯弱的孩子所接受的家庭教育,要么是父母管教比较严苛,要么是父母两人的教养态度不一致,一方太强,一方过弱。家长在设置了一些家规、禁令后,只是让孩子简单服从,而不告诉孩子为什么要照这个规矩去做,也很少倾听孩子的意愿。在家里服从惯了的孩子,难免会将这种人际交往方式迁移到与他人的交往中,总是处在人强我弱的位置。
故事二:
刘女士对专家说:“我的儿子念初三,成绩还不错,就是人太老实,被人欺负也不敢跟老师或家长说。老师反映,班上有几个调皮学生经常让儿子跑腿买东西。问及此事,儿子只说,‘那些学生不好惹,恼了会动手打人的,我只是帮他们买些东西,无所谓。’看到儿子如此反应,我心里很不舒服。”
专家解读: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总会遇到我们向别人提要求或是别人向我们提要求的情况,当别人向我们提要求时,答不答应就是个人的态度问题。具体到这个孩子身上,当遇到这种情况时,孩子就需要摆出鲜明的态度:对同学提出的要求如果乐意,就给予帮助,如果打心眼里不乐意就拒绝,同时提醒孩子:拒绝是要注意技巧的。如果表现得唯唯诺诺,别人也不了解你拒绝的意愿,就很可能会把他个人的意愿强加于你。对于危及安全的恐吓,应该及时向班主任或家长反映。
故事三:
陈女士对专家说:“我的儿子4岁多,胆子很小,在与别的小朋友的交往中总是很被动,玩玩具时,如果别的小朋友要,他明明舍不得也会拱手让人。幼儿园老师没说可以去上厕所,他就算拉到裤子里,也不会跟老师说。现在我正在反思,是不是一直以来让他守规矩是错误的?”
专家解读:孩子出现这种情况,与家庭教育有很大的关系。父母是孩子第一级的人际交往对象,亲子间的交往具有很强的迁移性,也就是说如果孩子与父母交流比较顺畅,那么在与别人的交往中往往也会比较顺畅。
经了解,以上3位家长在教育孩子时,都表现得比较严厉,对孩子的一些探究性的行为,常常简单地告知“可以”或“不可以”,很少给孩子话语权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以至造成了孩子当前的种种问题。所以,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一方面要满足孩子的求知欲,一方面要尊重孩子的自由,鼓励孩子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
我们中国的老传统是喜欢老实的孩子。父母总希望孩子规规矩矩、百依百顺,孩子稍一调皮就不能容忍,往往会管得过死,限制过多,把孩子的创造力给扼杀了。其实,调皮、好动是儿童的天性,也是创造力发展的幼芽,只要不出格,就不要限制。什么都看着大人的眼色行事,唯唯诺诺,将来注定是个没出息的孩子。
美国总统尼克松写了一本书《领袖们》,在书中他说,中国的教育制度可以为群众提供很好的教育,但却失去了中国的达尔文和爱因斯坦。因为中国的教育制度过分强调每个人要样样都好,样样搞统一,从小把他们训练得十分驯服,不允许有独立见解,更不允许有爱因斯坦的“离经叛道”,这样只能培养出守业型人才。父母要真心热爱创造型孩子,不要对这样的孩子求全责备,不要用传统的方式把孩子训练成“小老头”。
你对孩子是否过于严厉?这里有个测验可以给你答案。
请根据自己的情况,在“是”和“否”中选择一项。
1.你是一个常常烦恼而又得不到帮助的家长。
是( ) 否( )
2.当你生气时,常把孩子当作发泄怒气的对象。
是( ) 否( )
3.你对自己作为家长的行为和教育方式感到困惑和不安。
是( ) 否( )
4.你认为自己小的时候,父母对你比较苛刻、冷淡。
是( ) 否( )
5.你和孩子的关系经常比较紧张。
是( ) 否( )
6.你要孩子帮你做事时,孩子总不痛快地去做。
是( ) 否( )
7.你觉得孩子给你带来了很多麻烦。
是( ) 否( )
8.你对孩子尽了最大努力,但常常无济于事。
是( ) 否( )
9.和孩子打交道很难。
是( ) 否( )
10.常感到紧张,压力大。
是( ) 否( )
11.有时无缘无故地对孩子发怒,甚至打骂孩子。
是( ) 否( )
12.经常教训孩子。
是( ) 否( )
13.经济压力让你很烦恼。
是( ) 否( )
●分析
选择“是”得1分,选择“否”则不得分。
1~3分:你尽到了做父母的责任,与孩子关系融洽。
4~6分:你是一位在培养孩子方面有待完善的父母。
7~10分:你常对孩子显示你的威风,这是不对的。
11~13分:你的行为会对孩子的身心造成伤害,必须尽快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