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科技发达固然与政府重视科学、重视人才有关,但更重要的是日本始终把对下一代的教育贯穿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之中,而日本家长对家庭教育的重视就是最好的佐证。
在一次夏令营活动中,中国媒体这样描述日本孩子的表现:矮小的男孩子黑木雄介肚子疼,脸色苍白,汗珠如豆。中国领队发现后,让他放下包他不放,让他坐车更是不肯。他说:“我是来锻炼的,当了逃兵是耻辱,怎么回去向教师和家长交代?我能挺得住,我一定要走到底!”在医生的劝说下,他才在草地上仰面躺下,大口大口地喘息。只过了一会儿,他又爬起来继续前进了。
不能不说,日本孩子的坚强让很多成年人都望尘莫及。“父母精心,孩子就会不凡;父母粗心,孩子就会平凡。”日本家长在面对孩子教育的问题上,从来都不会掉以轻心,他们往往把对孩子的教育视为生活的重中之重。
日本家长非常重视提高孩子身体素质。家长或学校会让孩子光着上身,穿着短裤,在操场上跑步……这是在日本经常可见到的一幕,即便在严寒的冬季里,日本家长每天都以这种方式让孩子锻炼身体。重视孩子的身体素质,是日本教育的一大特点。日本孩子从小就被灌输“不怕冷,多运动”的思想。无论冬夏体育课,一律要求孩子穿短T恤和短裤。有的孩子从小就被家长锻炼洗冷水浴,以此来锻炼孩子的体质和意志。
日本家长还重视培养孩子吃苦耐劳的精神。日本家长注重有意识地给孩子提供吃苦的机会,让孩子从小就去经历磨难和挫折。日本幼儿园都有“远足”锻炼课,即保育员带孩子步行往返三四公里到公园游玩。小学高年级和中学每年都举办“田园学校”“海岛学校”“森林学校”,让孩子了解农村生活的同时,经风雨见世面。大多数家长要求孩子从小做家务,整理房间,做饭;上学时,家长从不接送;外出时也是自己背着包;念大学,学费家长出,生活费得自己打工赚取。这样很好地培养了孩子的吃苦精神和自立能力。
重视培养孩子的大局观是日本教育的另一特色。日本家长和教师经常教育孩子,自己的国家资源稀少,只有靠自己的力量努力奋斗,才能使国家得以富强,才能使自己得以生存。因此,每个人都要以国家为重,为国家多作贡献。这样,日本孩子从小就在心中打下了深深的国家利益的烙印。
此外,日本家长还重视引导孩子团结合作。日本家长认为,团结是一个民族强大的前提,集体的力量永远大于个人。这种团结精神要从小事、从生活琐事、从娃娃抓起。在幼儿园,老师经常组织孩子们玩的一种游戏叫“二人三脚”,就是两个人各出一只脚绑在一起,形成“三只脚”,然后分成几组赛跑,配合稍有一点不默契,就会摔倒或落后。
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长大的日本孩子综合素质好,如此,战后短短几十年,日本就从一个瘫痪、封闭、自然资源奇缺的国家一跃成为世界经济强国,就不足为奇了。
另外,日本家长所信奉的十条教子法则值得我们学习:
第一条,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
第二条,对孩子的行为,五件事中三件夸奖,两件批评,他定会朝好的方向发展。
第三条,与其给他知识,不如让他感动;与其让他感动,不如让他去实践。
第四条,最开始教孩子学习时,一定要为他找到人品好的老师。再有才智、学历,而人品恶劣的老师,也不能做孩子学习的典范。
第五条,了解世间之事的人,应该去教育自己的孩子不贪恋酒色与金钱。
第六条,朋友的影响大于父母的影响。因为父母与孩子的年龄性别之差制约着父母的影响力,而朋友的影响则不受制约,特别是精神上的影响更大。可见,孩子选择朋友是何等重要。
第七条,爱哭的孩子长得快。哭是小孩一种自我欲望的表现。孩子的生命力越强,越健康,就哭得越厉害。因为哭对他是一种运动,哭会使他增进食欲,哭累了会让他酣睡。
第八条,即使挨打,也是父母的棒杖。人生总要在各个阶段受到不同的打击,面对打击,自制力的有无与强弱非常关键。从小总是挨打的孩子则习惯了打击,长大后有力量保持正常的精神状态。
第九条,让所爱的孩子外出旅行。这里的旅行不是观光,而是离开家乡到陌生之地工作。孩子不离开父母的保护,不体会到这种艰辛就得不到锤炼,更谈不上真正的幸福。如果真的爱孩子,就是要让孩子吃些苦。否则等孩子长大了真的一无所成,再后悔就来不及了。
第十条,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孩子可以独立地生活,保护者可以安心地从孩子身边离开。孩子遇到问题,应让他自己想想如何去解决。人的发展就像上台阶,自己不上一个台阶,就无法学会那个阶段的东西。
日本家庭教育协会认为,“规范形成教育”是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作用。只有在家庭教育中让孩子懂得规矩、养成遵守社会规范的习惯,将来进入社会的每一个孩子才能变成自觉遵守规范的社会人,而只有具有共同规范的人之间才能产生信赖。为了复兴日本传统的家庭教育,从而构建一个更加美好的日本,日本政府、教育机构以及家庭教育协会等社会组织从来都没有放弃过全面普及家庭教育知识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