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毕淑敏曾讲过这么一个真实的故事:
一位中国女士到北欧的一个国家去做访问学者,周末到当地教授家中做客。一进屋,问候之后,看到了教授五岁的小女儿。这孩子满头金发,极其美丽。这位女士送给她中国礼物,小女孩很有礼貌地微笑道谢。女士情不自禁地抚摸着小女孩的头发说,你长得这么漂亮,真是可爱极了!
可是,这位女士的赞美却没有得到教授的首肯。等女儿退走之后,教授严肃地对她说:“你伤害了我的女儿,你要向她道歉”。
女士非常吃惊。教授于是向她解释:你是因为她的漂亮而夸奖她的,而漂亮不是她的功劳,这取决于我和她父亲的遗传基因,与她个人没有什么关系。可你夸奖了她。孩子很小,不会分辨,由此她就会认为这是她的本领。而且一旦认为天生的美丽是值得骄傲的资本,她就会看不起长相平平甚至丑陋的孩子,这就进入了误区。此外,你还未经她的允许,就抚摸她的头,这会使她以为一个陌生人可以随意抚摸她的身体而可以不经她的同意,这也是不良引导。不过你也不要这样沮丧,你还有机会可以弥补。有一点,你是可以夸奖她的,这就是她的微笑和有礼貌。这是她自己努力的结果。
“请你为你刚才的夸奖道歉”,教授这样结束了她的解释。
这是一个典型的在“赞美”方面有关中西文化冲突的例子。对于这位中国女士来讲,或者说,对于大多数中国妈妈来讲,看着孩子如天使般的成长,便忍不住要感谢上苍的赐予,忍不住要将诸多美好的言辞加之于孩子本身。但她忽略了一点,孩子不是一件可供欣赏的瓷器或是可供抚摸的羽毛。他们的心灵就像一块很软的透明皂,每一次夸奖都会留下或深或浅的痕迹。因此,对孩子的赞美不能没有原则,过分的赞美只会助长孩子的虚荣心。生活中就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事例一:
强强今年3岁了,智力发展得不错,能用积木摆出他所见过的各种汽车模型。强强的爸爸妈妈对孩子的这种“模仿力”和“创造力”感到很满意,于是倍加称赞,还常让他在别人的面前“表演”,这样,他赢得的称赞就更多了。
有一天,家里来了客人,强强照例在客人面前进行“表演”。同来的一位和强强年纪相仿的小客人,在同强强一起用积木建“高楼”时,总比强强搭得高。这让强强非常生气,他不顾大人制止,竞一手把小客人建的“高楼”推倒了,并抢过积木,到一旁“造”起他的汽车来。
客人走了,爸爸妈妈问强强为什么这样做,令他们感到惊讶的是,强强竟委屈得泣不成声了。
显然,这时候孩子的心灵已被妒忌心占据了。由于平时过多的称赞,使孩子滋长了一种自以为是的思想和虚荣的心理。他觉得自己应该比别人强,不能容忍别的孩子比自己强。
事例二:
阳阳是个聪明的孩子,在幼儿园里,老师们经常夸他脑筋转得快,思维敏捷,学东西学得快。为此,阳阳很是自得。有一天,阳阳把自己在幼儿园画的画带了回来,给妈妈看。阳阳的妈妈为了给阳阳更多的自信,就夸阳阳说:“我们的阳阳是最棒的!”
接着,妈妈与阳阳一起画画,让妈妈很惊讶的是,阳阳每画几笔就会停下来问:“妈妈,我画得好不好?”“妈妈,这个画得漂不漂亮!”如果妈妈没有及时表扬他,阳阳就不愿意再画下去了。为此,阳阳的妈妈有些担心了。
虽然说孩子的每一点进步家长都应该给予认可与表扬,但这种表扬不应该是廉价的、言过其实的。过分的赞美对于孩子的成长并无好处。
作为家长,我们既不能让孩子在受责备的环境中成长,但是也不能让他们整天泡在甜言蜜语里。适度、适时的赞扬,对于鼓励孩子,帮他们建立自信是非常有用的。但是过度的赞扬,往往会让孩子产生一种错觉:觉得自己就是最好的,或者自己做事总是做得很好。于是他们看不到自己的缺点,也不能正确认识自己所做的事。将来自然不能经受住挫折和批评。更有甚者,还有一些孩子,会为了得到赞美,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不惜做出一些蠢事来。
那么,家长应如何掌握赞美的原则与尺度呢?
一般来说,赞美孩子的时候,家长应该只赞美他的努力和成就,不应该赞美他的容貌与聪明。而即使是努力和成就,赞美也要尽量具体。因为赞美得越具体,孩子越容易明白哪些是好的行为,越容易找准努力的方向。而一些泛泛的赞美如“你真乖”、“你真聪明”、“你总是想得很周到”、“你是一个一流的孩子”、“你真了不起”等,虽然暂时能起到提高孩子自信心的作用,但由于孩子不明白自己好在那里,为什么受到赞美,很容易养成虚骄的坏习气。以下是专家给予家长的几点建议:
1.赞美的话要说得诚挚
父母赞美孩子的话不必喋喋不休,也无须太严肃,孩子需要得到的是诚挚与坦率的认可。比如,对学习不算好的孩子,当看到孩子成绩单上数学成绩有了明显进步时,可以说:“你真的在数学方面有了很大进步,孩子。”在看完孩子写给笔友的一封信后,可以说:“我认为你在交友方面有了很大进步。”还可以对孩子说:“我昨晚已经发现,我不再需要提醒你完成你的作业了,因为我觉得你已经长大成熟了。”“你对问题的分析确实十分透彻。”“我发现你的作文中几乎没有什么错别字了,这真是一大进步。”
2.适度赞扬孩子
家长要不断地寻找值得赞赏的行为。假如过去很少赞赏孩子,那么对他的赞赏不要突然间过多,而要自然增多,使你的孩子不感到奇怪。真诚的、衷心的赞赏,才是最有效的。当用愉快的表情和声音赞赏孩子时,应用眼光注视着他。孩子由于做出了努力而获得了成就,应及时地给予表扬。但不要对他们做的每一件小事,都给予过多表扬。避免在赞赏时加上消极的评语或习惯性的批评,致使赞赏作用受到影响。
3.赞美孩子的努力,而不是聪明
家长若想激励孩子在学习上取得更好的成绩,最好的办法不是赞扬他们聪明,而是鼓励他们刻苦学习。
佳佳小的时候学东西比别的孩子慢半拍,为此,她的爸爸妈妈非常苦恼。
佳佳上小学了,就当父母都认为佳佳不会有什么好成绩的时候,佳佳却带回了一张100分的试卷。这是一张数学测验的试卷,上面被老师画满了红色的勾勾。
“这是你的卷子吗?”爸爸吃惊地问佳佳。
“当然是我的,上面有我的名字啊!”佳佳自豪地对爸爸说。
“佳佳真不错,告诉妈妈你是怎么考出这么好的成绩的?”妈妈问道。
“老师讲课的时候我经常听不太懂,所以下课之后同学们都出去玩,我就把不懂的地方拿去问老师,老师再给我讲一遍,我就全懂了!做作业的时候如果有不会做的题,我就把老师讲的课再复习一遍,不会做的题也就会做了。所以考试的那些题目我都会做,就考了100分。”佳佳高兴地对妈妈说。
听了佳佳的话,妈妈一把抱起佳佳,高兴地赞美道:“我们的佳佳这么努力,以后肯定很有出息的!”
佳佳一听这话,更加高兴了。她在心里暗暗下定决心,要更加努力地学习!
其实,赏识孩子的努力是一种重要的激励孩子的手段,作为父母,应该赏识孩子的勤奋和努力,对他们的努力给予最热情的支持和鼓励。不要因为自己孩子的不聪明而气馁,而应该为孩子的不努力而担心。要始终记住一句话:“所谓天才,是百分之一的聪明加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很多情况下,父母应该故意淡忘孩子的聪明,而重视孩子的努力,并把这种理念传递给孩子,让他们感觉到只有努力才能获得父母的认可和夸奖,进而逐步明白一个道理:聪明往往只能决定一时的成败,而努力则决定了一生的命运。
正确的赞美方式是培养孩子心理健康的基石。孩子从这些话里得到的结论,在以后会默默地萦绕在心里。真实而正确的意念在孩子内心重复的结果,又会使他对自己的好形象加以强化,从而进一步形成更健全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