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故事引导孩子得体待人接物

给家长的悄悄话

字体:16+-

合作是一种能力,合作是一种水平,合作是一种艺术,合作是一种境界。合作才能出凝聚力、出战斗力、出执行力。中国古文里面有一句话“君子和而不同”,这里的“和”就是合作、和谐,“不同”就是指能够创造出不同凡响的奇迹。但时至今日,仍有很多家长为自己的孩子冷漠、不懂得合作困扰不已。那么,造成孩子这些性格品质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家庭教育观念问题

据研究统计,日本和美国90%的家长在上幼儿园的孩子回家后问的第一句话是:“今天,你帮老师和同学做事情了吗?”而中国的90%家长则是问:“你今天吃了什么?有没有被同学欺负呀?”不管这一统计数据是否属实,但我们对家长的教育方式已经略见一斑了。

更有甚者,有些家长索性告诉孩子,别人打你你就打他。使孩子在与人合作中处处逞强、霸道。这些孩子在合作中是不受欢迎的,是无法与人合作的。

1.独生子女家庭,养成了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

家庭教育中以孩子为中心,盲目溺爱,处处护着孩子,事事让着孩子,样样满足孩子,仿佛孩子成了骄横的“小皇帝”,家长反而成了“奴才”,这让孩子的想法里没有合作的意识。父母的溺爱、娇惯,使他们处处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跋扈、任性、不愿与人合作。

2.重孩子个体能力的训练,轻合作能力的培养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家长这么说:“合唱比赛有什么意思?得了第一名也不是你自己的荣誉,还是省点时间看看书吧!”类似的事情比比皆是。想一想,是不是你自己把孩子带出了群体之外,让孩子日渐自我、孤僻起来。这样的孩子又怎么可能懂得合作呢?

3.社会和家庭都过分强调等级差别,优劣区分

长期以来,人们已经适应了这个竞争的社会。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有些父母教育孩子要竞争,要取胜,要比同龄人强。在孩子还很小的时候,就告诉“老师发水果,要挑个大的,别那么熊包。”等孩子上学了,父母又说:“要有竞争意识,别的同学问你问题,不要告诉他,他会了就比你强了。”“这是妈妈新给你买的参考书,可别借给其他同学看啊!”大家可以仔细想一想,这种教育孩子的方式,培养出来的不是自私的孩子还能是什么?

当然,孩子不懂得合作,跟他们的年龄也是有一定关系的,一般年纪小的孩子不会合作,也无从合作。所以,我们说互助与合作是一种品质,更是一种能力。它需要家长的教育、引导才能够培养起来。家长要从小给孩子灌输这个观念。

培养孩子合作的能力,需要有效地训练

1.家长要树立榜样

孩子学习榜样,大体经历了从无意识的模仿到有意识的模仿,从游戏的模仿到生活实践的模仿,从把模仿当作目的到把模仿当作达到目的的手段等。孩子培养良好的品质,不能只靠说教,更重要的是以身立教。通过言行,把抽象高深的思想、良好的道德标准具体化、人格化,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模仿,形成好思想、好品德、好的行为习惯。行为的模仿和练习,是形成和巩固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一种基本方法,也是教育实践性原则的具体体现。

2.创建和谐、互助合作的环境

家庭的环境创设,可以通过潜移默化的熏陶来教育孩子,是以隐性教育为主的教育法。它可以利用氛围塑造孩子的性格,具有极强的渗透性。家里人之间的互相关心、合作、帮助,其乐融融的景象对孩子的教育意义重大。

3.激发孩子兴趣,培养合作意识

每个孩子天生就有很强的好奇心,家长要充分利用孩子的这一好奇心,让孩子感觉到与人合作是一件有趣的事,从小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4.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一般情况下,有良好性格的孩子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都比较强,这种良好性格包括开朗、自信、友爱、平等以及探索精神,具有这种品质的孩子会主动与别人合作,而且会合作得很好。所以,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是迈向合作的必备条件。

5.培养孩子的爱心、友爱互助等品德

由于家长的溺爱、娇惯,导致许多孩子处处以自我为中心,任性、攻击性行为较多,不愿与人合作。还有的孩子受家长不良教育思想的影响对小朋友不友善,如家长告诉孩子:别人打你你就打他,使孩子在与人合作中处处逞强、霸道。所以,发现孩子这方面存在问题,就要及时采取恰当的方法,配合纠正孩子的不良习惯。如,培养孩子关心他人、团结同伴、互帮互助的意识。

6.让孩子学会悦纳别人

所谓悦纳别人,是指自己从内心深处真正地愿意接受别人。从实质上来讲,合作是双方长处的珠联璧合,也是双方短处的相互遏制。因此,只有相互认识到了对方的长处,欣赏对方的长处,合作才有了真正的动力和基础。所以家长要常和孩子讲“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个道理,不能因为别人有这个缺点或那个毛病,就嫌弃他、疏远他。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教育孩子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对于别人的长处要诚心诚意地加以赞美。此外,家长自己平时在工作和生活中,也应坚持以这种态度来对待他人,成为孩子的表率。

7.让孩子多参加有利于产生合作关系的活动

家长可以让孩子玩一些诸如共同搭积木、拼图等需要协作的活动,还要鼓励孩子参与如足球、篮球、排球、跳绳等体育活动。这些活动既有团体之间的对抗与竞争,又有团体内部的协调与一致,这就更有利于培养参与者的合作精神。

8.帮助孩子形成很好的合作态度

一般地,在体育游戏和角色游戏中,孩子们的合作都比较好,但是在建构游戏中,往往会出现合作的不愉快。究其原因,便是合作态度的问题。矛盾往往发生在游戏材料比较缺乏时,孩子们会将一部分游戏材料据为己有,担心一合作,就没自己的份了。这时候,就需要家长与老师及时引导,帮助孩子消除一些顾虑,必要时家长或者老师可以参加到游戏中,示范合作,引导拒绝合作的孩子与自己一起游戏,让孩子逐步形成良好的合作态度。

9.教给孩子正确的合作方法

合作不是一个人的事情,所以不能随心所欲。为了让孩子更好地学会合作,家长应在具体的活动中教给孩子正确的合作方法。

有一位幼儿老师是这么教孩子合作方法的:

在一次教学活动延伸中,我让孩子们分组合作作画,给一棵大树添画树叶,结果只有一组孩子在真正地合作,他们在商量分工,分别完成大树的某一部分。而其余几组幼儿虽然都在同一棵树上作画,但却各行其是,并未真正合作。我便让合作得较好的孩子向大家介绍他们的方法,然后再进行示范合作,结果孩子们马上明白该怎样和别人合作了。

由此可见,在活动中教给孩子正确的合作方法非常重要,这能让孩子更好地学以致用,以在今后的活动中懂得如何合作。

10.帮孩子解决合作中遇到的问题

如果在游戏活动中,孩子遇到纠纷时找不到很好的解决方法,不是告状就是吵闹,这时就需要家长帮助孩子解决孩子之间的矛盾。解决这样的问题时,需要采取一种孩子喜欢并乐于接受的方式,不要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11.向孩子充分展示合作的成果

家长应充分肯定孩子的每一次合作,哪怕是一点点成果也要展示给孩子,让他们体验合作的快乐和成功,激发孩子们想合作的愿望。在家长与老师的积极引导和充分肯定下,孩子的合作意识和能力才能得到有效的培养。

总之,孩子合作能力是一种品德培养,对孩子一生的发展至关重要。我们要激发孩子合作兴趣,为孩子创造合作的机会,指导孩子掌握合作的技巧,为孩子良好的个性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不能对孩子说的

(1)“这件事情如果是你一个人做的,功劳就是你的。与他人合作,你的功劳就不会那么大,所以不用那么认真。”从小你就给孩子培养“功劳”意识,如何能让孩子更好地与人为善,更好地与人相处呢?当然,更难说是合作了!

(2)“合作就是要等着大家一起做,你一个人做那么多干什么?”这是许多家长对孩子的教导,理由是心疼自己的孩子,怕他们劳累。这种心疼对孩子的成长无益。如果孩子有能力,多做一点,不仅不会吃亏,反而能让孩子更好地学会合作。

教子加油站

光讲合作的好处,孩子是体会不到的,只有在实践中体验,孩子才能深刻地意识到,帮助别人,就是在帮助自己。与人合作,才能高效完成自己的任务!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有适当的外界疏导,给他合作的机会,孩子就可能慢慢地培养起与人合作的习惯。

但是,合作不是对他人依赖。所以,让孩子学会主动分享是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