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神话系列丛书:财富的蓝图

第二节 草根成功之路

字体:16+-

李嘉诚早年历程

1938年日军轰炸潮州,刚刚读初中的李嘉诚在1939年6月与家人辗转到香港。

一家人寄居在舅父庄静庵的家里。祸不单行,这时候李嘉诚的父亲李云经因劳累过度不幸染上肺病。身为长子的李嘉诚一边照顾父亲,一边拼命地温习功课。

全家唯一的希望都寄托在李嘉诚的父亲身上,希望他能尽快把病养好,让全家能渡过这一难关。父亲没能熬过那年冬天,还是撒手归西了。

作为长子,14岁的李嘉诚被迫离开了心爱的学校,用他还很稚嫩的肩膀,毅然挑起赡养慈母、抚育弟妹的重担。

李嘉诚先在舅父庄静庵的中南钟表公司当泡茶扫地的小学徒。李嘉诚到这里之后,学到的第一个功夫就是察言观色,见机行事。他每天总是第一个到达公司、最后一个离开公司。

辛苦而困难的3年过去了,当年那个14岁的少年已经长成精瘦但结实、英气十足的小伙子了。

17岁的李嘉诚在一家五金制造厂以及塑胶带制造公司当推销员,开始了香港人称之为"行街仔"的推销生涯。

李嘉诚推销成就

当今世界很多杰出的企业家都从事过推销工作。推销是一门十分复杂而且不容易学会的工作。

李嘉诚酷爱读书。每天白天工作之后,晚上他还要买些旧书来自学,学完的旧书再拿到旧书店去卖,再用卖掉的钱买新的旧书。这样既学到了知识,又节省了很多钱。

最初,李嘉诚向客户推销产品之前,心情总是十分紧张。于是他就在出门前或者路上把要说的话想好,反复练习,从而成功地克服了紧张的心理。

渐渐地,李嘉诚发现自己不仅推销有术,而且大有潜力。他那与生俱来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十分适合于做推销员。

他总是能凭着直觉看出客户是什么类型的人物,并且能马上了解客户的心理和性格,从而定好相应的推销策略。

李嘉诚认为,在从事推销工作的时候必须充满自信,而且要熟悉所推销的产品,尽最大努力,设法让客户感到你的产品是廉价而且优秀的。并且,最重要的是,要时刻注意客户的心理及其变化,时刻使他们有兴趣听自己讲述,而不认为是在浪费他们的时间。

很快,李嘉诚成了全公司的佼佼者。但李嘉诚从来不喜欢高谈阔论,他认为从事推销工作,重要的有两点:一是勤劳,二是创新。

由于出色的推销成绩,李嘉诚18岁就做了部门经理,两年后又被提升为这家塑胶带制造公司的总经理。

走南闯北的推销生涯,不仅初步形成了李嘉诚的商业头脑,丰富了他的商业知识,而且也使李嘉诚结识了很多好朋友,教会了他各种各样的社会知识。

同时,在推销过程中,也使他学会了宽厚待人、诚实处世的做人哲学,为他日后事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快速发展

1950年夏天,说干就干的李嘉诚以自己多年的积蓄和向亲友筹借的五万港元在管箕湾租了一间厂房,创办了长江塑胶厂,专门生产塑胶玩具和简单日用品,由此起步,开始了他叱咤风云的创业之路。

李嘉诚通过眼观耳听,大致悟出塑胶花制作配色的技术要领。在香港快人一步研制出塑胶花,填补了香港市场的空白。

李嘉诚走物美价廉的销售路线,大部分经销商都非常爽快地按李嘉诚的报价签订供销合约。

有的为了买断权益,主动提出预付50%订金。

李嘉诚掀起了香港消费新潮流,长江塑胶厂由默默无闻的小厂一下子蜚声香港塑胶业界。

1957年岁尾,长江塑胶厂改名为长江工业有限公司。公司总部由新莆岗搬到北角,李嘉诚任董事长兼总经理。

厂房分为两处,一处仍生产塑胶玩具,另一处生产塑胶花。李嘉诚把塑胶花作为重点产品。

塑胶花为李嘉诚带来数千万港元的盈利,长江厂成为世界最大的塑胶花生产厂家,李嘉诚塑胶花大王的美名,不仅蜚声全港,还为世界的塑胶同行所侧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