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神话系列丛书:财富的蓝图

第一节 走近人物

字体:16+-

人物简介

王传福,安徽省无为县人,1966年2月15日出生,1987年毕业于中南大学冶金物理化学专业,同年进入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攻读硕士,1990年毕业后留院工作,1995年辞职,创办比亚迪公司,短短几年时间,发展成为中国第一、全球第二的充电电池制造商,2003年进入汽车行业,现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1211.HK)董事局主席兼总裁、比亚迪电子(国际)有限公司主席。

荣誉称号

2002年11月获香港“紫荆花杰出企业家”奖;2002年度“中国优秀民营企业家”;

2002年首次进入了《福布斯》杂志推出的“2002年中国富豪榜”;2003年6月王传福以企业家的身份,被《商业周刊》评选为25位“亚洲之星”之一;

2003年9月入选“深圳十大杰出青年”;2008年度CCTV经济年度人物“年度创新奖”;

2010年5月14日,“2010新财富500富人榜”,以343.3亿元资产排名第四位,被评为20世纪影响中国的25位企业家之一。

贫寒少年学业优秀

1966年2月15日,王传福出生在安徽无为县的普通农民家庭。王传福的父亲是一名技艺出色的木匠,后来入了党,曾经担任大队书记的职务。他为人正直、坚韧刚强、乐于助人,在当地受人尊重,有号召力。他在工作中公私分明,在群众中有口皆碑。由于是党员,王传福父亲的思想在农村中是比较开明先进的,去世时他响应党的号召,说服自己的亲人火葬。王传福的母亲则是传统的贤妻良母,教育孩子要忠厚本分。

受家庭氛围的影响,子女们也都继承了刚强正直的性格和坚强不屈的精神。王传福亦是如此,这在他以后的创业历程中得到了明显的体现。王传福有五个姐姐、一个哥哥和一个妹妹。加上父母,一家十口人就靠世代传下的木工手艺活为生,日子倒也过得平静安详。但是好景不长,在王传福十三岁时,父亲因为长期的病痛折磨去世。家庭的经济情况开始每况愈下,王传福的五个姐姐先后出嫁,妹妹被寄养,而哥哥王传方也从此退学开始工作赚钱养家。日子的艰难不易,母亲和兄长的殷殷期盼,不断鞭策着王传福。

在青少年时期,也许因为家庭的原因,他比同龄孩子显得稳重早熟,性格比较腼腆不大爱说话,也不愿意与他人过多交往。但是他比同龄的孩子更加知道用功读书,将全部的精力和时间用来学习。因为他明白,家庭的希望都寄托在他身上,他唯有以优异的成绩作为报答。所以在他的心里永远有一条信念,那就是“永远要比别人做得好”。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王传福不服输、不断超越自己的精神,奠定了他后来事业成功的基础。

屋漏偏逢连夜雨。两年后,在王传福即将初中毕业的时候,母亲又突然去世。命运给相依为命的兄弟俩以最沉重的打击。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生活的苦楚,年少的王传福是尝够了。深受打击的王传福,只能每日沉浸在学习中,以此忘掉痛苦孤独。生活的苦难也让王传福养成了坚强、独立、强势的性格。正像他自己说的“我什么事情都要自己去支配,什么事情都要自己去管”。父母留给一对兄弟的全部财产就是四间茅草房,但是父母给他们留下的精神影响却让兄弟俩受益无穷,在潜意识里影响着他们的一生。王传福母亲去世时,正值初中毕业考试。王传福因此缺考了两门课程,没有考上当时热门的中专。

人生的命运有时完全是偶然的,一个小小的因素就有可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王传福的一生就是这样被改变的。在80年代中专管分配工作,因此是当时很多家境贫寒的初中毕业生的首选。但是90年代后由于国家教育政策的调整,中专毕业生就业困难。传福由于母亲的辞世,没有考上中专,而是进入无为县一所刚建立的普通高中——无为第二中学。这种偶然给了王传福进一步读大学深造提供了上升的空间。否则,一代技术狂人王传福可能会被淹没在平凡的生活中。

因为家庭的不幸遭遇,王传福的哥哥王传方在18岁就扛起了家庭的重担,中断学业工作赚钱。但无论生活多艰难,他始终要求弟弟要发奋读书。王传福看到家庭的困难、哥哥的辛苦,心里有所动摇时,哥哥却说:“再苦再累,卖房也要读书,只有读书才是唯一的出路。”在王传方眼里,真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他要求弟弟考上大学。

当母亲去世时,大嫂张菊秀踏入了这个遭遇不幸的家庭。她身上所具有的中国传统妇女的贤良淑德重新温暖了兄弟俩的心窝。王传福高中的三年是整个家庭最艰难的时期,新进门的大嫂没有享受过一个新娘的快乐,而是要为柴米油盐发愁,照顾一家人的饮食起居。王传福从高中起住校,每周末回家向嫂子取10元的生活费。有一次,家里实在没有钱,而嫂子又不舍得他委屈自己,就在村子里挨家挨户地借钱,最后才筹到不到5元的散票子。而后来在王传福考上大学时,哥哥将结婚时所带的一块“上海牌”手表和家里全部的新东西都送给了弟弟,并一路陪同他到长沙。

在王传福求学期间,哥哥也决定将自己的小生意搬到弟弟所在的城市,尽量能在生活上多照顾到他。王传方一直承担弟弟的学费和生活费,直到研究生毕业。长兄如父,哥哥不仅在生活上照顾弟弟,更教会他做人。勤俭节约、要有志气、尽量花自己的钱是哥哥常说的话。而兄弟俩在最困难的日子也没有到成家的姐姐家里过一个春节。手足情深,兄弟间的浓浓情谊延续至今。

今天已经名动天下的王传福和哥嫂家住门对门,在生活上互相照应。

在事业上,兄嫂全力支持着王传福,掌管后勤部门,为比亚迪的成长立下了汗马功劳。1983年,王传福以优异成绩考入位于长沙的中南矿冶学院冶金物理化学系,在王传福大三时,学校改名为中南工业大学。王传福的母校中南矿冶学院组建于1952年。1952年在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由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工业学院、广西大学、湖南大学、南昌大学这6所院校的矿冶类学科组建而成。学校坐落在湖南省长沙市风景秀丽的岳麓山下,湘江之滨。

1960年进入全国重点大学行列,1985年更名为中南工业大学,1996年9月通过国家“211工程”立项审核,成为面向21世纪国家重点建设的大学之一。学校先后隶属于教育部、高等教育部、冶金工业部和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1998年9月起再次成为教育部直属高校。在2000年大学合并的潮流中,经国务院批准,中南工业大学与湖南医科大学、长沙铁道学院合并组建成新的中南大学。

进入大学后,出身贫寒的王传福埋头于学习之中,一心把专业课学好。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王传福想做科学家,肯钻研问题,因此他的学习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在本科时王传福就开始接触电池,这为他未来的事业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中国香港风险投资公司汇亚集团董事兼常务副总裁王干芝评价说:“王传福是我见到少有的非常专注的人,他大学学的是电池,研究生学电池,工作做的还是电池。”正是因为长期专注于电池领域,他才能做出成果。

成功有时候靠的就是坚持。

应该说王传福并不是那种死读书的学生,王传福是外向型性格,天性开朗,喜欢热闹。因此他在大学期间喜欢参加各种各样的校园活动,尤其是喜欢参加舞蹈。这一点其实挺让人费解的,王传福毕竟是一个霸气十足,男人味十足的男人。这种人在大学里一般都是踢足球、打篮球,哪有喜欢跳舞的?也许思维异于常人的王传福有他自己独特的想法吧。不过王传福总是精于技术,他的舞技之好在当时校园内是公认的,甚至有人将他称为学校里的“舞林高手”。结果读大学期间,王传福的名声就在学校里传开了,不是因为他学习好,而是因为他喜欢跳舞。

据他的同学刘懿介绍,当年读大学时,学校还开展过有关舞蹈知识的讲座,他们就乘着这些机会学习,“教的是些交谊舞之类的。”

“王传福经常去学校食堂跳舞,”刘懿说,“食堂里只要把桌椅往两边移开,打开录音机,我们就能跟着音乐边跳舞边喝酒,玩得很high!"

大学里,王传福算是活跃分子,“他还帮忙给辅导员介绍对象呢。”刘迪说。

当记者问及王传福是否在大学里谈过恋爱时,刘迪说:“他没有谈过,那时候在大学里谈恋爱不如现在这么普遍,并且校纪校规里也不提倡。”

后来王传福被受聘为中南大学兼职教授。王传福先生在致辞中表示,感谢母校给他这个荣誉,今天回到阔别20多年的母校,内心充满激动,更为母校的飞速发展壮大感到无比自豪。回忆起大学时代的点点滴滴,王传福至今还难忘母校的培育之恩,他动情地说:“没有中南大学,就没有我们的今天,是母校造就了我们这一代人。”随后,王传福先生向大家简要介绍了比亚迪的发展现状,并以一个校友的身份表示,自己永远是中南的一份子,以后争取每年都来学校作讲座,引导青年学子。谈及校企合作,他希望能在铁路桥梁等领域加强与母校在技术和人才上的合作交流,并表示将在母校建立比亚迪基金会,为母校发展作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