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有一个“对牛弹琴”的故事,说的就是说话不看对象,说了也是白说。即使你琴艺再高超,牛听不懂,又有什么用呢?
我们回话一定要了解听话者的身份、年龄、职业、爱好、文化水平等诸多方面的情况,只有这样,我们的回话才有意义,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说话的时候不注意对方的身份,有时候还会招惹不必要的麻烦,让自己和别人陷入尴尬的境地。电影《二子开店》中有这样一个场面:全店进行微笑服务训练,只有老奎笑不出来。小豆说道:“经理说了,不管出了什么事都得笑,就是他亲爹死了,也得笑。”老奎一听,急了:“什么?那我就更笑不出来了!他亲爹死了,我再笑,那不成了诈尸了!”老奎是经理的父亲,听了小豆的话,怎能不急?怎能不发火?小豆说话不看对象,造成了这样一种难堪的局面。
说话时不仅要看对方的身份,也要看对方的年龄,这也是说话时不可忽视的因素。比如在问别人岁数的时候,对不同年龄段的人就要使用不同的问法:
问小孩:“你几岁了?”
问同龄人:“你多大了?”
问比自己大的中年人:“您多大年纪了?”
问七八十岁老人:“您高寿?”
对不同的人使用不同的问法,才能达到问话的目的。因此,生活中我们在说话的时候要看对象,对不同的人使用不同的语气。比如对孩子或者同龄人说话,语气要坦诚、亲切;对老年人或者自己的师长,语气要尊重,让他们感觉到你是有教养、懂礼貌的晚辈。
孔子曾经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失人”理解为失去了可以说话的对象;“失言”可以理解为这次说话本身就不对。要做到两“不失”,就要在适当的地点、适当的时间、适当的语境,对适当的人说适当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