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话最重要的是要有重点,否则说了一大堆话,不仅达不到目的,还浪费时间。两个人在吵架的时候,往往是没有重点的。因此在回话时,一定要掌握重点。话说得过多,就可能把重点给掩盖了,反而失去说话的意义。
虽然我们并不需要成为演说家或谈判能手,但是,我们也应该建立一种适当的说话方式,如此才能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才能让说的话发挥作用,否则所说的话都会变成废话。
如果你说的话,让别人听不懂,就可能是因为你没有说到重点。这个时候你一定要重新审视自己说话的内容,而不是自说自话,让冷静的思想配合理性的说话术,才能让自己的见解得到别人的肯定。
有一位叫秦武的男孩,长得又高又壮,他的父母亲担心他在学校会欺负人,所以对他的要求非常严格。要他学会忍耐,要他与人为善。结果同学们都以为他光长个儿不长力,经常欺负他。秦武对父亲说:“我真想狠狠地揍他们,但我知道这样做妈妈会生气。”父亲没有理会他。很快两年过去了,秦武又向父亲诉说自己的委屈。这时,父亲感觉时机成熟了,就对他说:“使用武力并不能解决问题,你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解决。要让你的同学们知道,你是有自尊的。为了维护自尊,你不能再忍受他们的欺负了。”秦武记住了父亲的话,当那几个经常欺负他的孩子像往常一样戏弄他的时候,秦武并没有像往常一样站在那里忍受奚落,而是先用语言警告他们。结果越是警告,他们越放肆,秦武“被迫出手”,把其中两个紧紧摁在篮球场上,但没有打他俩,只等他俩告饶为止。后来,秦武和那两个孩子都各自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并握手言和。
试想,如果秦武的父母亲在他还没有练得一定素养的时候,就允许他对欺负他的同学“自卫还击”的话,那秦武肯定会对那些人大打出手。秦武的父亲选择那样的时机教导秦武,让他“通过其他的方式”解决问题,其主要原因大概就在于他认为自己的孩子已经知道怎样把握好分寸了。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自不量力,喜好幻想。然而,幻想的东西本是虚无缥缈的,不能和现实混为一谈。生活中,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得意忘形的时候,说自己从来没犯过什么错误,跟着就会犯错误。如果说这是巧合的话,为什么这种巧合总是用于惩罚说话不讲时机,尤其把大话说在时间前面的人呢?有人辩解道:这正是上帝的旨意,因为上帝是不喜欢不分时宜地讲大话、吹牛皮的人的。然而事实的关键是此前你是否知道什么话该在什么时机说。所以每个人在说话的时候,都要把握讲话的时机,以免给自己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说话是一种权利,更是一种责任。“夫者存亡,嘴舌有责。”“嘴舌”作为一个人存亡的不可忽视的部分,与权责不可割断。但人有说话的权责并不说明人就可以毫无顾忌地胡言乱语。古人说:“舌为利害本,嘴为祸福门。”就是提醒人们:一个人说话的水平,在很多时候会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好话可以利己利人,坏话则害己害人。其实,好话、坏话本身并无明确之分,关键是在什么时机说出来。一个人会不会为人处事,关键是看他会不会说话。把握好说话的分寸,能使人与人之间相处得和谐,如果把握不好,就会导致各种不良的后果。就分寸的本义而言,它就是一种不偏不倚、可进可退的中庸哲学。说话时把握好分寸,正是这种哲学的实际应用。
说话选择时机和为人处事一样,时机的“分寸”是无所不在的。为人处事讲究的是要视时机、事件、对象和场合而定的。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如果说话的时机把握不好,他的话就很难打动他人,求人帮忙时就更难说服他人,更别说做到愉快地与人交往了。既然是交往,那么在语言上就应该与人为善,同时也应该学会维护彼此的尊严和权利。要做到二者兼顾,就必须把握好每一句话说出口的时机。
职场明星是超级沟通家,但不表示他喋喋不休,他们知道在适当时机、用适当语言说话。在提出报告、写备忘录、和人交谈时,他们会去了解哪种语言能打动听众,哪种语言会产生预想的效果。对有些事情,不能够太过执着,有效的方式是在适当的场合、适当的时机,以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