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在热带轻轻扇动一下翅膀,就可能导致遥远的国家发生一场飓风。这就是所谓的“蝴蝶效应”。
学术上对于蝴蝶效应的解释是,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的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
蝴蝶效应之说最早是由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罗伦兹,在1963年的一篇论文中提出来的。但当时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
1979年12月,罗伦兹在一次讲演中提出:"一只蝴蝶在巴西扇动翅膀,可能会在两个星期后在美国的得克萨斯引起一场飓风。”这是因为:蝴蝶扇动翅膀,会改变它身周的空气系统,产生微弱气流。而微弱气流产生后又会引起四周气流,或其他系统的相应变化,从而引发一连串的连锁反应,导致巨大的灾难。他将这一连锁反应称为“蝴蝶效应”。
罗伦兹的演讲给人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蝴蝶效应”之说也不胫而走,声名远播。
也有人认为,之所以会将其称为蝴蝶效应,是因为这位气象学家编了一个电脑程序,模拟气候变化,并通过图像将气候的变化简洁明了地显示出来。图像显示在屏幕上,翩然是一只展翅的蝴蝶。
起初,蝴蝶效应专指天气现象。到了现在,“蝴蝶效应”已经被人们用来暗指:一件表面看似毫无关系的小事,可能带来巨大的影响。
在罗伦兹演讲之后,"蝴蝶效应"一说广为人知,但这一效应真正显示惊人威力,则是在罗伦兹进行“数值天气预报”的试验之后。
当时,罗伦兹为了提高长期天气预报的准确性,便利用计算机来进行“数值天气预报”,偶然间改变了一个很小的要素数值,结果竟和正确结果相差很远。哪怕只改变1/100甚至是1/1000数值的大小,天气预报也会出现巨大的差错。
罗伦兹以为是自己计算有误,可是连续几次都是这样,这才知道自己并没有弄错。罗伦兹立即将这一试验结果公布于世,引起了所有人的深思。
通过“蝴蝶效应”,人们领悟到:即使是最细小的错误,如果不及时纠正、引导,就将不断发展壮大,带来巨大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