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著名帝王唐明皇传

第十二章 夕阳残照话悲凉 风烛残年抱恨终天

字体:16+-

两京光复以后,肃宗立即派太监啖庭瑶赴成都迎太上皇还都。他对李泌说:“朕已表请上皇东归,朕当还东宫修臣子之职。”李泌说:“表可追乎?”肃宗说:“已远矣。”李泌说:“太上皇不来矣。”肃宗惊问其故,李泌说:“理势自然,今请更为群臣贺表,言自马嵬请留,灵武劝进,及今成功,圣上思念晨昏,请速还京以尽孝养之意,则可矣。”肃宗令李泌立即草表,然后派人把贺表送到成都。

事情果然如李泌所料,太上皇看了啖庭瑶送来的表以后彷徨不安,饮食难进。并说:“当与我剑南一道自奉,不复东矣!”但接到群臣贺表以后马上高兴起来,决定准备返京。

去成都送表的宦官回到扶风(今陕西凤翔)以后,报告了太上皇的情况,肃宗得知太上皇决定返京以后非常感激李泌。在肃宗离开扶风之日,正是太上皇从成都出发返京之时。这天,太上皇与陈玄礼、高力士、部分皇子、皇孙及禁军六百余人,沿着原来的路线返回长安。

太上皇在成都住了十四个月,虽然没有建树,仍给剑南留下较好印象。他走以后,蜀人把他的行宫改为道观,给他铸了铜像,顶礼膜拜。

太上皇一行过剑门、汉中、散关,经历三十天,于十一月到达扶风。在这里,发生一件不愉快的事。时肃宗从长安派三千精骑到扶风“迎卫”,把太上皇的禁军缴了械,将缴下来的“甲兵”存放在扶风武器库里。据说此事是宦官李辅国出的主意,经肃宗认可后办理的。

扶风缴械事件暴露了肃宗与太上皇之间的相互猜忌,一年半以前马嵬驿太子与陈玄礼发动的兵变,缢死杨贵妃,带走两千禁军自己称帝。太上皇在始安郡发布诏令,分割太子兵权,也反映了父子之间的矛盾。这次太上皇带六百禁军准备返京,肃宗不放心,因此以三千精骑保卫太上皇,解散其禁军,说明肃宗仍然存有戒心。

太上皇在扶风七八天,然后返京。十二月初,到达咸阳望贤宫。肃宗亲自迎接,据说他未穿黄袍,穿的是紫袍,拜舞于望贤宫下。当时“上皇下楼,上(肃宗)匍匐捧上皇足,涕泣呜咽,不能自胜”。接着,太上皇把黄袍给肃宗穿上,当时肃宗叫一千余官民,拜见太上皇。官民们说:“臣等今日复睹二圣相见,死无恨矣。”接着,肃宗请太上皇登正殿,晚间在望贤宫过夜。

第二天,太上皇在肃宗陪同下返京,从长安西北的开远门到大明宫,一路上站满了欢迎的群众。太上皇到含元殿接见文武百官,礼毕,到长生殿拜九庙神主。然后,太上皇在陈玄礼、高力士陪同下,回到居住多年的兴庆宫。

过了两天,肃宗又提出自己让位之事,太上皇坚决不同意,并说:“吾为天子五十年,未为贵,今为天子父,乃贵耳!”半月以后,太上皇到宣政殿把传国玉玺亲手交给肃宗,此后肃宗再不提让位问题了。

乾元元年(758)正月,太上皇在宣政殿给肃宗加“光天文武大圣孝感皇帝”称号,肃宗请去“大圣”二字,太上皇不同意。与此同时,肃宗尊太上皇为“太上至道圣皇天帝”。

太上皇重新住进兴庆宫以后,往日的繁华热闹景象一去不复返了,他经常怀念旧人旧事,包括杨贵妃。但杨贵妃已死,不会复活。而梨园子弟,可能还有一些。于是令高力士各处寻找,果然找到一些梨园故人。

夜晚,太上皇、高力士,乘月夜登勤政楼,引梨园故人唱《凉州词》,太上皇吹笛伴奏,曲罢相视,无不掩泣。

乾元元年(758)十月,太上皇到华清宫避寒,当地百姓纷纷出来迎接,都想看看阔别多年的老君主。在华清宫,他召见了著名女伶谢阿蛮。她善演《凌波曲》,过去常入宫,杨贵妃和她交好。

太上皇弃京南逃以后,阿蛮便回家乡去了。太上皇回到华清宫,又见谢阿蛮献舞,却不见杨贵妃,真是百感交集。舞毕,谢阿蛮拿出了“金栗装臂环”给太上皇观看,原来这是杨贵妃给的。太上皇“持之出涕,左右莫不呜咽”。这次太上皇在华清池住了二十多天,于十一月返京。

由于太上皇思念杨贵妃不已,因此准备改葬杨贵妃。所谓改葬,不仅要把杨贵妃坟墓移到适当地方,而且涉及杨贵妃正名问题,肃宗最初表示同意,后来遭礼部侍郎李揆的反对,礼部侍郎李揆曰:“龙武将士诛国忠,以其负国兆乱。今改葬故妃,恐将士疑惧,葬礼未可行。”由此可见,如果改葬杨贵妃,等于否定马嵬驿兵变,实际上也就是否定唐肃宗、陈玄礼,等于给杨贵妃、杨国忠平反昭雪,因此作罢。最后决定用棺椁盛尸体,埋葬另一墓地,但未举行安葬大礼。

太上皇回京以后住在兴庆宫,约两年半时间,生活悠闲,行动自由。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肃宗与父亲的关系渐渐冷淡。他认为太上皇住兴庆宫与外界接触频繁,对自己不利。

宦官李辅国说:“太上皇居兴庆宫,日与外人交往,陈玄礼、高力士谋不利于陛下。今六军将士尽灵武勋臣,皆反仄不安。臣晓谕不能解,不敢不以闻。”建议太上皇迁居西内太极宫。

李辅国的主意完全符合肃宗的想法。在肃宗的同意下,李辅国首先削减太上皇御马,从三百匹缩减为十匹,这是上元元年(760)六月的事。

七月,李辅国“矫称”圣旨,迎太上皇游幸西内太极宫,太上皇走到睿武门时,李辅国率五百射生手突然出现,手持兵器拦住太上皇去路说:“皇帝以兴庆宫湫隘,迎上皇迁居大内。”原来的游幸变成“迁居”,李辅国耍了一个阴谋。

太上皇见了寒光闪闪的兵器逼来,吓了一跳,几乎从马上掉下来。高力士大喝一声:“李辅国休得无礼!”叱令下马,李辅国不得不收敛一点儿。高力士代替太上皇要将士安分,指示他们不许以武力干扰銮驾。将士皆收起兵器,再拜,呼“万岁”!力士还让李辅国拉着太上皇的马来到太极宫。

太上皇迁到西内以后,原来侍奉太上皇的陈玄礼、高力士等人都不准留在左右,另外派几十名老兵护卫,从此把太上皇幽禁起来。

过了几天,李辅国宣肃宗旨意:“(高)力士潜通逆党,曲附凶徒,隐怀枭搅之心,合就鲸鲵之戮。以其久侍帷幄,颇效勤劳,目舍殊死,可除名,长流巫州。”陈玄礼被迫“致仕”,肃宗另选一百余名宫女负责西内洒扫,命太上皇两个女儿万安公主、咸宜公主侍候服膳。

肃宗幽禁太上皇,首先出于政局的变化。乾元元年(758)六月,史思明杀了朝廷在范阳的代表,重新叛唐。第二年九月,叛军第二次攻占东都,使肃宗深感不安,当时肃宗的处境和两年前太上皇处境相似,他怕太上皇乘机夺权,从而把他父亲隔离起来。

第二,在改葬杨贵妃问题方面,肃宗父子间矛盾扩大,联系其他事把关系复杂化。太上皇在兴庆宫,有时被行路百姓朝拜,还有人喊“万岁”。太上皇有时在兴庆宫宴请长安父老。在战局紧张以后便引起肃宗的猜疑,特别是与羽林大将军郭英义的来往,更引起肃宗关切。

上元元年(760)四月,郭英义被调离长安,出任陕西潼关节度防御使,很可能与太上皇有关。

由于肃宗与太上皇矛盾的明朗化,宦官李辅国建议迁太上皇于西内,把太上皇幽禁起来。

太上皇被幽禁以后,受到沉重打击,从此他“日以不怿”,按道教“辟谷”方式“不茹荤”,不吃五谷,以致患了大病。

最初,肃宗有时到西内问安,后来他自己也得病了,改派别人问安。病发以后,再也不亲探望父亲。年迈的太上皇在西内孤独凄凉地住了一年零八个月,于

宝应元年(762)四月五日,在神龙殿离开人世,享年七十八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