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领袖摇篮系列丛书:北京大学-梦想殿堂

第一课 最具学府气质与魅力的大学

字体:16+-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传统在北大薪火相传,构成一种恒远而不具形的存在。"科学与民主"早已成为这圣地不朽的灵魂。

在北大学会的不仅仅是单纯的知识,感受更多的却是北大对一个人人格的熏陶,从这片园子里面走出的人都会深深打上北大的“烙印”,具备特殊的精神气质。

或许在你每次读到北大时的激动中,或许在你高考奋力拼搏的动力中,或许在你拿到北大录取通知书的自豪中,你已经隐隐约约地有了这样一种感觉:北大是特殊的。百余年来,北京大学以其精神的魅力感召着一代代优秀学子走在时代的前沿,肩负起民族兴亡的深重责任。北京大学以其永远的校园净化着学子的心灵,使得每一位从这里走出去的人在多少年后仍饱含着泪水,心中默念着她的名字。

今天,当你背负着众人的期望远离家乡来寻梦时,你一定急切地想知道北大,这个你将生活四年的校园的庐山真面目。那么,且让我们走进北大……

一、看看北大的真容

北大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名校。著名哲学教授任继愈先生曾撰文指出北大的特点之一便是“老”。北大究竟有多“老”呢?一般说来,北大的校史是从1898年京师大学堂的创立算起。但究及历史渊源,则可以上溯到古代的太学、国子监。1912年,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

北京大学建立之初,不仅是当时中国的最高学府,而且是中国的最高教育行政机关。一百多年来,北京大学在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起到了先锋的作用,形成了光荣的革命传统和优良的学术传统。她曾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中心;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发祥地;是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民主与科学思想的最初基地;也是中国推进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要教育中心和科学研究中心。

她还是“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呐喊者和行动者,又是“小平您好”的高擎者和“承‘五四’青年报国志,做科教兴国栋梁材”的倡导者,北大人的身上,似乎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责任,而能成为一名北大人,你又怎能不感到激动和自豪呢?

这里成长着一代又一代优秀的学者和毕业生,孕育着庄严无畏的科学思想和富于创造力的科学成果,不断为两个文明建设作出新的贡献。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精神和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在这里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20世纪90年代末期,北京大学被国家列为高等教育发展蓝图的重中之重,是全国两所首批进入“211工程”的高校之一。教学改革与体制改革使今日的北大焕发出勃勃的生机。

1999年7月8日,北大正式宣布建立人文学部、社会科学部、理学部和工程科学部等四大学部,这一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把北京大学的学部建设和人才培养推进到一个崭新阶段。

这些,你们可能一时不能亲身感受。那么,暂且先让我们把目光投向今日的校园——现在的北大校园主体是燕园,占地一百七十多公顷,地处北京西北郊海淀园林区,北依圆明园,西临颐和园。从南门进北大,浓荫覆盖,幽静深远。百年纪念讲堂、光华楼、图书馆等新建筑气势宏大而又透着现代气息。

从西门入校,映入眼帘的是石桥、流水和柳荫,往前看去,恢宏的办公楼和华表形成一种庄严、持重的气氛。来到校园深处,未名湖将一座座雕梁画栋融化在一汪清泓里,博雅塔、石舫、枫岛、翻尾石鱼都为你绘出一幅清新、淡雅、恬静的画图。

总之,只要你踏入北大校园,北大的历史就会化为一种实实在在、别有洞天的感觉,她的每一棵树,每一块碑,每一条路,都暗含着历史的沧桑,都凝结着文化的久远。而能在这样的校园里读书、做学问,又何尝不是一种享受呢?

看过了美丽的风景,你一定很关心这儿的生活设施。现在,学校正进行学生宿舍的滚动拆迁,住宿条件将逐渐改善。燕园的学生食堂林林总总的已不止六七个,食堂里的饭菜可以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同时,每个食

堂又有各自的特点,可以说,“众口难调”在这儿应该不是什么难题了。

除此之外,还要向你介绍一条燕园里面的“商业街”,那就是从三角地到学五食堂的那一段。商场、书店、食品店、邮局、银行等在那里应有尽有,这样,不用出校门,你就可以将自己的生活打理得妥妥帖帖。衣、食、住都没有问题了,“行”也不可忽视。燕园很大,因此,为自己买一辆自行车会更方便一些。

熟悉了生活环境之后,一向勤奋好学的你一定急切地想去学习了吧!北大的学习条件可以说是一流的。你可以在亚洲高校第一大图书馆里尽情地博览群书,也可以在一教、三教或四教静静地上自习,还可以到计算机中心去上机,更可以到电教报告厅去听各种各样名家荟萃、异彩纷呈的讲座。如此优越的学习条件,真得好好珍惜哦!

紧张的学习之余,锻炼身体和娱乐活动也是必要的。北大有一体、二体、体育馆,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游泳、旱冰等体育设施。图书馆内还可以预约录像,既锻炼英语听力,又获得片刻轻松。

每逢周末或节假日,校园里还会举办各种舞会,另外,社团活动也很丰富多彩,北大的社团繁荣时可达一百多家,因此,丰富的社团活动竟被人称为“百团大战”!

二、看看身边的师长

北京大学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及其独特的文化氛围,吸引了众多高水平的教师在这里进行科研和教学工作,并以之为终身的奋斗之所。

北大有四百多名博士生导师,八百多名教授,这些老师中,既有德高望重、岳峙渊清、著作宏富,具有世界一流学术水平的学界泰斗,也有活跃在教学和科研第一线上风华正茂的跨世纪学术带头人。

在北大学术的沃土中,有过许许多多闪亮的名字:严复、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翦伯赞、顾颉刚、朱光潜、冯友兰、宗白华、王竹溪、马寅初、陈岱孙、季羡林、张岱年、邓广铭、罗荣渠、祝总斌、胡济民、程民德、黎乐民、唐有祺、徐光宪、侯仁之等等。

他们或已故去,或尚健在,但他们都曾把心留给北大,都曾对中国的思想文化和科学事业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他们的学生遍及各个行业,有的甚至于也已成为受人敬重的教授、博导。他们高山仰止的学术成就和诲人不倦的奉献精神已留在了全体北大师生的心中,他们的成就和精神也将为一代又一代北大人继承和发扬下去。

北大人谈起著名的“未名湖畔三雅士”都是津津乐道而又肃然起敬。他们就是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张中行先生、金克木先生。这三位名扬海内外的大学者,又各有不同的个性和风格,在风景如画的未名湖畔做学问、会友、讲学,在北大传为美谈,而关于每位先生都可以拿出厚厚的一本书来,他们一生的许多成就与故事都具有传奇色彩。

季羡林先生是著名的东方学家,也是当代著名的语言学家、作家、教育家、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季老学识渊博,他精通英、德、梵、巴利语,还能阅读俄、法文专业书刊,是中国现代屈指可数的梵文专家,是世界上仅有的少数几个通晓吐火罗文的学者之一。

他对印度历史、印度文学、中印比较文学、古典文学理论等有很深入的研究,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除了教学和研究方面有着优异的成就之外,经过沙滩的风,燕园的雨,岁月的阴晴圆缺,季老也把心曲写进了一篇篇散文和随笔,季老的散文处处闪烁着一种人性的光辉与真正的大家之气。

张中行先生,著述甚丰,有《横约集》《观照集》《流年碎影》等,刘国正先生这样评价张老:“学识渊博、融贯经史百家之音,历览古今中外之书。文得力于蒙庄,诗似玉溪谷生,金石书画亦有见闻。知道他的人都说他是个真正的杂家。”

而金克木先生呢,则有一个原则:不说废话,不求虚名。因此他很少签名,据说散步时碰见季羡林先生都不打招呼。

一提起北大,很多人只知道有文科而不知道有理科,然而,今日的北大理科不仅在规模上早已超出了文科,而且在成就上也堪与文科媲美。截至2011年底,北大仅中科院院士便有62名,世界最早合成的结晶牛胰岛

素、中国的第一块计算机芯片都诞生在这里。

今天,北大的很多科研项目也居于国际领先水平。北大的学术精神是靠一代又一代的学人传承下去的。今日北大的名声与地位,固然离不开老一辈学人的成就,但人们更注意到:一大批中青年学术骨干已活跃在北大的讲坛与实验室。从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的严纯华教授到纳米研究所的刘忠范教授,从经济学院的刘伟教授到生命科学学院的吕植教授,这些中青年的学术带头人用自己的臂膀掮着学术的重担,有力地支撑着北大的学术梯队。

许多年前,李大钊曾经说过:“只有学术上的建树,值得‘北京大学’万万岁的欢呼!"的确,正是北大老师的努力,造就了基础深厚、思想活跃的优秀学生,他们用自己辛勤的汗水促进了北大的建设和发展。可以自豪地说,富于创新精神的北大人每天都在创造新的成就。这正如生命科学学院年轻的教授、“全国十大杰出青年”之一吕植老师所说:“我的每一天都是新的。"

三、看看周围的同学

(一)、路漫漫其修远,吾志不移

北大是百年名校,其学术传统,非一日之寒,确实有震烁九州的气势与实力。无论什么时候,自习教室、图书馆乃至草坪之上,石阶之旁,都有埋头苦读的人,他们或许其貌不扬,或许讷不善言,却真能定心沉静,一心为学。

社会学系的项飚本科阶段便有了备受人们瞩目的学术成就。1992年,他开始对北京“浙江村”开展人类学研究,经过几年的辛苦“经营”,他的研究成果陆续在许多全国性学术刊物中刊出。1996年在北京和牛津两次学术研讨会上,项飚对“浙江村”的深入研究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

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的于安池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也成为北大的又一颗学术“名星”,他的论文被国际引用的竟已达十篇之多。也许正是因为他们,北大才历百年风雨而仍居于学术领袖的地位。这,是北大的脊梁。

数学系的A君说:“当日光灯亮起来,坐在安静的教室之中,我开始读书做题,烦恼渐渐一一离去,觉得安宁而且充实。”或许,北大的学术希望正在于三教那不灭的灯火。经院的小张认为北大名师如云,有幸受教,自己若不发奋图强,真是愧对北大。

路漫漫其修远。学术之路,乃是苦旅,让我们真心地祝愿这些荆棘路上的学子们一路走好!

(二)、有“寄托”的一代

20世纪90年代,逼近世纪之末,也许不会再有人愚昧地以为“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然而,差距仍是不争的事实,尤其是高等教育。哈佛、牛津、早稻田世界知名,而众所周知,中国高校的世界排名一直无法争先。

为了出国留学,获得更高的教育,许多燕园学子早出晚归,勤背单词。而向来以办考托、考G班而闻名的新东方学校则一直是门庭若市,座无虚席。虽然为了出国镀金而后回国谋求个人利益的也不乏其人,但大多数的

燕园学子还是希望能借出国之机长长见识,多学本领,希望学成之后,报效国家。从这一点来看,他们称得上真是有“寄托”的一代。

(三)、校园“政治家”

大学生活比之高中,要丰富得多,团委、学生会等许多部门给北大学生提供了极好的磨炼素质、增长才干的空间,而各式各样的社团更是让人眼花缭乱。北大里丰富多彩的活动都需要有人组织,有人策划,有人奔走实干。

生物系的一位团支书感叹着,有时候累得要命,活动搞砸了,同学们却埋怨下来,心里真不好受。法学院的B君则说,社会工作真是辛苦,但才干也长了不少。看来,出而为众谋也是一件有苦有甜的事。

要紧的是只要少存私心,胸襟豁达才能拿得起放得下,不至于被名利所羁绊。更要平易近人,不得拿腔作势,招人生厌。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人人都想做,但有没有这样的能力,则需自己多加掂量,勤为修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