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评说他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杜威表示:“拿世界各国的大学校长来比较,牛津、剑桥、巴黎、柏林、哈佛、哥伦比亚等,这些校长中,在某些学科上有卓越贡献的不乏其人。但是,以一个校长身份而能领导那所大学,对一个民族,对一个时代,起到转折作用的,除蔡元培外,恐怕找不到第二个。”
蔡元培17岁中秀才,22岁中举人,24岁中进士,27岁成为翰林院编修。他是具有翰林身份、在清末主动投身反清革命活动的著名人物之一,他也是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曾出任北京大学校长,把北大这所当时军阀盘踞下的衙门式旧学堂,改造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大学。不仅如此,蔡元培还重视劳动教育、平民教育和女子教育,从他开始,中国才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现代教育思想体系和教育体制。他注重人格塑造,多次强调“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致力于废除封建主义的教育制度,奠定了我国新式教育制度的基础。
蔡元培,字鹤卿,乳名阿培。1868年1月11日出生在山明水秀、人文荟萃、商业繁荣的浙东古城绍兴。蔡家住在浙江省山阴县的笔飞弄故宅里,笔飞弄是笔飞坊中的一弄。笔飞坊附近有笔架山、笔架桥等名胜古迹。
这里的地方命名很有意思,都带着一个“笔”字,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是为了纪念晋代的大书法家王羲之。传说附近的戒珠讲寺,就是王羲之的故宅。
关于“笔飞弄”还有个小故事:据说笔飞弄是王羲之曾经的居处地之一。我们都知道王羲之善于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他的字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有“书圣”之称。但王羲之不肯把字轻易送人,所以很多人就想尽各种办法求他的字。有一位富商做通了王羲之邻居老大妈的工作,几日后,大妈怀抱大白鹅,来到王羲之家中,王羲之爱鹅,特别开心,答应为大妈写几个字。大妈就依照富商的要求,让王羲之写了几个字。
不巧的是,当富商去老大妈家拿字时,刚好被王羲之撞见了,王羲之非常生气,连声说“我今后再也不写字了!”于是一把抓起那支笔,向书桌上一掷。不料,那笔从桌上弹起,穿破窗纸,沿着窗外弄堂向前飞去。这条弄堂,后来就被人们称作是“笔飞弄”。弄堂的北端有一桥,笔在桥上停了下来。于是被后人叫做“笔架桥”。现在桥已拆去,笔架桥地名仍在。
根据蔡元培的自述,蔡家世代经商,祖辈一开始以售卖木材为营生,后来因为遭到同行的妒忌,还曾被人用斧头砍伤,于是家里就换了别的营生。他的曾祖父在广东经营绸缎业时,因偷关被捕入狱,要处极刑,家里人用尽积蓄,才救回他一条命,但从此家道开始中落。
蔡元培的祖父名叫蔡廷桢,是一名当铺经理,以行事公正著称。由于蔡廷桢很有生意头脑,生意有了起色后赚了不少钱,所以就在绍兴城内的笔飞坊购置了房屋。蔡家这一辈人丁兴旺,生了蔡元培父亲等兄弟七人,于是祖父加盖五楼五底房屋,让整个大家庭可以一起住。蔡元培的父亲蔡宝煜是一名钱庄经理,为人宽厚仗义,有朋友来借钱的话往往都是有求必应。他的三叔因为有一身好武艺,长年外出游历,大家都不知道他去了哪里;二叔是绸缎庄经理,四叔经营钱庄,五叔、七叔也都经营生意。全家除了六叔以外都是经商的,而六叔却考上了秀才,岁考和科考的成绩都很优秀,还升为廪生。在六叔之前,蔡家是没有读书登科之人的。蔡元培的读书启蒙老师就是这位六叔。
蔡元培从小就生长在这样一个温暖和睦的大家庭里。他这一辈有四个兄弟和三个姐妹。父亲蔡宝煜脸型是方的,皮肤黄;而母亲周氏脸型椭圆,皮肤白。说来有趣,兄弟姐妹中排行单数的都像母亲,排行双数的都像父亲,蔡元培排行双数,所以长相也随了父亲。
不幸的是,蔡元培的四弟和三个姐妹都在未成年的时候就过世了,因此只有蔡元培和他的大哥、三弟是受母亲教育时间最长的。蔡元培的母亲精明慈爱,性格坚强,从小就教育他们做人要独立,不能依赖别人。
蔡元培父亲去世时,大哥十三岁,蔡元培只有十一岁,三弟九岁。当时家里的积蓄已经用光,因此亲友们建议大家分别捐款,用来作为三个孩子的生活和教育费用。但这个建议被母亲坚决地拒绝了。她把亲友们还的钱和卖掉自己首饰的费用凑在一起,勤俭持家的抚养着几个孩子。
母亲周氏是一个对于言谈交流都非常谨慎的人。蔡元培后来也曾提到过,母亲经常跟他们几个孩子说:“跟别人谈话之前,先想想别人会怎么说,我们又该怎么回应才恰当。谈话结束后,再想想对方说过什么话,自己又说过什么话,是否有说错的话。”以此来教育他们要谨言慎行。在日常相处中也常常用孩子能理解的语言,来跟他们讲道理,督促他们用功。对于犯错的孩子,她从来不会大声喝骂,只是说明理由让孩子们改正。如果屡教不改,她就会在早晨孩子们还没起床的时候,掀开他们的被子,用一束竹筱来打他们的屁股,一边打一边让他们说出自己错误的地方,直到记住下次不会再犯。
就这样,父亲的宽厚和母亲的谨慎,使得蔡元培形成了待人既宽厚又周全的性格。
蔡元培从小就很尊敬长辈,每晚睡前,他都会去探望叔父,有一天叔父因为太累睡着了,一觉醒来发现蔡元培还站在旁边,就很惊讶地问他:“你怎么还没回去睡觉?”他回复说:“因为叔父还没有说可以走,所以我在等。”
蔡元培的母亲向来都有胃病,有一年痛得特别厉害,吃药也没有用。他突然想起来小时候听长辈讲过,祖母以前有一次生重病时,七叔父割下手臂上的肉和药一起煎好给祖母吃,结果祖母痊愈了;传说这样做还能使病人延长十二年的寿命。于是蔡元培也有样学样,割下左臂上的一小片肉,放在药罐里面和药一起煎,然后给母亲服用,希望母亲的病情快点好起来。但事不如人愿,第二年母亲就去世了,在弥留之际三弟又割了一片臂肉同样这样做,希望能奏效,但最终还是没能留住母亲。在这里提醒一下各位听友朋友,割肉治病的方法没有事实的科学依据,大家可千万不要效仿。
在母亲下葬前,他带着枕头和被子,不顾家人劝阻,坚决要留在母亲旁边陪伴。其他人只好在灵堂上放了一张床,让他和弟弟睡在一起,陪着母亲度过这最后的相处时光。
蔡元培的成长环境和家庭教育,为他日后的品格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告别孩童时光的蔡元培即将走进学堂,开始他早期的学习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