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下半年,蔡元培正式到翰林院供职,开始了在京城当官的日子。但世事难料,蔡元培刚开始他的京官生活不久,国内的政治形势就发生了巨变。
1894年6月,日本军队进入朝鲜;7月25日,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地理面积只有中国一个省那么大的日本,也企图像西方列强一样,用枪炮打开大清帝国的大门,掠夺物资和土地。经过大半年的战争以后,中国的北洋海军全军覆没。1895年4月,中国被迫同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条约规定中国不仅要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岛及其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还要赔偿日本2亿两白银。同时中国还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并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投资办厂。可以说《马关条约》使日本人直接尝到了侵略的甜头,进一步刺激了他们的侵略野心。
《马关条约》的签订,不仅对中国造成了沉重的打击,也给蔡元培这样的敏感知识分子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当时的蔡元培,作为朝廷官吏虽然对战争的情况了解得比较清楚,但他从小受到的教育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在经历了这一切后,对当时的现状和未来产生了深深的无力感。他也把这一切和自己的感受记在了《杂记》里,认为极端腐败的清政府,承载不起国民的信任,国将不国!
1895年10月,蔡元培为了支持主战派,开始跟翰林院中的一些有志之士一起商量,由他亲笔给朝廷写了奏章,大意是敌情变化难以预测,要大家齐心协力想出妙计来消除对方的挑衅,才能保国土和人民安全。他还告诫朝廷不应该依靠求和这种方式,如果打不过就求和的话,国家将一蹶不振。蔡元培也引用了兵法里“善败不亡”的名言,意思是只有善于应对败局者才不会灭亡,鼓励清政府要保持清醒,从失败里面吸取教训,再去努力找到转败为胜的方法。但他这些奏折都石沉大海,恳切的请求也没有得到清政府的正面回应。
在为民族和国家痛哭之余,蔡元培开始对政治和局势进行更深入的思考。中国早在鸦片战争时期就开始打败仗和签订不平等条约,但在那个时候,大家都只认为这是由于其他国家科技比中国发达,拥有坚船利炮,所以中国才会输,因此割地赔款是迫不得已的。但中日甲午战争的结果改变了蔡元培的想法。蔡元培在《绍兴推广学堂议》里说到:“甲午以后,中国睡而将醒。”中国过去是受欺负了,但不会永远受欺负!这句话表现出他在对国家的过去进行深刻反思的同时,也仍然抱有因为爱国而深切期待的复杂心情。
魏源在几十年前,曾经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认为只有向西方学习他们的先进技术,才能抵御他们的侵略。但蔡元培开始意识到,不平等条约就像一条条屈辱的绳索,控制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造成了中国的贫穷衰弱。目前中国迫在眉睫的问题,其实是需要政治上的改变。
那么,到底要怎样才能改变这个现实呢?当时摆在面前的有两条路,一是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改良主义道路,二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道路。1894年11月24日,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成立了“兴中会”,提出了“振兴中华、挽救危局”的口号;第二年,孙中山又将总部设在香港,明确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具体目标。但对于当时的形势来说,兴中会的思想比较激进,传播力度也不够,因此并没有立刻得到人民的广泛接受。眼前比较现实的就是通过改良主义的道路来逐渐过渡,早在1888年的时候,康有为就曾经上书光绪帝,提出了变法的要求,但在当时没有被批准。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消息传到京城,当时康有为和梁启超正在参加会试。1895年5月2日,康梁二人联同1300多名举人再次联名上书,恳切阐明变法的重要性,要求马上实行变法以救国。光绪帝也不愿成为亡国之君,终于下令筹划变法。1898年6月,光绪帝下诏变法。
眼看革命有望,但就在这一年的九月,慈禧太后发动了宫廷政变,囚禁了光绪帝,中止变法。封建顽固派大肆捕杀维新党人,康有为和梁启超流亡到日本,谭嗣同、杨锐、刘光第、康广仁、林旭和杨深秀这六人被杀,这就是为变法牺牲的“戊戌六君子”,维新变法也以失败告终。
当时,对于维新变法蔡元培在态度上是支持的,为此,蔡元培甚至开始学习日语,因为他不满足于中文译本对西方著作的种种有意和无意的“曲解”,认为日本人已经翻译了大量西方著作,而日语相对入手简单。为此,他还“发明”了一种自己觉得很有效的学习语言的方法:直接就尝试翻译日文著作,边译边学边融会贯通。
但他为什么没有直接参与呢?有两个原因,一是当时康有为和梁启超是光绪帝跟前支持和器重的人,他不想被误会去依附权贵;第二个就是他认为康有为和梁启超发起的这场变法之所以失败,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群众根基不够稳固,他们没有先去培养一大批革新的人才,而是想通过少数人夺取政权的方式来获得成功,这种方式注定要落人下风。也就是说,蔡元培跟改良派在道路和主张上存在分歧,“道不同不相为谋”。
《马关条约》签订后,朝廷里许多人由于对这件事的不满,都纷纷请假离京。这时候蔡元培的哥哥也给他写信,劝他回家。而经过这件事后,蔡元培的思想也开始慢慢发生了改变,他对朝廷无所作为的做法心灰意冷,产生了离开京城的念头,于是向两广总督谋求在广雅书局的职务。
在这一年的冬天,蔡元培请假一年,回到自己的故乡,并开始接触新学著作和外国译本书。当初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时,为了知己知彼,他在京城就阅读过不少关于国外的书籍,比如《日本新政考》、《环游地球新录》等,这让他对日本、欧洲以至整个世界的情况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回到故乡以后,除了《日本史略》、《盛世危言》、《西学书目表》等书以外,连《电学源流》、《电学纲目》和《代数难题》等科学书籍也读得津津有味,对他来说就像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