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省理工名言
生命中最轻松的时段是分清对与错,最艰难是犯错时要勇敢承认。
在波士顿著名的“麻省理工大学”正确的名称是“马萨诸塞理工学院”。这所有名的大学横跨三条大街,占地大约70公顷,学校规模宏大,古典和现代风格交汇,建筑美与环境美融合,传统和传奇并存。
从波士顿最繁华的后湾区沿麻省大街一路向北,越过横跨查尔斯河的哈佛桥,再往前走一点,就到了那个全世界理工科学生都心向往之的地址——麻省大街77号。这座由麻省理工学院毕业生威廉·伯斯沃茨(William Bosworth)以哥伦比亚大学洛氏图书馆为原型建造的仿罗马万神殿式建筑,以它最经典的一面逐渐拉近。而从通常被当成MIT正门的麻省大道上的7号楼入口进入,充满传奇色彩的“无尽长廊”便现在眼前。由无尽长廊所贯穿的、始建成于1916年的1号楼到10号楼,是麻省理工学院现存最古老的建筑。
如果从建筑风格的角度考察,伯斯沃茨为MIT坎布里奇新校区所设计的1~10号楼群,很好地延续了老罗杰斯楼的新古典主义风格。而这也是当时新英格兰地区主流的建筑风格:庄严,宏大,简洁,质朴,讲求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对称之美。站在以MIT第10任校长詹姆斯·吉里安(James Killian)的名字命名的吉里安方庭(Killian Court)正中,面向须仰视才见的10号楼的廊柱和大穹顶,处在一圈中楣上刻着亚里士多德、牛顿、富兰克林、巴斯德、拉瓦锡、法拉第、阿基米德、达·芬奇、达尔文和哥白尼等科学巨人名字的配楼的包围中,那种对科学传统的高山仰止之感会让你立时明白,为什么这里会成为MIT的标志性场景,频繁出现在明信片、到此一游的照片和电影电视中。
查尔斯河只是一条马萨诸塞州的内河,它起源于马萨诸塞州东部霍普金顿镇的回声湖,一路上千回百转,蜿蜒曲折流经22个市镇,流程80英里(129公里)至波士顿汇入大西洋。在进入波士顿的入海口,是查尔斯河最宽阔的水域,也是查尔斯河最繁华的地段。虽然波士顿是个滨海城市,但是波士顿最迷人的,还是当数这条查尔斯河。
查尔斯河在波士顿市区附近有两座桥,其中的朗费罗桥又被人们称为红线桥,因为地铁红线从上面经过。这座古老大桥的两端连接着现代世界的两个极致,剑桥这端是麻省理工学院,以世界顶尖的理工科大学著称;波士顿的那一端是马萨诸塞州总医院,说它是世界级顶尖的医院亦应属当之无愧。桥两端的地铁站就分别以它们命名,麻省总院站——MGH(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和麻省理工学院站——MIT (MassachusettsInstitute of Technology)。
美国历史学家威尔·杜兰特(Will Durant)曾经总结过美国文化的一个有趣的特点:因为缺乏历史与传统的遗憾,而不惜补偿性地动用一切资源,营造一种古典和传统之美,狂热程度甚至超过那些古老文化的起源之地。在美国的公共建筑,尤其是政府办公楼和大学校园上,这一特点体现得格外淋漓尽致。MIT这所诞生了美国第一个建筑系的大学,校园总体上却显得风格极其混杂,草率而又凌乱。以至于有这样的俏皮话流传:耶鲁等于石头,哈佛等于砖头,MIT等于水泥板,耶鲁长于高,哈佛长于红,MIT长于丑。
麻省理工小百科
麻省理工学院的中文译名早在清朝时便有。英文“State”作为第一级行政区划时一般翻译作“州”,但是早期译法经常译作“省”,而且海外华人社区直到今天依旧按照习惯把一些“州”称为“省”。所以虽然马萨诸塞是“州”,习惯译法任将其称为“麻省"。虽然麻省理工学院的院系规模跟学术环境和当地的其他资深大学无异,但是按照习惯译法依旧译作“学院”。